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陈绍充  王卿 《农村经济》2008,(5):97-100
由于政策制定易落入就事论事的非系统性思维,到了实施段则出现左右掣肘甚至得不偿失的负面结果.因此,相文将系统观运用于中国粮食安全研究,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对策体系.使各项对策既各有所重又相互补充,既内洽又可操作,既拓广了对策研究的思路,又使其更具有科学性.  相似文献   

2.
随着经济和金融的发展,金融系统越来越复杂,金融系统稳定性受到严重威胁,全球范围内金融危机频发,金融系统表现得越来越脆弱。如何从复杂性角度对金融系统脆弱性进行研究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关注。本文首先对金融系统脆弱性的现有研究进展进行归纳,然后系统梳理基于复杂性科学的金融系统脆弱性相关研究,为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
[目的]粮食安全事关经济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稳定,是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风险,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对粮食安全发展水平进行评价研究是准确把握我国粮食安全发展现状、合理制定国家粮食安全相关政策措施的手段。[方法]随着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国家粮食安全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新的发展目标。文章以我国粮食安全在新发展阶段所呈现出来的内涵和目标为导向,从供给能力、供给结构、绿色发展、经济效益以及基础支撑五个方面出发,构建了包括25个具体评价指标的粮食安全评价体系,并建立熵权TOPSIS模型对我国粮食安全发展水平的演变和现状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进入21世纪,我国粮食安全水平呈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发展态势,且对绿色发展、经济效益和基础支撑的重视程度逐年提升;提升我国粮食安全水平受到资源状况、科技水平、供给结构等因素的制约。[结论]保障和提升我国粮食安全水平,需要重点从耕地资源保护和利用、粮食科技支撑、国内外市场与资源整合等方面发力。  相似文献   

4.
粮食安全预警与评价的评价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粮食供求预警系统评价法较全面地反映了粮食安全问题,对于政府调整粮食收购价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粮食安全系数评价法综合反映粮食安全水平,但为方便计算粮食安全系数而对粮食总产量波动系数等四项指标赋予相同解释度,与现实情况难以吻合。景气分析法能对粮食生产与消费的景气状态作出判断,对粮食发展过程作出形象、直观的刻画,但其预测能力有限。  相似文献   

5.
本文认为,粮食安全底线必须国内确保,在底线之上的奢侈性消费的满足则需要考虑两个因素;进口贸易“大国效应”的显现和粮食安全成本。特别是通过大量统计数据的处理分析表明;我国目前粮食进口尚有一定的上升空间,而国内粮食生产的成本已经很高,因此,进一步利用国际市场进行粮食交易,会更有利于粮食安全保障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6.
中国粮食安全状况研究   总被引:31,自引:1,他引:31  
中国粮食安全状况研究朱泽一、评估指标和评估方法介绍粮食安全(或不安全)状况可以通过一定的数量指标反映出来,因此对粮食安全状况的评估首先涉及到指标的选择。如同粮食安全的定义一样,目前国内外理论界和决策部门对粮食安全的衡量尚无统一的标准,人们在衡量粮食安...  相似文献   

7.
粮食安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文章结合实际,对粮食安全中的粮食政策法规、粮食生产能力、粮食购销状况、粮食产业发展、粮食安全考核和粮食发展趋势等6个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将“谷物自给率”纳入监测预警范围、粮食购销上一味的全部放开或过度保护都不可取、粮食安全无近忧但须远虑等观点。  相似文献   

8.
中国粮食安全状况评价与战略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基于国际公认的粮食安全概念,构建了包括供给、分配、消费、利用效率、保障结果、稳定性、可持续性和调控力等8个方面的指标体系,对中国粮食安全保障的现状、趋势、问题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中国粮食安全当前处于较高水平且近年不断提升。中国粮食安全保障有多重优势,自给率、人均热量和蛋白供给等多项指标超过世界平均水平,甚至超过发达国家平均水平。中国粮食安全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营养结构不合理、环境可持续性较差等。未来提高中国粮食安全水平要在保障粮食生产能力、稳定粮食产量的基础上,调整产出结构、采用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重视需求管理、减少不舍理消费和损耗、适当降低储备率。  相似文献   

9.
《中国粮食经济》2012,(9):10-10
夏粮连续增产,为粮食安全提供保障的同时也考验着政府的收储能力。从山东省青岛市粮食局获悉,青岛各储粮企业通过实施科技绿色储粮模式,保证稻谷安全度夏,确保粮食品质新鲜,实现了安全储粮。  相似文献   

