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群体性事件严重破坏社会的正常秩序,已成为影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突出问题。群体性事件是人民内部矛盾激化的表现.大都是由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引起的,有其矛盾积累演变过程,本文从群体性事件冲突的成因着手,提出建立相应的应急机制,化解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提高处置群体性事件的能力。  相似文献   

2.
环境群体性事件可分为事后救济型和事先预防型两种。环境群体性事件发生的诱因与一般群体性事件不同。文章利用重叠利益的解释模式来解释环境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原因,认为环境群体性事件发生的直接诱因是政企合谋或民众对政企合谋的恐惧。为了预防环境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应抑制地方政府自利性的发展经济行为,企业应履行环境社会责任,民众依托环境NGO组织进行理性维权。  相似文献   

3.
我国转轨时期群体性事件的频繁发生已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不和谐音符,而利益矛盾是引发群体性事件的主要诱因。本文运用制度经济学等经济学基本理论从经济学角度来探求群体利益受损之缘由,以及群体为何采取这种极端的利益诉求方式,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关的预防机制设计,提出政策建议,以通过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来有效避免或减少群体性事件。  相似文献   

4.
群体性事件是由人民内部矛盾引发,部分群众参与,因自身利益受到损害而采取非法方式表达利益诉求的一种集体性活动。群体性事件之所以发生,原因有三:一是利益分化日益复杂且呈现冲突性的特征;二是利益表达不够充分且协调困难;三是利益维护机制虽已建立但效果不明显。解决好群体性事件,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需要健全多渠道的利益表达机制;建立体现公平正义的利益分配与维护机制;完善纵横协调、四位一体的综合利益调整与整合机制。  相似文献   

5.
21世纪以来,我国进入了社会转型的加速期,伴随着社会结构的调整和社会利益格局的剧烈变动,各种社会矛盾积聚起来,其中某些迅速尖锐化并诱导了群体性事件的发生。群体性事件的不断爆发严重冲击了我国的社会公共秩序,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及生命财产损失。建立和完善群体性事件的预防机制已经成为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现实课题。  相似文献   

6.
群体性事件是影响当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而弱势群体是各类群体性事件的主要参与者。本文着重从当前群体性事件诱因、弱势群体心理上的相对剥夺感和失衡感、权利意识和民主意识日益增强与民主诉求渠道缺失的矛盾、弱势群体基于自身利益受损进行社会报复等几个方面对弱势群体引发群体性事件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现阶段有效减少和处理群体性突发事件的主要对策措施,以利于社会关注和保护弱势群体利益,消减因侵害弱势群体利益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  相似文献   

7.
对群体性事件做清晰的概念界定,并基于现有文献对类型归属做明确的划分。深刻阐述社会转型的冲突与调适、刚性稳定的利益悖论、公共危机治理的处置失当、社会心理失衡的非理性应对是引发群体性事件的深层诱因,以资从制度规范和实践应对的维度,提出建构和完善群体性事件处置的政策体系,解释了强化群体性事件处置的操控性技术的可行性,并借鉴国外群体性事件处置的理论技巧,提出坚持"现场第一"原则、"处境化"思维、警察权的配制与使用等操作化建议,以此使各地应对群体性事件的有效经验制度化,实现国家长治久安。  相似文献   

8.
当群体性事件高发时,如何防范和有效处置群体性事件,已经成为摆在各级党委和政府面前的突出问题。科学有效地预防和减少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正确合理地应对和处置群体性事件,必须全方位多视角把握群体性事件的基本性质。  相似文献   

9.
中国农村土地征收:问题、原因及改革方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我国进入群体性事件的高发期,群体性事件发生的数量由1993年的8700起,增加到2005年的87000起,平均每6分钟就发生一起。在这些群体性事件中,因征地引发的农村群体性事件已占全国农村群体性事件的65%以上。而近年来群众来信来访反映征地补偿安置问题的占来信来访总数的60%以上,个别地方甚至达到80%。农村征地引发的社会矛盾越来越成为许多地方的不稳定因素。本文试图就这一重大社会问题做一个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10.
群体性事件属于公共危机,是中国当代社会利益博弈的极端性方式,是社会情感之结的破坏性消解手段。依社会燃烧理论分析,不平衡性主导的社会矛盾是群体性事件发生的“燃烧物质”,不对称性主导的社会舆论是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助燃剂”,突发性主导的具体冲突是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导火索”。社会燃烧理论的引入,有助于社会矛盾的沸点控制,有助于科学防范、化解和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以实现社会体温正常、社会体态正常。  相似文献   

