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周朝章 《金卡工程》2010,14(10):78-78
刑事和解是现代西方刑事法学的创举,在刑事司法体系内对被害者利益及罪犯利益实现了双重保障的一项制度,刑事和解作为一项新的刑事司法模式在国际上得到了普遍的认可。近年来,随着我国刑事司法体制的改革和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的贯彻,在司法实践中时常出现刑事和解身影。  相似文献   

2.
秦波  严雪梅 《金卡工程》2010,14(8):135-135
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建立刑事和解制度是践行"三个至上"指导思想和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提高法院刑事审判工作水平的必然要求。本文从司法实践反映的问题出发,对构建刑事和解制度的现实性和可行性作了分析论证。  相似文献   

3.
刘磊  李喜莲 《金卡工程》2009,13(9):61-62
刑事自由裁量权是指刑事司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办理具体案件时,依照法律赋予的权力和职责,遵照法律的规定,根据当时的形势需要,具体选择适用合适的法律规定以做出司法决定的一种有限的司法选择权.自由裁量权,作为司法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法律的适用、证据和事实的认定等诉讼问题影响巨大,这一权力行使是否得当对于树立司法应有的权成也具有重要意义.长久以来,人们围绕刑事自由裁量权展开了一系列的利弊之争.  相似文献   

4.
我国现行的刑事司法是以国家起诉和追究犯罪人刑事责任为主要模式的,并深受”探知真理”的职权主义诉讼模式的影响,程序的设计完全以管制思想、权力支配观念为基础,在实践中也具有被害人被忽略、犯罪改造不理想、社会关系不利于修复、案件积压、司法成本高、浪费了司法资源等传统刑事司法制度所具有的弊端。刑事和解制度作为一种新兴的犯罪处理模式,创生了一种新的利益争端解决方式,具有诉讼分流、满足不同主体利益、化解被害人与犯罪人之间矛盾和冲突等司法功能。文章认为在现行刑事诉讼制度中引入刑事和解制度进行改革十分必要,可以弥补正义的不足,进而完善我国刑事司法制度。  相似文献   

5.
顾洪波 《金卡工程》2009,13(11):86-86
随着法治进程的发展和大众传媒技术的极大进步,公众对司法活动的热情和参与也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公众对司法机关活动的参与,一方面能够使司法机关所进行的各项司法活动处于大众的监督之下,从而有效的遏制了徇私枉法行为的发生,减少了冤假错案;但是另外一个方面,大众的过多参与,使得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欺骗手段来误导公众的视听,使公众对某些案件发表一些错误的评判,从而带给司法机关一些无形的压力,使其不能独立地进行刑事司法活动。  相似文献   

6.
在金融资源集聚区域,金融刑事司法机制专业化改革成为当地司法机关的重要课题。本文分析了金融刑事司法专业化改革问题缘起的背景,提出了金融刑事司法机制专业化的路径,并对专业化改革中存在的缺少内在理论支撑、专业化选择或培训标准偏差、专业化的内涵以及司法权能的界限和借鉴因素等相关问题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7.
宋灵珊 《当代金融研究》2021,2021(4):165-179
刑事诉讼中的检察官制度并非与刑事诉讼活动同时产生,为了破除纠问制下法官权力的无所限制和被告人无所防御的弊端才创设了检察官制度。在控诉原则的指导下,检察官担任控方进行追诉犯罪和保障人权的活动,而这一活动的强力需求与传统女性的刻板印象格格不入。在刑事司法实践中,女检察官数量不断增加的现象与刑事司法理念的多元化发展之间呈现出相互促进的趋势,而女检察官在工作中对性别特征的刻意回避进一步说明了女性在刑事司法场域中仍然呈现出一种迎合的姿态。在多元化的诉讼理念取代单一的惩罚观念之后,更应注重对女性经验的运用,以实现关怀伦理对公正伦理的补充。  相似文献   

8.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近八成的刑事赔偿难以兑现,多数被害人的家庭因此陷入了人财两空的境地.对于刑事被害人而言,因被告人的行为导致疾病、残障甚至失去家中的项梁柱,经济上又得不到补偿,生产和生活上往往陷入困境.作为一名基层的检察工作人员,就司法实践中对此问题亦是感触颇深,在此问题备受关注的背景下,抒发一己之言,初略构想检察机关在构建刑事被害人司法救助中该如何定位、如何具体实施.  相似文献   

9.
赵芳 《南方金融》2006,(11):57-58
近期《刑法修正案(六)》的通过,再一次体现了我国金融刑事立法不断完善的过程,从金融犯罪刑事立法的进程和与国外金融立法模式的比较,我国金融立法中金融刑事立法和附属刑事法律条款在司法实践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因此,思考我国金融立法模式如何更为有效地适应未来金融业的快速发展,探讨完善遏制金融犯罪的立法和司法体系的途径,对我国金融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林微丹 《金卡工程》2010,14(11):108-108
一、刑事和解机制概述 传统的刑事司法形成了以国家追诉为标志的刑事司法模式和以监禁刑为重点的刑罚结构,它在法律上实现了对犯罪行为的惩处,维护了社会正义。  相似文献   