10.
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粮食安全是指保证任何人在任何时候既能买得到又能买得起为维持生存和健康所必需的足够食品(综合1974年和1983年FAO对粮食安全下的定义(。对于这一定义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相似文献   

11.
Supplying our world's growing nutrition needs in more sustainable ways has become an urgent global imperative, given the constraints of finite resources and the challenges of accelerating climate change. We present national-level eco-efficiency metrics in several representative production countries during the most recent decade (2000–2010) for four important crops: canola, cotton, maize, and soybeans. The metrics address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and the utilization of land, water, and energy – all calculated per unit of production. We group countries based on their level of agricultural intensification and find that high-intensification countries are achieving the highest and yet still increasing levels of eco-efficiency, with these decadal gains: canola (26%), cotton (23%), maize (17%), and soybeans (18%). By stark contrast, low-intensification countries had no change in eco-efficiency during this same decade. Overall, our results suggest large opportunities for additional improvements in the developing world, and that cumulative resource savings through intensification have been significant. For instance, in the case of irrigated maize, if the high- and medium-intensification production countries had only achieved the same irrigation water-use efficiency as in the low-intensification countries, approximately 4 quadrillion (4×1015) more litres of irrigation water would have been consumed during the period 2000–2010.  相似文献   

12.
    
Climate change represents an unavoidable and growing challenge to food security, imposing new adaptation imperatives on all farmers. Maize is arguably the world's most productive grain crop, as measured by grain yield. However, maize yields vary dramatically due to many factors, including soils, climate, pests, disease, agronomic practices, and seed quality. The difference between observed yields and those achievable by optimized crop production methods is called the yield gap. In this work we quantified the current yield gap for 44 countries through the use of a large private-sector data set recently made available to the crop modelling community. The yield gap was quantified for three groups of countries, categorized by level of intensification. Observed yield gaps for high, medium, and low levels of intensification are 23%, 46%, and 68%, respectively. If all maize production countries were able to shrink their yield gap to 16.5% (as in the USA) an additional 335?million metric tons (MMT) of maize grain would be produced. This represents a 45% increase over the 741?MMT produced by these countries in 2010. These data demonstrate that a major untapped maize yield opportunity exists, especially in those countries where intensification has not kept pace with the rest of the world.  相似文献   

13.
全球变化背景下气候变暖对中国农业生产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全球变化背景下,气候变暖势必对我国农业生产要素、生产环境、农业生产活动及粮食安全产生重大影响。文章采用文献综述与比较研究的方法,系统分析气候变化对我国光资源、温度、水环境和土壤环境等农业生产要素的影响特征及变化趋势,探讨气候变化对我国作物种植区域和种植制度、农作物病虫害、农业生产能力、农业经济与管理等农业生产活动以及农田生态系统过程、农业生态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耕作环境)的实际影响。在此基础上,明确了我国农业在应对气候变化过程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极端气候事件发生频率加大,自然灾害、气象灾害的风险提高,农业生产的波动性增强;农业病虫害的为害时间延长、危害程度加剧、为害范围增大;农业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农田土壤的干旱化、盐渍化程度加剧,农业生产能力下降;应对气候变化的农业发展策略及其关键技术亟需解决。  相似文献   

