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村 《中关村》2005,(6):77-77
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是计算机,而计算机在上个世纪最伟大的应用就是互联网。互联网——革命性地变革着大众传媒方式,无孔不入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任何人,无论其社会地位如何,都可以自由地在同一时间进入互联网这个公共领域,获取同样的信息与文化资源,并且享受平等的话语权。”互联网与传统的传媒相比较,更具有“自主性”、“隐匿性”、“参与性”和“公共性”的优势。实现人类近百年来追求的和谐社会“自由与民主”的理想,除了要改变人们的传统观念外,最重要的就是创造物质保障——在技术层面提供“各取所需”广袤的足够空间和地域。上个…  相似文献   

2.
萧惑之 《中关村》2011,(4):108-111
开篇絮语 @"如果说,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是计算机,而计算机最伟大的应用当是Internet;那么21世纪前十年诞生的‘微博’,则是真正改变人们思维和生活的一个划时代的创举。"互联网将世界连在一起,微博为实现"博爱、平等、自由"的普世价值提供了平台。  相似文献   

3.
《信息产业报道》2005,(9):15-16
业内人士认为,中国互联网的新一场“人荒”又来了,最“荒”的是软件开发工程师。9月7日,微软亚洲工程院将成立上海分院,微软又要在中国招揽一批软件工程师。  相似文献   

4.
廉其实 《中关村》2013,(5):57-57
电信运营商和腾讯微信“火拼还是合作”?最佳的选择还是“双赢”为上策。 近日,读到有关文件,其中描绘的中关村移动互联网愿景十分吸引眼球.“中关村具备移动互联网和第四代移动通讯的先发优势,在产业链关键环节集聚了国内80%龙头企业,形成云到端的完整产业链”。“未来三年,中关村将打造全球技术和商业模式创新最活跃的移动互联网和新一代移动通信产业集群。到2015年,力争实现收入5000亿元。”读罢蓦地产生一种“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冲动。  相似文献   

5.
物联网作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化发展的第三次浪潮,已成为国家科技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导力量之一。所谓物联网就是指“物物相连的互联网”,是通过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从而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  相似文献   

6.
《中关村》2008,(10):76-77
作为2008北京奥运会互联网内容服务赞助商的搜狐公司是中国最领先的新媒体、电子商务、通信及移动增值服务公司之一,是中文世界最强劲的互联网品牌之一。“搜狐”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名字。  相似文献   

7.
园区信息     
《中关村》2008,(8):76-77
7月10日,大中华区著名创投机构清科集团发布了“2008年中国最具投资价值企业50强”榜单,常州市康辉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北京碧水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来自广州的移动互联网公司“3G门户”分列前三甲。  相似文献   

8.
今年“两会”召开的前夕,春寒料峭,雾霾锁京城,可是中国的“互联网金融”却暖意融融,光鲜魅人。国内著名的“清科”数据研究中心发布的《2014互联网金融报告》作出预判:倘若2013年是“互联网金融”元年,那么“今年将是互联网金融的爆发年”。金融网销、互联网小贷、理财app等,都将在不同程度上影响金融行业。  相似文献   

9.
马文良 《中关村》2013,(5):74-75
“坚持下去,活着”——这是这个春天里移动互联网企业最真实的写照。在这个可谓风云莫测、机遇与风险并存的”移动战争”中,点心移动的成长就像是一个浓缩的江湖故事。  相似文献   

10.
毛有东 《中关村》2005,(4):74-76
网格计算(Grid Computing)是一种伴随着互联网技术而迅速发展起来的新型计算模式;这种计算模式可以利用网络把多台计算机整合成一台“虚拟的超级计算机,实现处于不同地理位置的计算资源、存储资源、数据资源、信息资源、知识资源、专家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全面共享。例如,某公司在北京、上海、广州这三个城市分别有100台商用计算机,通过网格计算技术,就可以将这300台商用计算机整合成一台“虚拟的超级计算机”,  相似文献   

11.
萧惑之 《中关村》2009,(1):59-59
“在中国的新革命”潮起云涌之时,“联想”是一面旗帜,是乘风破浪的旗舰。“联想的缔造者”柳传志是公认的最伟大的旗手和舵手。近年来,状写“联想”创业的文字总有千万之巨罢。我在《中关村》打工期间,因工作的需要,曾拜读过刘韧的《知识英雄2.0》,王宏甲的《智慧风暴》,汪洋的《中国造联想无限》,  相似文献   

12.
《中关村》2014,(4):19-19
今年的“两会”期间,百度“掌门人”李彦宏成为新闻人物,上镜率很高,面对记者采访,“三句话不离本行”,一言以蔽之日——“满目尽是互联网”,梦想用互联网思维打造出一个新世界。李彦宏认为:中国可以把很多传统产业用互联网的方法再做一遍,互联网是上天赐给中国的一个机会,会使中国变得更强。互联网在加速淘汰传统产业。  相似文献   

