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城镇化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经历程,测度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及其影响因素对于把握城镇化健康程度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文章从人口、社会、经济、生态、空间等5个层面选取12项指标构建综合指标评价体系,结合主成分分析法对山西省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并就城镇化进程中存在问题提出适应性建议。[结果]山西省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两极分化现象严重,太原市综合得分大幅领先于其他市。阳泉、朔州、运城等市城镇化综合得分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从空间上来看,山西省城镇化水平具有鲜明的空间特色,呈现出由中心城市太原向四周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逐渐降低的形势。[结论]山西省目前仍处于中心城市太原市城镇化水平处于全国前列,其他城市城镇化水平具有较大发展空间的全省城镇化发展严重不均阶段,未来应充分发挥太原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不断提升全省城镇化水平。  相似文献   

2.
本文运用多元统计分析中的主成分分析法,对山西省98个县(市)的经济实力进行综合评价分析。研究发现山西省发达县(市)只占到12%,且各县市之间发展差距较大,经济发展综合实力普遍较低。需要寻求打破二元结构、发展县域优势产业、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和重视民生问题的解决策略以谋求经济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目前,我国共有118个资源型城市,其中很多城市已经面临资源枯竭。这些城市如何转型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在这方面的研究还不够。资源型城市转型涉及经济结构调整、国有企业改革、区域经济发展、就业和社会保障、生态环境治理等多个领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操作层面难度都很大。如何寻找突破口从而探索出具有中国特色的资源型城市转型道路,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紧迫任务。山西省太原市西山地区在实践过程中,抓住综合整治这一契机,摸索了"西山模式",值得借鉴。近日,山西省太原市国土资源规划中心和中国人民大学土地规划研究中心调研人员,到西山地区进行了实践调查,并进行了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4.
安徽省城市竞争力比较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城市竞争力是城市综合实力的反映;运用层次分析法,从综合经济实力、对外开放程度、产业效益、基础设施、城市规模、科技文化水平和生态环境状况等7个方面,共选取19个指标,对17个地级市进行综合评价,并对各个城市的分项竞争力和综合竞争力作了比较分析,有针对性的提出了提升城市竞争力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5.
山西省区域经济差异发展,严重影响了全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新农村建设的实现;选取了人均GDP、人均财政收入及人均社会零售商品总额等8项具有代表性的评价指标,对全省11个地级市经济实力进行了综合评价,并揭示了其空间差异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6.
王鑫 《山西农经》2021,(3):162-163
随着旅游业竞争的加剧,良好的旅游形象成为旅游目的地发展战略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旅游形象是城市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旅游品牌和竞争力提升的关键。分析了太原市旅游形象的现状,建议从打造太原旅游文化品牌、加大太原旅游形象宣传、旅游形象应与时代同步、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市、举办大型节事活动等方面对太原市旅游形象的可持续发展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7.
以山西省的11个城市为研究对象,在构建投资环境评估指标体系基础上,使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山西省各城市的投资环境进行排序,从高到低依次为:太原市、晋城市、运城市、长治市、大同市、临汾市、晋中市、阳泉市、吕梁市、忻州市、朔州市。之后运用聚类分析法对各城市投资环境进行分类,划分为五种类型:第一类:太原市;第二类:晋城市、运城市、长治市;第三类:大同市、临汾市、晋中市、阳泉市、吕梁市、忻州市;第四类:朔州市。  相似文献   

