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的对外贸易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这不仅得益于中国正确的外贸方针与政策,还得益于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本文回顾了在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的今天,中国是如何逐渐深入区域经济合作的,并分析了今后国际区域经济合作主要的发展趋势,以及对中国如何参与区域经济合作做了战略思考。  相似文献   

2.
<正> 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将成为未来世界经济的重要趋势,并由此引起新的一轮经济竞争,对世界经济势力的重新组合和集团规模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工业经济将面临新的挑战。分析国际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态势,研究探索面向未来的应变对策,促进我国国际区域经济合作,是一个极为重要而又十分迫切的战略问题。  相似文献   

3.
本文将从博弈论的视角来分析区域之间的经济合作问题。无论是从世界层面各个不同国家、不同区域或者是就我国而言不同区域之间,合作都是一个非常重要值得关注的问题。对于我国来说,地区之间的差异很大,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东部和中西部地区存在着显著的经济水平等各方面的差异,合作与非合作的收益分配如何对其区经济效益的实现情况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4.
2006年3月16~17日.由中国商务部主办.商务部欧洲司和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承办的“中国与中亚国家贸易政策和区域经济合作国际研讨会”在北京举行。来自国内、中亚国家和俄罗斯的政府官员和学者共计70多名出席了会议.就中国与中亚国家的经济合作、各国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以及上海合作组织的经济合作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讨。  相似文献   

5.
一、外贸市场多元化战略升级的创新思路 (一)国际区域经济合作与外贸市场“区域元”的构建 当今世界经济发展中有两大潮流:即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并行发展。贸易集团化趋势明显,区域内贸易地位不断上升,各主要贸易大国都在寻求建立以自己为核心的自由贸易区(FTA)网络。我国顺应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大趋势,参与了多层次、多种形式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截止目前,我国商谈的自由贸易区达到9个,  相似文献   

6.
我国参与国际区域经济合作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入新世纪纪经济全球化进程放慢化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则呈现出迅速发展的态势。文章对我国参与国际区域经济合作问题的成因及对策进行了探讨,看到了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原因,提出了改革对策。  相似文献   

7.
近些年,我国的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济空前发展,同时也扩大了合作的领域,区域经济合作已经逐渐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黑龙江是中国最东北部的省份,北部、东部以黑龙江、乌苏里江为界,与俄罗斯毗邻相望,与俄罗斯进行经济合作是黑龙江的一个主要经济发展思路。黑龙江与俄罗斯在资源以及生产结构等方面具有很大的相似之处,但是也存在着一定的经济互补性。并且随着"一带一路"的发展,这种经济互补性正在逐渐加强。本文的主旨在于对"一带一路"战略下黑龙江对俄区域经济合作进行研究探索,首先对"一带一路"下中俄两国区域经济合作的内涵进行了说明,其次介绍了"一带一路"战略下我国黑龙江对俄区域经济合作的现状,最后针对目前的区域经济合作现状对"一带一路"战略下黑龙江对俄区域经济合作提出针对性的建议,希望能够为黑龙江对俄区域经济合作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8.
2004年5月22日召开的第七届北京国际科技博览会--经济高峰论坛为中国未来经济发展以及区域经济合作勾画了美好的前景,中国经济会健康发展是此次论坛所达成的共识。  相似文献   

9.
上海合作组织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保障我国区域的稳定和安全,除此之外,还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密切和加强我国和其他成员国的联系和合作。上海合作组织在促进地区经济发展方面肩负重任,在当前形势下继续深化该组织框架内的区域经济合作具有重要意义。文章探讨上海合作组织区域经济合作的现状和前景以及目前面临的困境与挑战,提出相应意见和建议,从而促进上海合作组织区域经济合作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0.
转轨经济国家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转轨经济国家的对外区域经济合作蓬勃发展,除了最大限度获取经济合作利益以及规避各类经济风险的动机之外,转轨经济国家对外经济合作还担负着促进本国经济体制变迁,更快融入世界经济的特殊使命。在对外区域经济合作中,转轨经济国家普遍存在市场机制不完善、成员国之间互补性弱、合作有名无实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真正分享对外经济合作的利益,是转轨经济国家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根本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