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有人说,2006年是国内糖果市场的洗牌年,也有人说,2006年是国内糖果行业的品牌战略年……洗牌也好、推进品牌战略也好,总的意思是说。2006年的中国糖果行业必将迎来从产品结构到市场格局的深刻变革,而这场深刻的变革也盐将通过一波波的决战表现出来。经历了2005年的集体沉思,2nn6年在国内糖果业的新一轮决斗拉开了帷幕。  相似文献   

2.
近期,有人对市场上的各类概念产品提出质疑,并由此对当前国内葡萄酒市场的概念操作一味否定。应该承认,概念对于国内葡萄酒市场的发展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虽然它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因此,对于概念葡萄酒应该辩证对待。  相似文献   

3.
吴迪 《糖烟酒周刊》2006,(32):68-73
有人将上海形容为“人多城大消费高”,具有兼容中西的消费特点,于是乎,凡是与高端、品味有关的产品便纷纷涌入此地淘金,葡萄酒也是其中之一。近年来,上海葡萄酒市场的增长速度超过15%。 有资料显示,目前上海市有批发酒类产品的企业894家、零售商38000家、大中型餐饮店两万多家,麦德龙、欧尚、物美、大润发、时代购物,世纪联华、家乐福、华联、农工商等著名的大卖场都在上海设有一级机构。此外,由上海烟草集团、上海捷强公司等出资组建的海烟物流,则以数千家的终端店面网络贯穿整个上海。 据了解,2005年,上海市场葡萄酒的消费量约5万吨,销量增幅达到25%,不仅在各酒种中居于首位,也是近年来市场销量增加最猛的一年。在葡萄酒消费总量迅猛增加的同时,上海市场的葡萄酒阵营也逐渐凸现。[编者按]  相似文献   

4.
阿罗 《糖烟酒周刊》2007,(32):102-103
2006年国内葡萄酒市场销量已经超过129亿元,增长比例高达25%.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放眼世界,在国际上葡萄酒普遍供大于求的环境下,中国市场增长潜力引得各国葡萄酒商关注,进口酒与国产葡萄酒的交锋已经开始。对比进口酒,国内葡萄酒还是在营销思路、营销文化、渠道理念和市场推广方面远远落后,取长补短、为我所用才是国产葡萄酒发展的真正道路。[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吴迪 《糖烟酒周刊》2007,(28):74-75
浙江葡萄酒市场的年消费量超过10亿元(以厂价计),作为葡萄酒主销区之一.历来是众企业必争之地。但要想在已经形成了王朝、成龙等强势品牌的地盘上打开缺口,绝非易事。华东葡萄酒曾是国内最具代表性的区域强势品牌.仅在青岛一个地区就可实现超亿元销售额,令其位列囤内葡萄酒企业前十强。2005年,华东葡萄酒提出了分步骤实施的“全国化”战略.  相似文献   

6.
目前在国内葡萄酒市场上,更多企业是在采用一种区域代理商制度。在某个区域市场上,选定一个代理商,由其来负责整个地区所有渠道的葡萄酒市场操作。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葡萄酒发展时间短,缺乏规模型企业,而且市场精耕也不太到位的原因。但是,随着这些年葡萄酒在市场操作上的逐步成熟,这种单纯的区域代理制度暴露出了一些弊端,  相似文献   

7.
《糖烟酒周刊》2005,(20):26-27
据专家预测,2010年中国对葡萄酒的需求,高档酒将占到50%,中档酒占到40%,而低档酒只占10%。由于自身难以克服的渠道绝症限制了传统营销模式,葡萄酒诸侯纷纷向高端寻求突破;关税下调,大量进口葡萄酒集结中国,盘踞高端市场虎视群雄。一时间,高端市场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可以说,高端酒市场成了中洋对决、国内品牌对决的主战场,抢得高端酒,就会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抢得先机。那么,高端市场将引发怎样一场鏖战?高端市场在整个中国葡萄酒市场现阶段的价值与地位如何呢?  相似文献   

8.
《糖烟酒周刊》2005,(10):A044-A047
在过去的2004年,国内葡萄酒市场上呈现出了一些新气象,包括原料层面强调典型性的变化,比如张裕在扩大蛇龙珠种植基地,将葡萄酒终端的竞争引向原料层面典型性的竞争;产品层面的特色升级和开发。比如华夏长城推出华夏葡园A区,沙城长城推出唯尊橡木桶干红,新天稚出橡木型玛纳斯干红;以及操作层面的新尝试和促销层面的理性化,比如说张裕的“包厢策略”和多家葡萄酒品牌专卖店的开业等等……应该说,中国葡萄酒业正在走向成熟。在2005年,中国葡萄酒业又将会出现哪些流行趋势?哪些产品可能成为市场热点?操作方式如何发展?促销手段能否出新?把握中国葡萄酒流行趋势,就把握了未来市场的先机!  相似文献   

9.
前在国内葡萄酒市场上,更多的企业是在采用一种区域代理商制度。在某个区域市场上,选定一个代理商,由它来负责整个地区所有渠道葡萄酒的市场操作。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葡萄酒发展时间短,缺乏规模型企业,而且市场精耕也不太到位。但是,随着这些年葡萄酒在市场操作上的逐步成熟,这种单纯的区域代理制度暴露出了一些弊端,  相似文献   

10.
有人说,离开夜场,中国市场上至少有70%的洋酒卖不出去,这话一点儿都不夸张。洋酒在中国夜场的强势源自洋酒生产国夜场消费的成熟。中国市场上的洋酒表现出了它“入世”的一方面,引导消费潮流,借道终端买断商等。同时还具有自身的特点,区别于进口葡萄酒和洋啤酒。洋酒在国内夜场操作中到底有哪些独到之处呢?  相似文献   

