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三农”问题的症结及其化解逻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三农”问题的集中表现是农民整体收入水平偏低,影响农民收入的根源在于农业效率低下。而较低的农业效率,一方面内生于农业特性所决定的可分工程度小,从而就业空间有限;另一方面外生于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体制约束。因此,“三农”问题的主要症结在于农业劳动力的剩余与滞留。通过中心城镇的建设加快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通过职业教育提升农民的就业能力,通过分工深化来改善农业效率,是化解“三农”问题的三把钥匙。  相似文献   

2.
1.转变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观念,激励农民创业。坚持就业与创业并重,在积极引导农民外出务工就业增加工资性收入的同时,大力鼓励农民利用外出就业所积累的资金、掌握的技术和市场知识,自主创业,让更多的农民通过直接掌握生产资料来创造财富,提高农民的投资性收入。实现劳动力转移从就业向创业转变,从劳务输出型向创业致富型转变。2.鼓励农民兴办个体私营企业,自己做“老板”。将鼓励农民非农就业转变为激励农民自主创业。通过鼓励发展个体私营经济,支持农民特别是那些具有经营管理才能的能人和具有一技之长的农民大胆创业。通过在企业登记、…  相似文献   

3.
黑龙江不仅是农业大省也是劳动力大省。农民问题一直是“三农”问题的核心,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处理农民就业问题。这是关系到千万黑龙江省农民生存发展的核心所在。解决了农民就业问题,农民的生活和收入就有了保障,社会就更加稳定。因此,如何有效地推进农民就业转移,对黑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4.
由于我国人地关系的高度紧张和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长期影响,产生了我国的“三农问题”,现阶段的“三农问题”直接体现为农民的就业和收入问题。因此,要解决“三农问题”必须从体制上入手,建立农村公共财政体制,加大农村公共财政转移,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经济社会环境,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增加农民就业,从而提高农民收入,这样,才有可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据农业部和劳动保障部等有关部门的估计,2002年进城打工的农民工约为9460万人,预计“十五”期间农村劳动力还将以每年1000万人的规模转向城镇或非农产业。有学者指出,20世纪中国的问题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是土地问题;21世纪中国的问题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是就业问题。就业问题的主要焦点,是将计划体制下的低效劳动力和无效劳  相似文献   

6.
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制度不仅使农业人口的流动和转移就业受到了刚性约束,而且使农民阻塞了通过向城市迁徒就业来增加收入的途径,造成了农民的制度性失业,应当成为“涉农”制度改革的首要对象。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发展乡镇企业,壮大县域经济,多渠道转移农民就业“。要更好地转移农民就业,也就是要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而这又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素质有非常大的关系。本文试图从分析我国农村职业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出发,结合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职业教育的需求状况,找出一条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陈俊 《经济与管理》2009,23(7):5-10
2008年以来的经济危机直接影响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是关系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及社会长治久安的重大问题.面对农民就业的新特征,需对农村剩余劳动力重新界定.经济危机导致农民进城务工机会减少,这就需要充分挖掘农村自身就业潜力,让农民不脱离本乡本土就能实现就业;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切入点增加农民就业岗位;完善农村劳动力转移市场,实现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加大对农村劳动力素质的培训力度;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加大乡镇企业结构调整力度,扩大就业机会.  相似文献   

9.
为什么经济高增长并未拉动就业同步增长?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1.城乡二元结构影响了就业总规模的扩大。农民只要进行了一定时间的劳动,就算是就业了,尽管这种就业是不充分的,农村中绝大部分劳动力被统计到就业人员中。随着农村劳动力大规模向城镇转移,经济增长创造的相当一部分就业岗位由农村转移劳动力占有,而这些农村劳动力是带着“已就业”的身份实现转移的。目前,在城里的农民工已超过1亿人,这种“平移”的就业方式并不完全纳入城镇就业规模统计。但由于进城农民工从生产效率相对较低的农业领域进入效率相对较高的非…  相似文献   

10.
论发展优势农业对促进农民就业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三农”问题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而为农村数量庞大的剩余劳动力找到就业出路又是根本所在。根据我国社会现阶段的特点 ,一方面应积极发展城市化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另一方面应大力发展优势农业促进农民就业。  相似文献   