11.
胡元静 《金卡工程》2009,13(3):40-41
刑事和解制度是当前一个热点问题,很多学者对其理论研究已经相对成熟,而对于重罪案件引入刑事和解制度的正当性问题却鲜有研究,在恢复性司法理念逐渐盛行的背景下,研究此问题,意义非同小可。笔者在文中就重罪案件引入和解制度的正当性问题做了研究,主要论述了重罪案件引入刑事和解的理论基础,其理论基础包括恢复性司法理念、对犯罪本质方面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2.
唐嘉君 《金卡工程》2009,13(3):39-40
刑事质证是刑事诉讼中一项重要的诉讼活动,该诉讼活动对于推动刑事诉讼的顺利进行,保障人权,打击犯罪,维护社会稳定,实现公平正义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我国刑事诉讼法对刑事质证制度的规定极为不完整,显得极为粗糙,不易操作。随着刑事司法改革的不断深入,刑事质证制度的不完整,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刑事审判乃至整个刑事诉讼程序有效运作的"瓶颈",给刑事司法活动带来了严重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3.
刑事和解作为刑事司法领域一种全新的理念,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随着刑事和解适用范围的不断扩张,我国某些地方的人民法院开始在一些严重的刑事案件中适用刑事和解,以减少死刑的适用。但由于对刑事和解理论研究尚不深入,没有及时给予其理论上的解读,导致普通民众对死刑案件的误解增多,进而引发了刑事和解的社会性风险:对加害人的不公正惩处,导致预防犯罪的效能降低,受害人二次受害的风险增加等。文章对此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14.
王维丹 《金卡工程》2009,13(1):63-63
期待可能性理论对行为人本身进行关注,就人性的脆弱给予尊重和宽容,体现了谦抑宽和的刑法精神。在结合我国刑事立法和司法实际的前提下,有选择性地将其引入到我国既有刑法理论研究体系中来,对缓解我国司法实践中面临的情理与法冲突无所适从的尴尬局面有着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潘馨 《金卡工程》2009,13(5):45-46
导言刑事和解是我国近年来司法实践中出现的一种以协商合作为基础的较具本土化色彩的刑事案件解决方式。所谓刑事和解是指在加害人认罪和被害人自愿的基础上,经过加害人和被害人直接交谈、协商,最后由加害人道歉、赔偿,双方达成和解协议,国家专门机关便不  相似文献   

16.
顾朱建  梅志军 《金卡工程》2009,13(10):49-49
刑事自诉制度通过将特定刑事案件的起诉权赋予受害人,能更好地保护被害人的合法权益,同时可以有效地节约司法资源,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但我国刑事自诉制度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了刑事自诉制度作用的发挥.本文认为刑事自诉权应当包括被害人对自诉案件是否起诉的选择权、向公安机关或检察机关的控告权、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权等三项权能;刑事自诉案件范围应当限于告诉才处理的案件;在诉讼的过程公诉权和自诉权在一定限度内可以相互转换,在此基础上本文对我国立法提出了建议,以期对刑事自诉制度的改革和司法实践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7.
潘周伟 《中国外资》2008,(10):168-168
本文仅从刑事司法人权保障制度的不足方面以及完善的对策等方面略陈己见。  相似文献   

18.
李兵 《金卡工程》2010,14(4):53-54
刑事辩护是现代刑事诉讼程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正当法律程序的内在要求。理性是法的思想基础,作为刑事程序法的一项制度,刑事辩护既保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人权,同时也是一种人类理性的社会活动。对刑事辩护理性涵义审视和梳理,对树立刑事辩护正当性观念,促进辩护制度立法和司法进一步完善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证券领域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并不畅顺,大部分符合刑事追诉标准的案件仅被处以行政处罚,造成违法成本的低廉。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刑事与行政证明标准的差异,证据转换的困难,专业知识上的阻隔,以及监督的缺位等。建议通过推定方式转移公诉机关指控特殊类型证券犯罪的部分举证责任,减轻公诉机关的举证负担;根据不同证据的特点,完善行刑衔接证据转换规则;加强证券监管机构与公安机关、检察机关的沟通协调,建立信息共享及工作交流机制;增强规范执行力,确立有效的案件移送监督制度。  相似文献   

20.
修复性司法是上世纪70年代开始发展起来的新兴司法理念,重在修复犯罪人、被害人和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而被害人保护更是修复性司法的中心所在。被害人角色被遗忘的现状客观上要求以被害人保护为中心的修复性司法制度的建立,刑事和解制度和刑事被害人补偿制度的连理和完善就成了题中之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