11.
体制转型与社会转型期的当代中国,基于利益矛盾导致的社会冲突时有发生,维稳成为地方政府的重要工作内容。在民众与地方政府对社会冲突的异向认知境域下.协商民主可以使得民众与地方政府做到经济上的牺牲或让步,并使双方达到程序性的同意,通过将程序性同意上升为普遍利益,最终解决了利益矛盾,维护了社会的相对稳定。但必须考量启动协商的主体、时空等条件.在理性选择协商代表下实现充分的讨论,才能发挥基层维稳中协商民主的应然价值。  相似文献   

12.
福建省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先进典型蕴含了以下三个规律,即坚持群众利益高于一切的理念、坚持群众话语权与坚持建构密切联系群众的长效机制。这些规律既对今后警惕和防止党群工作的"联系群众秀"与"蛙水关系"有着重要意义,也对强化领导干部的群众观、让群众对党的领导有信心有着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最大优势。做好群众工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新的历史时期如何做好群众工作需要既注重解决好涉及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又着力在建立健全群众工作的领导体制与工作机制上下工夫。  相似文献   

14.
群众路线是我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也是党领导人民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经验总结。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党和群众其实也是社会治理的两大主体。鉴于此,文章从公共治理的视野,探讨新时期群众路线的路径,提出要构建党(政府)与群众(社会)的互动关系,增强党员干部践行群众路线的活力;党群两大主体都要适应网络社会的新形势,提高网络素养,促进双向良性沟通。此外,要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  相似文献   

15.
《社会保险法》及其相关配套法规对维护参保人的权益均有明确说明。目前,北京市开通了社会保险个人权益查询的多种渠道,但在管理服务上仍存在个人权益的信息采集质量不高、内容披露程度不够、服务功能发挥受限且便捷性不足、存在虚假权益记录等问题。为改变这一现状,应提高社会保险宣传的质量,增强社保部门对参保者的影响力;健全工作机制,确保权益记录的完整和准确;优化业务经办流程,提高服务效率和管理质量;加强法规约束力和社会监督,提升违法成本;推行职业资格准入制度,提高参保单位经办人的政策和业务能力。  相似文献   

16.
“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哲学基础的:“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对生产力理论的新发展,“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对文化理论的创新,“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对党的群众路线的升华。把生产力放在第一位,把社会意识(先进文化)放在第二位,把人民群众作为服务对象,既充分体现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还充分肯定了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使“三个代表”牢牢建固在唯物主义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17.
随着改革的深入,我国为保障残疾人劳动权益建立的“残保金”制度,由于征收主体错位、征管体制缺陷、资金使用监管不到位等原因,已不能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甚至背离了制度设计的初衷.因此应建立以失业保险为基础、财政投入为补充的残疾人就业服务保障制度,转变投入方式,推进残疾人保障信息公开工作,将党和政府对残疾人的优惠政策真正落到实处,让广大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相似文献   

18.
从群众路线谈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目的在于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广大民众的有机结合。它的提出不仅是实现理论创新的客观需要.更是对大众新的各种利益需求的现实回应。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必须坚持群众路线。以实现大众的利益需求为出发点,相信大众的力量,集中大众的智慧,激发大众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心需求。在宣传普及工作中遵循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正确领导方法。  相似文献   

19.
商业银行个人征信异议处理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异议处理是否及时准确,既直接影响到信息主体的权益,也关系到社会公众对商业银行和征信系统的正确评价。然而,目前商业银行个人征信异议处理工作仍存在诸多问题,异议处理机制亟待改进。通过对商业银行个人征信异议处理情况进行实地调研,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提出规范异议处理工作、提高异议处理效率的具体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当前征地拆迁频频引发社会矛盾,主要原因在于相关政策法规还不够完善、补偿标准不合理、操作程序不够规范、失地农民和弱势群体的保障没有得到切实解决等。要解决征拆矛盾,促进社会和谐,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依法拆迁,进一步完善征地拆迁政策法规,制定公平合理的补偿标准和安置办法,建立健全征地拆迁秩序,保障广大被征地拆迁者们的利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