8.
以中原城市群为背景,对中原城市群河南省18个城市作为研究对象,从经济实力、基础设施、发展潜力3个方面构建城市综合竞争力指标,运用因子分析法与聚类分析法,对中原城市群中河南省18个省辖市综合竞争力进行分析与评价,将中原城市群中河南省城市综合竞争力级别划分为4个类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升城市竞争力的相关讨论与建议。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兵团14个师为研究对象,选取16个评价指标,构成兵团区域综合经济实力的评价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对兵团各师的综合经济实力进行排名及评价,最后提出提升兵团区域经济综合实力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发展城市经济是调结构、转方式、提质量的客观要求,是推动兵团"屯垦"变"屯城","戍边"变"兴边"战略布局持续快速发展的有力保障。文章在客观分析兵团城市发展现状及问题基础上,运用统计分析方法,构建兵团城市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对兵团城市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研究表明:石河子市经济发展在综合得分及分项得分均排第一,表现出较为强劲的发展势头。高起点城市规划和准确的城市定位是城市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保障;良好的经济基础是城市发展重要的物质保障,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城市发展不竭动力;城市经济、社会、科技、文化、生态均衡协调发展是提升城市综合实力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以国家级生态市建设为政策前提,以平凉市为研究对象,从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进步3个方面构建了平凉市经济—生态—社会协调度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确定评价指标权重,用功效函数构建经济—生态—社会协调度评价模型,对平凉市经济—生态—社会协调度进行评价分析。结果表明:2002-2011年这10年间平凉生态城市综合协调度逐步提高。综合协调度从2002年的0.242(不协调)逐步上升到2011年的0.7588(比较协调),平均以每年0.05168速度在增长,平凉生态城市建设经历一个"不协调—不太协调—基本协调—比较协调"的渐进型发展过程。2011年平凉市各县区的生态协调度指数从高到低依次是:华亭县、崇信县、崆峒区、泾川县、庄浪县、静宁县和灵台县。聚类将平凉市7县区分成4种类型,即华亭与崇信为高度协调型、崆峒区良好协调型、泾川、庄浪与静宁中等协调型、灵台基本协调型。研究结果与平凉市实际情况基本符合,表明所建立的城市经济—生态—社会协调度评价指标体系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为城市经济—生态—社会协调度评价指标体系的完善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山西省农业生态安全等级,并基于此进行分区评价,以期为提高山西省生态农业安全度提供理论基础。[方法]运用离差最大化法对2007—2016年山西省农业生态安全作出动态评价,并基于GIS空间分析功能划分山西省各地级市农业生态安全等级。[结果]2007—2016年山西省农业生态安全综合指数呈现波折上升的过程,期间出现短暂下降过程,其中生态、经济系统指数值呈上升态势,而社会系统指数值呈下降趋势;吕梁市、太原市和阳泉市等3市由于人口基数大等原因造成其农业生态安全等级为不安全级,大同市、忻州市及临汾市等3市等由于工业污染造成土地质量下降导致其农业生态安全等级为较不安全级,朔州市、长治市及晋城市等3市由于农业污染治理及时导致其农业生态安全等级为较安全级,晋中市和运城市等2市由于农业基础设施完善,故其农业生态安全等级为安全级。[结论]通过构建生态补偿政策及发展绿色农业体系能提高山西省农业生态安全指数。  相似文献   

13.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已变得十分重要.,本文从资源环境、经济、社会3个方面构建了适合内江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内江市2008年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价,并运用灰色系统预测模型GM(1,1)对内江市未来三年土地可持续利用进行预测.针对内江市土地利用目前仍处于基本...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基于“三生”空间理论建立北京市乡村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对其演变发展趋势进行系统分析,并分别从不同功能区和各区层面,对其人居环境空间格局进行评价,探析北京市乡村人居环境优化策略。方法 文章通过分析“三生”空间系统与人居环境系统演变的关联性,构建乡村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以北京市各区为研究单元,并基于GIS10.2平台分析其空间格局。结果 (1)各区域三生空间变化趋势:海淀区、朝阳区、丰台区等城市功能区的耕地面积所占比重较小,且呈快速下降趋势,生产发展空间在不断缩小;顺义区、大兴区、通州区、房山区等城市拓展区的耕地面积所占比重较大,其中大兴区和顺义区耕地面积有所增加。(2)北京市乡村人居环境评价结果:城市功能区>生态涵养区>功能拓展区。其中生产发展空间的高值区集中在生态涵养区;社会保障空间则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关,城市功能区对其具有明显的辐射和带动作用;生态环境空间的高值区则集中在自然景观资源丰富的生态涵养区。结论 2011—2021年北京乡村人居环境容量先表现为逐步变大的趋势,后表现为乡村人居环境容量下降趋势。生产和生态空间以生态涵养区为主,生活空间中距离城市功能区较近的区域,依靠其优越的区位条件和经济基础使得其社会保障空间明显高于远离功能区的区域。  相似文献   

