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商业银行经营必定承担风险,而风险即意味着潜在的损失。当损失发生时,商业银行必须及时进行有效的弥补,弥补的方式主要有清收、剥离和损益列支三种。现阶段,由于我国商业银行财务管理尚处于从核算型向管理型、决策型转型的阶段,对商业银行损失弥补的认识还仅仅停 留在核算的角度,未能从资金运动以及更深的层次进行分析和研究,这对于商业银行及早化解经营风险,提升综合竞争力是不利的。通过对损失消化背后的资金运动的分析,作者认为,清收是商业银行弥补损失的首选;剥离对商业银行而言仅仅是为了账面好看而已;而损益列支必须要结合所得税管理方可起到弥补损失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发展货币市场业务是商业银行弥补货款剥离和货款投放趋严造成的营业收入相对损失的重要途径,也是其提高综合竞争能力的有力手段。货币市场不仅是商业银行解决间歇性资金收益问题的好场所,也是避险的理想之地。[编者按]  相似文献   

3.
拨备是商业银行预先从当期损益中拨提相应准备金,用于弥补其各项资产面值与预计可收回金额之间的风险补偿金,不良贷款拨备率是监管机构衡量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金计提是否充足、抵御风险能力强弱的一个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4.
孟德军 《上海会计》1997,(6):30-30,54
财政部颁布于1993年7月1日起实施的《商品流通企业会计制度》规定:第144号科目商品削价准备,核算企业对库存商品预计可能发生削价损失而从成本中提取的削价损失准备。企业提取商品削价损失准备时,借记‘’商品销售成本”科目、贷记本科目。发生削价损失时冲销商品削价准备,借记本科目,贷记“商品销售成本”科目。不实行商品削价损失准备的企业,发生的商品削价很失在当期损益中直接体现。显然,商品削价准备的预提,是为了按照江镇住原则正确反映各期损益情况。笔者认为,把计拨的商品削价准备以“商品销售成本”科目列支欠妥。商品削…  相似文献   

5.
商业银行资本是银行从事经营活动必须注入的资金,其核心功能是吸收损失,既可以弥补银行在经营过程中发生的损失,也可以在银行破产清算时为高级债权人和存款人提供保护。本文阐述了监管资本的构成、补充方式及补充工具,分析了商业银行主要资本补充工具的优势与不足以及发行规模、发行利率,并对商业银行补充资本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预期信用损失模型是一项新的贷款损失准备计提方法,对其经济后果的评估非常重要.关于预期信用损失模型的实施对我国商业银行资本计提的具体影响,目前还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本文结合我国50家上市商业银行的公开数据,从监管资本、会计损益和资本计提前瞻性的角度分析了预期信用损失模型对我国商业银行资本计提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总体影响上,商业银行的贷款损失准备计提金额显著增加,利润波动增强,对资本充足率带来一定冲击;从不同特征商业银行看,小型商业银行、使用权重法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和H股上市商业银行受到的影响更为严重;从资本计提的前瞻性看,贷款损失准备的前瞻性得到加强,顺周期性效应得到一定程度缓解,但并不能完全消除.  相似文献   

7.
商业银行的经营活动离不开会计核算,构建规范的账务核算体系是商业银行提高基础管理水平和会计信息质量的必然要求。内部账户作为银行账务核算体系的基础,是核算的起点和源头,而国有控股商业银行核算层次多,内部账户设计需考虑的因素多,管理复杂程度高,提升内部账户管理水平,对其规范账务核算体系、防范资金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笔者在分析内部账户的涵义和体系结构的基础上,从国有控股商业银行(以下简称“商业银行”)构建内部账户管理体系的影响因素入手,对商业银行内部账户管理和使用中的风险进行了全面分析,并提出加强内部账户管理的针对性建议措施。  相似文献   

8.
王卉 《西安金融》2004,(8):57-57
贷款呆帐准备金是银行按贷款余额的一定比例提取计入当年损益的、用于弥补贷款损失、提高银行抵御风险能力的一种专项补偿基金。我国自1993年起,按照银行年初贷款余额的1%实行差额提取贷款呆帐准备金。1998年1月1日起,改为按年末贷款余额的1%进行差额提取,并从成本中列支,当年核销的呆帐准备金在下年予以补提。1999年,工、农、  相似文献   

9.
风险拨备即贷款损失准备,是指商业银行为抵御资产风险而提取的用于补偿资产未来可能发生损失的准备金,在商业银行成本中列支。拨备覆盖率和贷款拨备率是两个重要的监管指标,拨备覆盖率=贷款损失准备÷不良贷款余额,贷款拨备率=贷款损失准备÷贷款余额。  相似文献   

10.
资金转移定价系统是商业银行进行利率风险管理、产品定价、资源配置、利润核算、绩效评价、优化决策和提高运营效率的重要工具.实施资金转移定价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以及竞争力的提升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对提高商业银行产品利率敏感性、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本文介绍了资金转移定价的模式和方法,比较了各自的优劣,并结合我国商业银行目前面临的内外部环境特征,指出我国商业银行实行资金转移定价必须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