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通过分析粮食作物新品种的区试产量变化和耕地面积变化,研究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策略。[方法]文章以105个农业生态小区为研究单元,以粮食作物审定品种的区域试验产量为基础,量化对比分析2004年和2016年各农业生态小区的粮食单产,核算2004年和2016年全国耕地粮食总生产能力。[结果](1)相比2004年,2016年全国粮食作物单产能力平均提高4. 96%。(2) 2004年和2016年全国平均耕地粮食单产能力实现率分别为49. 18%和52. 31%。(3) 2004年和2016年的全国耕地粮食总生产能力为10. 70亿t和9. 59亿t,呈下降趋势。(4) 2004—2016年,耕地面积变化对粮食生产能力的影响大于粮食单产能力变化。[结论]依靠农业科技进步提高了粮食单产,但粮食单产提升不足以弥补耕地面积减少对粮食总产的影响。因此,为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不能单纯依靠单产提升,必须同步推进藏粮于技和藏粮于地战略。  相似文献   

2.
我国耕地资源剖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我国耕地数量的变化 1949年我国耕地为14.68亿亩,人均2.7亩。1957年耕地面积为16.77亿亩,人均2.59亩。以后,由于经济建设用地不断增加,耕地面积逐渐减少,加之人口猛增,到1989年耕地面积已减少到14.35亿亩,人均仅有1.3亩。40年中人均耕地减少了一半,我国已有1/3的省人均耕地不足1亩(主要是在气候、水资源优越,劳力资源丰富,技术水平较高的南方)。自1986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以来,耕土面积急剧减少的势头得到控制,全国耕地年  相似文献   

3.
关于完善土地制度的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是最稀缺的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生产资料,是农业的母体,是农民的命根子。我国由于人口多,尽管土地的总量不算少,而人均占有数量很少,一直呈不断下降趋势。1949年全国耕地面积为14.6亿亩,人均2.7亩;由于开荒使耕地面积增加到19.5亿亩,而人均面积下降到1.5亩。虽然  相似文献   

4.
全国连续三年粮食供需出现缺口,靠挖库存过日子。资阳市的情况也不乐观,近年粮食种植面积以每年2%以上的速度递减。1999年末全市有粮食耕地面积55.7万公顷,到2002年末减至50.9万公顷,减幅8.6%。随着退耕还林面积扩大和小城镇建设的加快,粮食耕地面积减幅将进一步加大。全市粮食生产总量也以每年近3%的速度递减,1999年全市粮食总产250.3万吨,到2002年全市粮食总产只有223.3万吨,减幅达10.8%。全市粮食收购总量更是以10%以上的速度递减,1999年全市收购粮食261001吨;2002年收购粮食178222吨,比1999年减少82779吨,减幅达31.7%;2003年1月~9月收…  相似文献   

5.
现状和特点 土地流转速度加快。据农业经管部门统计,福建省耕地流转面积从2005年的100.5万亩增加到2010年的263.7万亩;占家庭承包耕地面积的比重从6.5%提高到17.2%;流转出承包耕地的农户68.4万户,占11.7%。  相似文献   

6.
《农村经营管理》2014,(5):42+46-42
<正>根据对全国30个省、区、市(不含西藏,下同)农村经营管理情况统计年报数据汇总,2013年农村家庭承包耕地流转情况如下:一、耕地流转面积继续较快增长截至2013年底,全国家庭承包耕地流转面积达到3.41亿亩,比2012年底增长22.5%;流转面积占家庭承包经营耕地面积的26%,比2012年提高4.5个百  相似文献   

7.
本文利用我国人口、耕地与粮食单产数据,运用ARIMA模型,对我国人口、耕地与粮食单产发展进行定量预测分析,为制定未来粮食安全政策提供参考。研究结果:按现阶段中国人口、耕地与粮食单产发展形势至2020年用于种粮的耕地面积10.74亿亩,粮食单产5518.60公斤/公顷。人均粮食占有量441.56公斤。用于种粮的耕地面积比《全国粮食安全发展纲要》11亿亩的指标少0.26亿亩,人均粮食占有量较2020年人均粮食消费量395公斤的粮食安全指标高46.56公斤。建议通过坚持计划生育政策、制定严格的土地审批制度,实现人口、耕地、粮食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8.
一、辽宁省高粱生产的历史性变化高粱历来是我省主要粮食作物之一。1949年,高梁播种面积2319.9万亩,占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的40.1%,总产15亿公斤,占粮食作物总产量的41.1%。1980年,高梁种植面积下降到837.3万亩,占粮食作物面积的20.3%,总产为22.6亿公斤,占粮食总产量的19.3%。1980年与1949年相比,高梁种植面积下降了63.9%,但是由于单产大幅度提高,由1949年的每亩65公斤提高到1980年的270.5公斤(4.16倍),总产量不但没有减  相似文献   