13.
冯婷婷   《中关村》2010,(1):34-35
往事如烟,但在刚刚过去的一年里,拥有3亿多网民的中国互联网世界却着实上演了一幕幕并不如烟的“网事”。让我们细数热门事件,盘点网络红人,聆听网友自述,通过网络“最”事件,来回顾我们的2009年。  相似文献   

14.
当互联网疯狂地长入人们的生活时,引起一些神经敏感的纸传媒业者的“恐慌”,时下最有代表性的说法就是2006年《传媒蓝皮书》张扬的“报纸退市论”。果真如此吗?窃以为尚须研究。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诚然是不争的事实。中国的网民1.1亿之众,特别是占到95%以上的中青年网民,他们是社会发展的中坚,也是互联网的“网丝”、“臣民”。专家和官员们一致惊诧“互联网构成了一种社会空间”。这广阔无垠且无遮拦和无障碍的空间,是“进行社会参与的一种渠道”,是“社会组织与动员的一种方式”,是“代表个性与感受的一种最佳引力场”,也是“满足娱乐要求的…  相似文献   

15.
《中关村》2008,(6):15-15
“慧聪网”掌门人郭凡生是位性情中人,他在题为《中国民企管理的世界性成就》演讲中,激情四射,充分肯定中国民营企业家的杰出贡献;成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这句名言新的佐证。郭问:为什么中国互联网成功了?又自答:第一“中国的互联网企业采取了跟美国互联网相同的知识经济制度”;第二“中国的互联网公司采取了全世界统一的英特耐特的标准,没有再像我们过去那样自己制造一个中国标准”;  相似文献   

16.
招安黑客     
沈独 《中关村》2004,(7):35-35
无须讳言,在当今的大干世界,“黑客”制造的电脑病毒,给“专家”们规范的计算机世界带来麻烦,而且是很大的麻烦。据统计,仅今年5月1日爆发的“震荡波”,在短短的10天里就感染了2000万台计算机。由此联想起2003年的“冲击波”病毒,2002年的“WELSH”病毒,2000年的“库尔尼克娃”病毒,1998年的“CIH”病毒。有资料表明,自从互联网问世以来,已遭到63000种以上的电脑病毒袭击,经  相似文献   

17.
陈向国 《中关村》2010,(1):20-21
“互联网不仅仅是.com,互联网也不仅仅是网吧、游戏,互联网的确才刚刚开始,我们看到的只是冰山一角。”  相似文献   

18.
王选 《中关村》2006,(3):20-24
孔子的《论语》代代相传,但毕竟是“半宗教半哲理”的文化精髓,两千多年来影响着中华民族的发展。“论语者,讨论的话语之谓也”。我们借用这个命题,编发王选教授关于科技创新的“论语”,也是“创业箴言”,借以纪念他对中华民族的伟大贡献。王选教授是中国科学院和工程院的“两院”院士,在爱国热情的激发下,始终坚持走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创新发展道路,为中华民族创造出汉字激光照排技术,使古老的印刷业“告别了铅与火”,被誉为“当代毕昇”,成为当代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王选教授热爱祖国,志存高远,献身科学,淡泊名利,为人谦逊,关怀青年,成为世人的楷模。我们相信,王选教授科技创新“论语”,定然是留给后人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19.
《中关村》2012,(3):19-19
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计算机专家李国杰先生,鉴于时下“大量人才依然在海外”的现状,认为“有计划有目标地引进高端人才,是决定国家未来命运的战略性举措”。“改革开放已经30多年,现在是我国实施人才开放流动政策的收获期”。他呼吁:引进高端人才不能搞“钓鱼工程”。一流人才最需要的是“用武之地”,即给他们提供足够发挥才智的舞台,比如重大项目的领头人等。  相似文献   

20.
董建华 《中关村》2008,(1):78-80
2007年12月6日,香港中文大学毕业典礼上,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曾荫权亲任主持,首任行政长官董建华获授法学博士勋衔,即席发表了致辞。董建华先生就任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期间,克尽厥职、夙兴夜寐,领导特区政府克服种种困难,积极推行改革,以有效措施纾解民困,尤其重视教育政策,培养人才,为推动香港及国家、促进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沟通悉心戮力。董先生带领香港平稳过渡,按照《基本法》落实“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对香港教育做出了卓越贡献。现在国家正在经历着民族振兴的伟大变革,我们每一个人的命运都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董先生寄语后生,情真意切、饱含深情:“无论你是以科学家、专业人士、创业家的身份,还是修桥铺路、山区教书的志愿者”,只要勇敢地投身于国家建设中,“也是生逢这个伟大时代的幸福”,“我们不能,也不应该成为这个伟大时代的旁观者。”闻智者言,振聋发聩。本刊特在“教育”版刊发此文,与这伟大的时代以及同学诸君共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