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章伯堂 《秘书》2014,(2):3-5
新媒体是相对于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新的媒体形态,是利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运用电脑、手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服务的传播形态。今天我们经常用来传播和交流信息的门户网站、网络论坛、博客、微博、微信等都是新媒体的典型代表。  相似文献   

2.
“新媒体”一词,目前普遍认为是相对于传统媒体,是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对传统的信息传播格局造成严重冲击,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也深入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党员生活在社会当中,不可避免地要受到整个社会环境的影响,其理想信念和价值判断同样会受到新媒体所带来的多元文化和复杂信息的冲击和挑战。  相似文献   

3.
刘芳 《活力》2011,(12):227-227
一、新媒体的概念新媒体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相对于报纸、户外、广播、电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新媒体被称为第五媒体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新媒体有它自己的特点,第一个特点是它的消解力量,消解传统媒体...  相似文献   

4.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新媒体逐渐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新媒体”一词的出现,可谓是令学者们众说纷纭,对于新媒体的范围界定,也只能说是一个相对宽泛的概念: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之后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媒体形态。手机和网络正引领着人们进入到规模空前的新媒体时代。它们利用网络技术、数字技术,通过网络传播渠道向受众提供信息以及服务等。在这样的新时代背景下,我们不仅仅要关注新媒体的自身,更要关注新媒体对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社会所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李贝 《河北企业》2013,(8):99-99
<正>新媒体—微博的出现对于市场营销者来讲是一个重要的免费广告的平台,如何发挥新媒体的作用对企业尤为重要,如何利用、怎么利用,需要去探讨。下面我们就微博这个平台展开讨论。一、概念界定1.新媒体。对于新媒体的定义,业界并没有给出一个系统的答案,普遍的理解就是新媒体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相对于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新  相似文献   

6.
新媒体相对于旧媒体而言,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概念,数字媒体作为新媒体的主要代表,以数字技术为依托,其数字化、虚拟化、即时性的特征为创意设计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创意设计在数字媒体环境下展示了充分的互动性、对数字技术的依赖性、多学科的融合、文化诉求的多元化。  相似文献   

7.
新媒体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一些学者按照以传播工具分类的思路将新媒体概括为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相对于传统的报刊、杂志、广播、电视四大媒体,新媒体又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一、新媒体时代下员工参与管理的新特点首先,新媒体提升了员工参与  相似文献   

8.
新媒体是近年来出现的相对于报刊杂志、广播、电视、户外宣传载体四大传统媒体的“第五媒体”,它是一种利用信息技术和数字技术,通过互联网、局域网、卫星传输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移动电视等终端,向用户传递信息和提供服务的传播形态.  相似文献   

9.
随着传媒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媒体的运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新媒体(New Media)是与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相对而言的新的媒体形态,又被称为"第五媒体",其中包括网络媒体、手机媒体、数字电视等。近年来,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者也将目光投向了新媒体的运用,新媒体凭借其高效、快捷、低成本的优势逐渐成为企业招聘中的"新宠"。  相似文献   

10.
正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纷纷介入媒体的构成当中,冲击着传统媒体。催生出繁多的被称之为新媒体的媒体形态。网络信息以及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将传媒行业带入了一个崭新的、甚至是有质的飞跃时代,大批的网络新媒体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我们这个社会。注册的网站数量多达几十万个,在网络新媒体迅猛发展的同时,地方媒体自然也积极地筹划和建设自己的新媒体。但是在目前这种似乎全社会都在建自  相似文献   

11.
何宇宏 《财会通讯》2014,(4):109-114
随着互联网的兴起与普及,数字化新媒体以其传播速度快、信息覆盖面广、自主操作性强等特点渗透到了社会发展的众多角落。搜索引擎、手机媒体、网络博客微博、零售终端媒体等众多的新媒体形式,打破了传统报刊、电视媒体信息传播的流程,创造了自身的价值。本文以数字新媒体的风险投资作为切入点,结合数字新媒体各细分市场的风险投资情况,建立基于数字新媒体的风险投资评价体系,并将该评价运用于对优酷风险投资评价的案例分析,以验证评价体系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2.
<正>新媒体是利用数字技术,通过计算机网络、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服务的传播形态。随着科技进步,新媒体成为一种重要的传播方式,具有大容量、实时性和交互性等特点,与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相比,信息互动性更强、传播速度更快、展现形式更丰富。进入新媒体时代,  相似文献   