9.
一句话新闻     
国务院决定实施的《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提出,全国耕地保有量到2010年和2020年分别保持在18.18亿亩和18.05亿亩。  相似文献   

10.
<正>截至2014年6月底,全国家庭承包经营耕地流转面积达到3.8亿亩,比2013年底增长12.2%;流转面积占家庭承包耕地总面积的比重为28.8%,比2013年底提高2.8个百分点。2014年上半年家庭承包耕地流转呈现如下特点:一是流转方式仍以转包和出租为主。全部流转耕地中,转包和出租面积占流转总面积的78.6%,与2013年底持平;股份合作和出租面积较快增加,分别比2013年底增长14.7%、14.1%。二是流转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比重  相似文献   

11.
藏粮于地战略与路径选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长期实施的藏粮于仓、以丰补歉策略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中央提出实施"藏粮于地"战略。何为"藏粮于地"?实施"藏粮于地"有何益?实施"藏粮于地"面临哪些挑战?如何实施"藏粮于地"?对此,文章进行了系统分析论述。我国粮食生产"十二连增",粮食库存丰富,粮食生产稳定性增强,近年国际粮食价格低廉,这些为我国实施"藏粮于地"战略创造了条件。然而,实施"藏粮于地"并非易事,面临许多问题与挑战,包括:耕地面积有可能再次大幅减少,耕地质量堪忧;水资源约束日益突出,粮食生产能力提升的难度越来越大;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低,农业自然灾害突出;规模化生产经营与社会化服务水平低,粮食生产调控能力弱;国内粮食生产大萎缩和世界粮食价格危机有可能再现,冲击"藏粮于地"行动计划。实施"藏粮于地",关键在"地",核心在"藏"。数量充足和高质量的耕地是基础,同时,还必须有完好的"养地"与"用地"机制。因此,应强化"护地"、"建地"、"养地"与"用地",即走护、建、养、用"四结合"之路。  相似文献   

12.
Land for food production is limited. We investigate how land demand for food develops as populations grow, diets change and agricultural practices become more intensive. The Philippines provide an excellent case: during the 20th century population grew tenfold implying similar increases in basic dietary needs. To quantify occurring changes, we link average dietary patterns to their arable land requirements. For this, we utilize data on population, dietary patterns and crop yields from 1910 to 2003. While average per capita food supply improved during the century, the amount of land required to feed a person declined, albeit not continuous: it was at about 2500 m2 in 1910, at 2000 m2 in 1960, at 1000 m2 in 1985, and did not change greatly since then. Accounting for population growth, this translates to a fourfold increase in total land required for food from 1910 to 2003. When investigating what drove the observed developments at national level, we find that in the first half of 20th century population growth was linked to increased land requirements, before strong increases in yields were enabling constant land requirements for about two decades. Recently, the combined effect of dietary change and population growth led again to increased land requirements for food. Different yield developments in individual crops caused shifts in the relative land requirements of different food items. Our findings suggest that developments in land requirements for food and underlying factors are often non-linear. Caution is warranted when discussing futures of global food supply, based on assumptions of linear or continuous trends.  相似文献   

13.
四川省耕地压力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以四川省21个市(州)为研究对象,基于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和压力指数模型,对1990~2008年四川省及其21个市(州)的耕地压力进行了测算,并对压力等级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显示,四川省的耕地压力时空变化情况大致可以分为3个阶段:1990~1994年耕地压力指数缓慢上升,1995~1999年耕地压力指数持续下降,2000~2008年耕地压力指数波浪式上升;各市(州)间差异显著,除宜宾市和凉山州外,压力指数都在增加;多数市(州)压力等级处于明显区,耕地压力较大;耕地压力较大的区域主要分布在人口密度大、经济发展较快、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和耕地综合生产能力低的地区。在以上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以保障四川省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14.
中国粮食生产能力发展状况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研究目的:通过分析全国及各省40年来的粮食生产能力发展变化状况,提出稳定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对策措施,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有效支撑。研究方法:根据粮食生产的S型曲线,分4种类型分别对各省粮食生产能力发展状况进行分析。研究结果: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省区,粮食生产能力开始出现下降趋势,其中有部分省属于粮食主产区,应引起高度重视;而经济发展水平一般或较低的省区,粮食生产能力仍在不断增加。研究结论:粮食播种面积的变化是影响粮食生产能力变化的最直接的因素,但耕地面积减少导致粮食的减少是刚性的;要稳定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可通过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加大土地开发整理力度进一步提升粮食单产水平、加大粮食生产的政策保障等措施来实现。  相似文献   