11.
2004年,东部葡萄原料减产,给葡萄酒市场带来了一些微动,形成原酒短缺。2005年,迄今得到的消息已证实东部葡萄原料进一步减产几成必然,葡萄酒原料战将再次升温。  相似文献   

12.
在第一期(见10月28日出版的《糖烟酒周刊》)的系列报道中,我们重点介绍了引进国外葡萄酒进入中国市场时需要注意的包装、瓶标设计问题,本期我们将从进口葡萄酒当前在国内市场的发展现状入手,通过对现阶段国内市场销售的主要进口葡萄酒产品的来源、销量、销售渠道等进行分析预测,进一步介绍商家选择进口葡萄酒产品的几种可用方法,供读者朋友们参考。  相似文献   

13.
2006年春交会之后,国邑干红成功进入了江苏、浙江、广东、福建等多个省份,市场逐步启动。在拓展市场的过程中,经销商针对国邑干红经常提到几个问题:为何不直接叫五粮液葡萄酒,为何不在国内发展基地,为何没有定位于高端等等。针对经销商集中反映的几个“为什么”,本刊记者采访了五粮液葡萄酒公司和国邑酒业公司的负责人。五粮液葡萄酒公司总经理傅钟表示,“国邑干红上市之前,我们曾对国内市场有过系统的分析,国邑干红的名称和价位反映了我们对葡萄酒产业未来发展趋势的判断”。  相似文献   

14.
2006年伊始,卡斯特联手东海鑫业,张裕成立先锋国际酒业,五粮液进军红酒行业等,无不跟进口葡萄酒有直接关系。从最初“狼来了”的恐惧,到今天的宽容“拥抱”,进口葡萄酒在中国市场越来越引人关注。可以预见,在国内葡萄酒业大发展的今天,进口酒势必成为国内红酒市场一股最为活跃的力量,进口酒与国内红酒代理商的合作模式成为其中的一个关键。笔者在密切关注进口酒动态的同时,认为有必要对目前进口酒的业态进行一下分析整理,希望对行业有所推动。从目前进口酒与商家合作模式来看,进口葡萄酒市场具体呈现出以下四大形态:  相似文献   

15.
蕊杉 《糖烟酒周刊》2006,(21):48-49
据中国酿酒工业协会统计数据:2005年我国进口葡萄酒约5.3万吨,其中两升以下小包装产品占约20%;2006年1~3月,进口葡萄酒约2.1万吨,同比增长75%。随着关税的降低,进口葡萄酒向国内市场进攻的脚步不断加快。然而,从年初关于“芝华士成本只有25元”的报道到近期“揭开洋葡萄酒高价灰幕”的口水战,在围绕产品价格这一焦点互揭“内幕”的背后,我们看到的是一场中洋葡萄酒的无硝烟较量。  相似文献   

16.
河南高经理代理着烟台长城葡萄酒和泸州老酒坊,2003年到2005年短短两年时问,高经理就成为当地最具影响力。最有发展潜力的代理商。同行们都说他是突然“冒出来”的。高经理把自己的成功归结为:有效地控制了终端。除了直接运作市区餐饮店外,高经理还买断了一些县级市场的顶级酒店,引导、推动二批发展,同时对二批实施监督管理。  相似文献   

17.
随着中国加入世贸、进口酒关税下调、新国标的推行,中国葡萄酒与国际市场接轨已经成为发展的潮流。伴随着这一进程,行业发展也具有了另外一个显著的特点——中国国内的葡萄酒市场已经逐渐呈现出国际化的趋势,具体表现在新旧世界葡萄酒生产国的葡萄酒产品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市场上,来自不同国家、不同产区、不同品牌、不同葡萄品种、  相似文献   

18.
根据中国酿酒协会的统计,2004年我国葡萄酒年产量达36.7万吨,同比增幅达14.7%,完成销售收人74.34亿元,比上年增长17.06%,利润完成8.45亿元,同比增长12.07%;2005年上半年,我国葡萄酒市场继续保持迅猛增长态势,统计数据显示,2005年1至6月全行业实现销售收人近42亿元,市场销售量约达20.5万吨,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20%和17.14%。至2005年第三季度末,我国葡萄酒行业销售收人总额为73.65亿元,同比增长44.63%,利润总额为8.5亿元,同比增长33.83%。  相似文献   

19.
本文是2003年和2004年前两个月全国葡萄酒市场调查的总结部分。虽然与白酒、啤酒相比。葡萄酒的市场规模还很小,但是在调查中我们欣喜地发现,葡萄酒市场正在如火如荼的发展着,葡萄酒的市场销售出现了许多可圈可点的地方,在一些区域。葡萄酒还超过了白酒,成为人们过年的首选酒类产品。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本篇文章叫作“祖国山河一片红”是毫不为过的。另外。“一片红”也反映出葡萄酒厂商的奋斗信心。作为健康酒种,购买葡萄酒的观念已经红遍全国,葡萄酒的产品也肯定会在不远的明天红遍全国。  相似文献   

20.
有人说2004年是中国的国产电影年。理由当然多多:一是中国电影市场的最高票房已连续3年被国产影片“占领”2004年更是遥遥领先——《十面埋伏》、《天下无贼》、《功夫》的国内票房均相继过亿,而全球卖座影片《指环王—王者归来》的中国票房只是8600万元;二是据国家广电总局2005年1月6日公布的数字,2004年国产电影票房突破825亿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