14.
探讨万州区1997-2003年土地利用变化,尤其是耕地资源变化影响下该区粮食生产情况;运用Mapgis6.5对万州区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变化进行分析,应用Dps3.01逐步回归分析模块对耕地面积、粮食播种面积、粮食单产对粮食生产的影响进行分析;非农建设占用及生态退耕是导致万州区耕地数量和质量变化的主要因素;耕地面积与粮食总产量有一定的相关性,粮食播种面积与粮食总产量的相关性较强,而粮食单产与粮食总产量之间的相关性很强;根据万州区实际情况提出应通过建立耕地保护区,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土地生产效率来保证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15.
基于粮食安全视角的海外农业投资关注与政策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国际社会关切是中国优化农业\"走出去\"战略,提升全球农业领域话语权和影响力的重要依据。该研究应用文献评述方法,发现全球以土地权属转移为主要方式的海外农业投资规模快速增长,及其给全球粮食安全和营养等方面带来的复杂影响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尽管海外农业投资影响尚未形成共识,中国海外农业投资已经受到了国际社会的更多关注甚至是歪曲报道。中国农业\"走出去\"战略需要引导而非简单回应国际社会关切,并从尽快制定《农业对外合作规划》及提高农业对外合作的主动性和主导性等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中国能源安全体系脆弱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能源安全体系的稳定性是国家能源战略的核心,能源安全体系的脆弱性威胁着国家的生存与发展;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能源生产和消费大国,中国的能源安全问题同时也是国际关注的焦点之一;试图通过定性和定量两种手段对中国能源安全体系脆弱性的相关问题进行初步分析,找出降低能源安全体系脆弱性,有效防范和化解能源风险的能源安全战略,为建立有力的国家能源安全保障体系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7.
[目的]食物安全关系着中国社会经济健康发展与政局稳定。食物安全至今尚未形成统一的评价标准,有必要从脆弱性角度,分层次多角度探讨区域食物安全演变趋势及区域差异,揭示造成脆弱性的主要原因,以便寻找有针对性的应对措施来确保区域食物安全。[方法]通过构建食物安全脆弱性评价框架,建立一个包含多层次及多因素的评价指标体系,再用加权KL-TOPSIS方法计算样本的暴露、敏感、适应及脆弱指数,然后用它们来判别各地区的暴露、敏感、适应及脆弱程度。[结果]1990—2015年,食物主产区、平衡区及主销区资源环境、社会生活、经济发展子系统均为微脆弱,平衡区各子系统最脆弱;暴露、敏感、适应及脆弱水平在区域内与区域间存在差异,各省(市、区)食物安全演变方向也存在差异;大多数地区总体状况是暴露水平低,敏感程度高,尤其是对资源环境高度敏感,且适应能力弱,食物安全处于微脆弱状态。[结论]依原始数据及计算的指数值的变异系数确定权重,不仅客观,还可判断各指标或指数对暴露、敏感、适应及脆弱性的影响程度,从而为降低区域食物安全的脆弱性提供参考;加权KL-TOPSIS方法能够定量评价食物安全各子系统与系统的暴露、敏感、适应及脆弱性;导致暴露、敏感、适应及脆弱水平存在区域差异的原因不同,可为寻找降低食物不安全的对策指明方向,如降低资源环境敏感度与提高经济发展适应度,可显著降低资源环境子系统与经济发展子系统的脆弱性;为降低资源环境暴露度,主产区要合理与节约利用水资源,主销区则须严格保护耕地资源。  相似文献   

18.
李旭阳 《现代食品》2022,28(3):46-48
食品是人们生存发展的基本物质保障,其安全状态关系着民生问题。为提高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水平,必须充分认识现阶段食品安全面临的新形势。本文通过研究食品安全监管现状及保障体系,以此找到监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包括食品安全监管落实不到位、监管主体职责不清晰等,从而提出食品安全监管保障体系的构建方法,为食品安全监管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9.
山区粮食安全的主要问题是粮源不足、收入偏低、物流不畅、信息迟缓、库存趋“零”及市场发育不完善,以“三小”(小集市、小作坊、小商贩)经营为主,粮食加工企业不进山,加工品流通效率低,难以应急。从粮食安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出发,把完善保障制度建设和工作措施作为切入点,为进一步加强新时期我国山区粮食安全保障工作制度提供一些政策性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20.
粮食安全问题关乎国家的长治久安,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升为六大经济任务中的首要一项。该文着重探究气候变化对我国粮食安全的动态影响,以稻谷、小麦、玉米3种主要粮食作物产量分别作为研究因变量,从气候变化与要素投入两方面选取指标作为自变量。以1978~2012年的面板数据为样本,通过基于卡尔曼滤波理论的状态空间模型对我国气候变化与粮食安全的动态关系进行了研究之后发现:气候变化、物质要素投入与粮食产量之间存在一种随时间不断变化的长期动态均衡关系,即变参数关系。气温方面,我国主要粮食产区气温普遍升高,气温上升对玉米的负面影响尤其明显;降水方面,稻谷主产区降水减少、玉米主产区降水则呈现增加的情况,结合水利设施考虑,稻谷主产区应注重预防干旱灾害,玉米主产区则要注意预防洪涝的影响;日照方面,全国粮食主产区日照时数减少,给粮食产量带来一定积极影响。气候变化对各种作物的影响不同,总体来看,稻谷、小麦的适应性好于玉米。为了应对气候变化、保障我国粮食安全,该文提出以下参考措施:包括构建气象监测分析预测一体化的决策系统、调整农作物布局和结构、调整激励体系、建立气象灾害保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