15.
城市人居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是实现西宁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文中尝试对城市人居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评价中所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依据评价体系构建的原则,建立了一套综合评价方法与模型,并将该方法应用于西宁市的实证研究中,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吻合度高。结果表明,从西宁市2000~2011年的人居环境和经济发展进程来看,两者的综合指数总体呈逐步提高的趋势,"十一五"期间,发展明显增速,发展水平超过平均水平,2010年之后实现跨越式发展,人居环境和经济发展两系统的协调度也属于优质。2000~2011年,西宁市人居环境与经济之间的协调发展度曲线呈"U"型。最后,在综合评价指数和协调度的基础上,针对今后西宁市可持续发展思路提出了三方面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建国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县和县级市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产业竞争力、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医疗、教育、住房、就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特别是县域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态势初步形成。但在看到取得的成就的同时,也应看到,我国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还存在巨大的差异,县域内部的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严重不平衡,与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差距较大。文章在对我国东部浙江省绍兴县县域城乡统筹发展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由经济发展水平、社会统筹水平、环境统筹水平组成的城乡统筹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统计与调查数据,对绍兴县进行了实证分析,并提出了未来绍兴县发展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从经济发展、环境保护与社会进步的角度,根据城市绿色发展评价初选指标集,并结合R聚类-变异系数法,定量地筛选指标,从而建立科学全面的城市绿色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中的中心性概念建立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城市绿色发展评价模型,对2016年长江经济带主要城市的绿色发展水平和各个领域的单项实力从整体评价、梯度分布和空间格局3个维度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各城市的绿色发展状况存在较大的区域差异,各个城市特色鲜明。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太原市万柏林区城乡结合部的土地利用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GIS技术与统计方法对1990~2001年太原市万柏林区城乡结合部的土地利用变化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1年间全区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达0.47%;土地利用程度由1990年的228.32增加到2001年的232.50,并由位于城乡结合部核心区域的小井峪乡向外围逐渐降低;耕地、林地、水域及未利用土地的重要度下降,耕地降低最多,由53.23%下降到44.86%;园地、交通用地、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的重要度增加,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增幅最大,由35.03%增加到46.12%;区域土地利用破碎度随时间增加,由1990年的0.110变化到2001年的0.117。  相似文献   

19.
[目的]大学城建设涉及所在区域文化教育和经济发展,影响当地产业结构及人口规模。大学城以集约方式汇集高等教育资源,提高地区科学文化水平,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我国大学城规划建设由政府主导,计划性、目的性较强,在实际发展过程中与区域协调程度存在较多不确定性,考虑到建设成本与区域发展等因素,大学城选址越来越倾向于城市边缘区。贵州省主要高校集中分布于贵阳市城市边缘地带花溪区,即花溪大学城,包括高校聚集区、科技创业园区、配套服务综合区三大片区。[方法]该研究以花溪大学城为例,通过构建大学城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协调性评价模型,运用基于模糊数学统计分析的关联度计算方法,分析了二者的协调关系,针对存在问题提出了相应对策。[结果]结果显示,近4年花溪大学城常住人口年消费总额、大学城基建年投资总额、周边房地产及配套设施年投资总额3项指标,与全区生产总值年增加值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全区第二产业年增加值、第三产业年增加值呈高度正相关关系,花溪大学城与全区各指标间的关联系数平均值为0.858,协调性很高。基于投资乘数效应、产业结构定律、钻石模型等区域经济理论,分析认为花溪大学城对花溪区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升级、产业竞争力提高等方面具有推动作用。[结论]研究区地貌属典型喀斯特山地,未来协调发展存在的问题包括大学城建设用地规模大,建筑成本高,资金需求量大,位置距贵阳市区较远,往返交通不便等。结论认为,大学城规划建设应因地制宜,通过打造以文化教育产业为中心的区域城市综合体,适度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加强与其他科研机构合作等方式促进花溪大学城与区域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对山西省的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的耦合协调度进行研究,对其耦合发展阶段进行分析,对山西省的乡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方法]基于耦合协调度评价模型对山西省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度进行测算。[结果]山西省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耦合度在03~07,处于中等耦合阶段,两者的发展水平进步较快; 耦合协调度整体呈上升趋势,其中2010—2012年为低度耦合协调水平, 2013—2015年为中度耦合协调水平,在2016年达到高度耦合协调水平。[结论](1)山西省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的综合评价值以及两者的耦合协调度D在2016年均处于近7年最高点,但耦合度增长迟缓,今后应注重两者的融合发展,更好地推进城乡一体化、美丽乡村以及产业转型升级,充分挖掘乡村资源价值,以促进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的全面协同发展;(2)山西省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耦合度增长态势明显,耦合效应明显,协调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对山西省乡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具有积极地意义;(3)山西省乡村旅游和乡村振兴耦合发展可分为起始发展阶段和稳定发展阶段,耦合度从2012年起长期处于稳定的中度耦合状态,但耦合协调度增长趋势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