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土地是作为中国农业农村最基础的产出要素,它不仅可以满足人们就业需求,还可以提高农民收入以及增强社会保障等多种用途。基于山东省422份调研数据,通过Heckman模型阐明了农民分化、代际差异对土地流转意愿的影响。通过实证分析表明,农民分化对土地流转意愿具有正向的影响;与老一代农民相比新生代农民更愿意进行土地流转。根据研究结果,针对不同分化程度、不同代际差异的农民提出了精准性建议,以提高农民的土地流转的意愿。  相似文献   

2.
薛臻 《乡镇经济》2002,(12):14-15
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和稳定的最基本生产资料,建国以来,从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运动,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都极大地激活和释放了农村生产力。然而,随着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现行土地制度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和阻碍了农业的进一步发展。近几年,苏州广大农村对土地使用权流转问题,进行了大胆的实践,涌现了许多好的土地制度创新的方式,土地流转正成为当前农村改革的一个热点。一、当前土地流转的状况1.面广量大。苏州很早就进行了土地使用权流转方面的探索,在全国刚开始全面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初,部分…  相似文献   

3.
信彩琴 《发展》2014,(8):47-47
正近年来,泾川县努力探索土地流转机制,积极创新土地流转方式,形成了以蔬菜、林果和畜牧养殖为主体的特色高效农业,土地流转在促进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一、发展现状(一)土地经营需求发生变化,流转规模持续扩大。随着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步伐的不断加快,农村劳务输出人数不断增多,农民群众对土地的依附程度逐  相似文献   

4.
农村土地流转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趋势,是农村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农村土地流转涉及非农建设用地的土地流转、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农业建设中土地规模经营涉及的土地流转以及农村居民点建设中的农民宅基地流转。在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出现了种种侵害农民土地权益的情况。该文在对农村土地流转现状、问题以及原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确立农民的集体土地终极所有权,实行城乡统筹、保障农民土地权益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自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一些地区农民不再以土地作为生存和发展的唯一来源。随着外出打工、经商农民的增加,土地流转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土地流转一方面提高了土地规模化和集约化经营的水平,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益,促进了农业结构的调整,较好地解决了土地抛荒和粗放经营问题。另一方面,土地流转中存在的侵犯承包户利益、掠夺式土地经营等问题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6.
依法保障农民对土地承包经营的各项权利,农户在承包期内可依法、自愿、有偿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完善流转办法,逐步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是实现农业生产的集约化和现代化的一项重要课题,它有利于提高我国农业的综合效益和农民收入。发展适度农业规模经营,农村合作经济是一个值得注重的途径。发展农村合作经济,一方面可以集中分散耕种的土地,扩大土地规模,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另一方面可以集聚和有效整合其他农业要素资源,扩大要素资源规模,提高要素资源利用率和农业组织化程度。  相似文献   

7.
土地流转作为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是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的又一次重大变革.但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不规范的问题影响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正常进行。因此,我们认真开展调查研究,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为进一步促进农村结构调整,实行产业化经营,增加农民收入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宅基地换房是天津市土地流转的重要方式。华明镇是宅基地换房的全国试点之一。笔者采用Logit模型对华明镇宅基地换房实际流转绩效及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和要素显著性分析,并提出政策建议,从而提高土地流转实际绩效。  相似文献   

9.
本文分析了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的参与者,应用博弈论的方法,分别建立了农村集体组织与农户、农户与土地流转承租人之间的经济关系博弈分析模型。根据模型分析得出了农户是土地流转的市场主体,土地使用权流转必须建立在农户自愿的基础上,由农民自主决定的结论。同时对土地使用权流转过程中政府部门、集体经济组织、土地流转承租人的职责进行了明确。  相似文献   

10.
农村土地流转后土地保障功能如何存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南洁 《乡镇经济》2008,24(3):28-31
土地保障是农村传统的保障方式,长期以来,在农村社会保障中占有重要地位。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土地保障功能持续弱化。由于缺乏正规社会保障,失地农民、农民工及农业劳动者社会保障形势严峻。但是目前我国农村还不具备建立全面社会保障的现实基础,农民社会保障还不能完全脱离土地保障,土地保障仍然是中国转型期发展和稳定的需要。因此,文章将土地流转与土地保障功能存续联合构架,针对失地农民、农民工和农村务农人口三大群体,通过土地流转补偿方式的设计实现土地保障功能的存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