13.
张素梅 《活力》2014,(10):120-120
“新媒体”的出现,使传统媒体被打上了“旧媒体”烙印。作为一个新兴媒体概念,“新媒体”并非初始于媒体内部,40多年前,就有“新媒体”一词,由于受众的广泛使用与传播,“新媒体”正逐步鲸吞“旧媒体”的话语权,受众可以通过与纸媒、电视、电脑相区别的数字设备,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自主选择自己需要的信息。作为媒体人,有必要研究新媒体的传播方式及产业化模式,并对其误区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14.
以互联网信息技术、数字技术为主的新媒体技术使传统的传播媒介发生了变化,新媒介技术不断推陈出新,为新媒体广告形式的革新提供了土壤和技术支持。新媒体是指相对于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而言,基于数字技术革命,依托无线通信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等新技术向受众提供信息服务的新兴媒介形态。  相似文献   

15.
在数字技术和媒体多元化高速发展的今天,信息传达逐渐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当数字媒体实现网络化传播之后,在畅通的信息渠道的情况下,完全个性化的信息可以不受场地、场次的限制,能够被人们及时地感知、获取;传播者和受众间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互动和交流。这使人们对于动画的时空观、消费观以及社会环境等产生了巨大的变革,电脑、手机、电视、电影等,各种媒体终端在技术上以不同的方式向人们提供动画观影服务,最终每个新媒体消费者所接收到的信息内容就会有相同或不同的组合。这样,以个人为中心的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并用使动漫传播呈现出空前多样性。  相似文献   

16.
曲睿 《活力》2011,(7):152-152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近年来,新媒体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所谓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清华大学的熊澄宇教授认为,新媒体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概念。在今天网络基础上又有延伸,无线移动的问题,还有出现其他新的媒体形态,跟计算机相关的。这都可以说是新媒体。从技术和产业发展的角度,新媒体业务支持重点新闻网站更好地开展新闻宣传业务和经营性业务,推动网络文化产业更快更好地发展,同时也是为了有效监管网络文化市场,统一高校宣传舆论引导工作。我们提出以各高校的广播站为基础。发挥网络广播灵活多样、校园广播覆盖面广的优势,建立全省高校广播网。  相似文献   

17.
王思傲 《活力》2012,(4):71-71
进入21世纪,“新媒体”这个词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人们将所有新的信息传播工具和信息接收工具全都称为新媒体。面对新媒体的冲击,传统的大众媒体自然也不甘落后,电信与传统媒体结合.推出了手机报纸,手机电视,电信与网站结合,推出了手机博客……新世纪的媒介环境,你未唱罢,我已登场,好不热闹。随着手机报的诞生,意味着报纸形态更加走向多样化,呈现出“一花三朵”的现象——纸质报纸、手机报纸、网络报纸,进一步推进了传统媒体向新兴媒体跨越.“跨媒体”经营有了新的支持平台。  相似文献   

18.
随着数字技术和网络多媒体技术的发展,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成为人们接收和传播信息的重要终端,成为现代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如何借助新媒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在新媒体时代所面临的挑战,探索新媒体时代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进一步加强和改善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工作。成为摆在思想政治工作者面前的课题。  相似文献   

19.
《政策与管理》2011,(2):I0012-I0015
第五媒体时代?或许很多人质疑这是一个新媒体的噱头,但是,当人们开始习惯用手机上网、下载的时候,就意味着第五媒体时代的到来。  相似文献   

20.
<正>新媒体,是相对于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是近年来以数字技术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媒体形态,如互联网络、手机短信、QQ群等都属于新兴媒体的范畴。据国家互联网信息中心第32次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5.91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4.1%。新媒体时代,企业必须构建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更好地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推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现代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