15.
耕地保护的新举措--"基准农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耕地保护是由于大量农地的非农占用、土地生态环境恶化对人类生存基础和区域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形成重大威胁时,为协调人口-资源-环境-发展之间关系而采取的一种社会行为,关系我国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全局性战略问题,但现有耕地保护措施在执行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从维护粮食安全的基本目标出发,提出了“基准农田”这一概念,并对其内涵、计算方法、作用及操作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相关探讨,从而达到保护耕地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当前我国农用地估价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当前农用地估价的实践出发,提出影响估价精度的六大问题,以期农用地估价实践者关注区域农用地地价水平平衡和农用地价与城镇地价在时间与空间的连续与衔接。  相似文献   

17.
研究目的:针对当前盲目征收耕地的现象,探讨耕地征收最优规模测算方法,为科学调控耕地征收提供参考依 据。研究方法:生产函数模型与面板计量方法。研究结果:2005—2010年耕地征收实际规模从过度征收逐步趋近于最优规模;“十二五”期间需新增耕地规模为153.27万hm2。研究结论:(1)基于边际理论视角测算耕地征收最优规模的方法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可为各地合理确定耕地征收规模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提供参考;(2)保障粮食安全前提下的耕地效益最大化是确定当前最优征收规模的标准;(3)提升耕地的边际效益是解决当前耕地保护与建设用地扩张矛盾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为切实解决我国长期面临的农业资源禀赋家底不清楚、农业资源更新不及时、基础数据共享不充分等实际问题,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率先启动了"国家重要农业资源台账数据"系统建设和服务应用。[方法]文章在国家重要农业资源台账数据基础上,根据研究内容与分析要求,甄选出了典型样点县(市)农用地资源数据库(2010~2015年),作为农用地资源态势分析和研究的依据。[结果](1)耕地、林地是典型样点县农用地主要类型。耕地主要分布在我国中东部地区,占土地总面积均在40%以上。2010~2015年,全国各样点农用地结构均发生了明显变化。耕地呈现总体增加的态势,年均增长率为1.76%,主要分布在土地后备资源较丰富地区,耕地减少的地区主要在快速发展的中部区域。(2)2010~2015年耕地质量呈现整体下降态势,这种趋势在我国中部经济增长较快的地区尤其明显。草地、园地面积均有明显减少,年均减少2.10%和2.02%。(3)分析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值、全氮含量平均值、速效钾含量平均值及土壤pH发现,东北地区样点的有机质含量高,由北向南逐渐降低;南部地区的土壤全氮含量、有效磷含量较高,华北地区普遍偏低。土壤速效钾含量最高的地区分布在中部地区,而南部土壤速效钾含量较低。中部地区的p H普遍偏高,土壤呈碱性,南部及北部地区的pH偏低,土壤多为酸性。[结论]近些年来我国耕地数量保持稳定甚至有所增加,但耕地质量下降的问题不容忽视。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亟须进一步加大农用地资源整治与保护力度,加快国家农业资源基础数据建设与共享,加强农业资源利用领域前沿的技术方法和科学决策研究,为新时代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推进农业现代化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预测耕地保护规模,主要是通过粮食作物需求量来预测耕地的需求量,然后根据耕地的供给量来分析供需平衡,确定耕地保护的规模.测算方法存在方法单一、科学性不强、预测性不够等缺点,不能较好的预测未来耕地变化趋势.在湖北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专题研究中,为了避免上述方法带来的缺陷,采用了基于粮食安全需求预测方法、趋势外推法、剩余法和社会经济目标预测法等来测算耕地保护的规模,然后定性的分析各种方法的准确性,并分别赋予每种方法预测结果不同的权重综合确定耕地保护规模.  相似文献   

20.
湖北省耕地潜力分析及供需预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该文基于对湖北省耕地利用现状分析,从供给与需求两个方面对湖北省的耕地面积进行潜力分析和预测,并得出如下结论:湖北省耕地远景全部供给潜力是544.18万hm^2,2010年时的实际供给潜力约为476.06万hm^2;在湖北省2010年外调粮食300万t的前提条件下,湖北省2010年的耕地需求总量应为508.33万hm^2,超过2002年482.53万hm^2的耕地面积现状;相较于2010年当时的供给潜力而言,其缺口可达32.27万hm^2;2010年时若湖北省只满足自身粮食供给不再外调粮食,则其耕地需求量应为473.14万hm^2,耕地面积供需基本平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