11.
笔者利用在河南省组织学生所做的针对农民工和农民的问卷调查数据,通过对比两组人群转移和非转移的选择,研究显著影响农民转移到城镇就业的个人因素.研究发现,农民的转移选择最主要受年龄、性别和婚姻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其他因素的影响相对较小;有一些变量,如受教育程度、城镇就业技能等,虽然对农民是否选择转移的影响不是很大,但对农民工在城镇劳动市场的表现有着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2.
现阶段,我国“三农”问题的实质是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但是,我国特有的农民工就业模式造成了农民职业转化和身份转化的分离,使进城务工的农业剩余劳动力成为中国特有的特殊群体——农民工。农民工就业模式和农民工问题严重阻碍了我国“三农”问题的解决。所以,要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的“三农”问题,就必须正确认识我国“三农”问题的实质,改变农民工就业模式,实现农民工向城市工人阶级的彻底转化。  相似文献   

13.
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初形成的“进城打工”潮流,到90年代已经替代乡镇企业成为农民职业流动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渠道,在21世纪初的几个年头里,“农民工进城”的趋势变得更加显著。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减轻了农村就业压力,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诸如进一步增大了城市就业压力、农民工所处社会地位低下、生存状况恶劣、缺乏社会福利、保险和医疗保障以及因此产生的城市治安恶化、犯罪率上升等棘手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论“三力”与农村成人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成人教育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作用。提升农村成人教育,要因人施教,增强农村成人教育学习的“吸引力”;健全制度,增强农村成人教育的“驱动力”;强化保障。增强农村成人教育的“支撑力”。农村成人教育可以优化农民素质,提高农民文化水平,增强就业能力,开发人力资源,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民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5.
杨立铭  周玉梅  郜秀菊  贾圣武 《时代经贸》2012,(12):108-108,111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是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问题,也是关系到农民增收、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农家乐”旅游业作为农村地区的一种新兴产业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是有效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就“农家乐”旅游业现状存在的问题如何解决及如何利用“农家乐”旅游业拉动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转移等问题进行了探讨。旨在为有关职能部门在制定“农家乐”旅游业发展策略和进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决策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16.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是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问题,也是关系到农民增收、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农家乐“旅游业作为农村地区的一种新兴产业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是有效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就“农家乐”旅游业现状存在的问题如何解决及如何利用“农家乐”旅游业拉动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转移等问题进行了探讨.旨在为有关职能部门在制定“农家乐”旅游业发展策略和进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决策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17.
“城中村”的农民分化是以职业分化为基础的。丧失土地将对农民产生一个推力,即使其职业类型由传统的农业推向非农产业;而城镇的“华灯效应”又将对失地农民产生一个拉力,将其拉向城镇就业。在这个过程中,职业的分化将直接导致农民群体内部的分化。但是,根据我们对陕西六个“城中村”的调查,农民职业的分化并不明显,主要原因在于许多农民除农业生产外没有一技之长。现阶段,“城中村”农民陷于“种田无地、就业无门”的尴尬境地。构建一个完善的职业技术教育培训网络,成为“城中村”农民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18.
安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已成为促进就业、增加农民收入的主渠道,随着产业转移,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区域间的比较优势逐渐弱化,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选择空间越来越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模式逐渐多元化,路径越来越宽阔。因此建议政府要及时调整农业经济结构、积极鼓励农民自主创业、加大承接产业转移的招商引资力度等途径开拓多元转移就业路径,促进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转移就业,最终实现统筹城乡就业。  相似文献   

19.
<正>2023年10月,德国反华“学者”郑国恩(Adrian Zenz)发表所谓“学术文章”《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劳动力转移扶贫的概念演变》一文,通过引用西方反华势力提供的虚假信息,以及对我国政府文件进行曲解的方式,抹黑新疆劳动力转移就业政策。长期以来,郑国恩炮制所谓“学术报告”,频繁散布中国新疆存在“强迫劳动”“种族灭绝”的谣言。为此,本文在研究国内相关文献和学术成果的基础上,分析新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的发展历程,用事实和数据证明了郑国恩所散布谣言的荒谬性。  相似文献   

20.
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顺利转移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解决“三农”问题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当前制约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瓶颈在于农村劳动力缺乏以职业技能为核心的就业能力。职业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农民服务是职业教育的基本职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