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是社会保障体系中的"最后一道安全网",意在为贫困人口解决基本生活需要的问题。文章借助ELES模型测算出我国农村低保标准的三层次理论值,通过比较分析,得出我国现行的农村低保水平偏低,现行低保标准明显不能满足贫困人群的基本需求,而ELES模型测算的基本型保障标准却可以满足"保基本"的原则。基于这一结论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以确保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合理制定,实现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为加快“农村城市化、农民市民化”进程,上海决定在郊区范围内全面推行“小城镇社会保险”制度,以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特别是在坚持基本保险的前提下,加快补充保险和商业保险的发展。上海农民待遇有可能超过“城保”水平。 “小城镇社会保险”简称“镇保”,这是上海在加快社会保  相似文献   

3.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作为农村社会健康和谐发展的“基础设施”,是构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一项基础工程,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工作。本文分析了广东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现状、问题与完善对策,希望有助广东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4.
刘升 《农村经济》2024,(2):114-124
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剧,农村老人的养老已成为一个重要且急迫的问题。基于对四川珠镇的调研,研究发现,农村老人家庭的养老经济基础已从传统的“土地保障”变成了“土地保障+社会保障”的混合型模式,由此构成了“半耕半保”的新型农村老人家庭养老经济基础。“半耕半保”的经济基础建立在三层逻辑基础上:第一,农村老人养老保险收入的持续增加使得养老保险的作用越来越凸显。第二,农村家庭从“三留守家庭”向“空巢家庭”转变所导致的“老人农业”萎缩,务农收入降低。第三,农村老人家庭“生存型消费”的低消费特点。在老龄化、少子化、城镇化背景下,“半耕半保”保障了农村老人家庭经济的“低强度”均衡,具有基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特点。“半耕半保”改变了传统农村老人以“土地自养”的模式,通过务农和养老保险收入的结合,构筑了一种“自养和社会养老相结合”的新型养老模式,其保障了农村老人的老年生活,有利于农村家庭发展能力的提升,降低了我国的养老成本,因此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5.
文摘     
实现全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件已成熟在2006年“中国社会保障论坛首届年会”上,专家们呼吁,应当按照共享经济发展成果的理念,较大幅度地提高社会保障待遇水平,加快社会保障制度建设。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提出的“在中国,实现全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条件已经成熟”的观点,得到许多人的赞同。  相似文献   

6.
在农村的社会保障措施中,对农民影响较大的有“合作医疗制度”、“五保制度”和“生活救济制度”等。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始建于50年代末到人民公社末到人民公社化时期,曾为广大农民进行过疾病预防、治疗、卫生保健、免疫等医疗活动。但改革后,因各地集体经济力量的削弱,致使合作医疗制度纷纷解体。“五保制度”是根据《1965至1967年农业发展纲要》的要求建立的,由各农业合作社对社内无劳动能力、生活没有依靠的鳏寡孤独等人实行的保吃、保穿、保烧、保(儿童)教育及保葬的五项制度。“生活救济”是当农民家庭收入不足以维持当地最低生活水平时,由国家支付生活补贴的制度。“五保制度”和“生活救济”保障的对象十分有限,救济额度也很低,根本满足不了农村居民的需要。事实上,我国的农民生活一直是以家庭保障为主体的,并之以家族、村落的扶助。但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由于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所导致的出生率的下降,我国农村老年人口所占比重不断上升,家庭单位不断缩小,相应地家庭内部的抚养功能也随之下降。与此同时,农村家庭结构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两代同住(年轻夫妇带一、两上小孩)、两人同住(老年夫妇独自生活)的家庭占居主导地位,即所谓核心家庭逐渐取代了大家庭。目前,我国农村老人主要是依靠自身的农业劳动来维持晚年生活。然而,老年农民由于其身体的自然衰老,生产能力下降,这就导致其农业收入的不稳定性,并由此导致其老年生活的不稳定性。同时,农民的人均寿命在延长,老年医疗费用支出增加,国上生活用品价格上涨更导致老年农民生活费用需求的客观增长。这一农村老年生活费用供需制缺口,若不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老年人生活必将恶化。而且,传统养老方式阻碍了土地经营权的流动,不利于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7.
试论建立农村社会保障的基本思路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农村社会保障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时期以来,由于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农村社会保障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农村社会保障始终处于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边缘。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变迁,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已成为各国社会经济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它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和谐社会的需要;是实现农村稳定的重要保证;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需要。为此,党的十六大提出“;建立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建立农村养老、医疗保障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是我国社会生…  相似文献   

8.
现今我国城市的发展已经到了一个比较高的水平,基本已经实现了现代化,城市居民的社会保障也比较齐全,而农村贫困地区的社会保障水平还处在一个较低的档次。农村贫困地区社会保障水平的高低直接的关系到农民群体的切身利益和根本的生活保障,如果农村贫困地区农民群体的社会保障水平长期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势必会影响到社会发展的稳定。  相似文献   

9.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设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体系作为搭建农村社会保障防护网的突破口 ,对缓解我国农村居民贫困状况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1996年初 ,民政部明确提出了在全国范围内积极探索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设任务。此后 ,民政部确定了在山东烟台、河北平泉、四川彭州和甘肃永昌四地进行试点。几个试点地区分别代表发达、中等发达和欠发达三种不同经济发展状况的农村地区。 1997年 ,全国已有16 6 0个县市区建立了农村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占全国总数的 6 7% ,有 30 6万农村人口得到了最低生活补助。 1999年 ,用于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达 3 6 6亿 ,…  相似文献   

10.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筹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的筹集是制约我国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设的最大障碍,应当重视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并通过各种渠道,扩大资金来源,促进农村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冼岩 《中国改革》2003,(12):5-5
中国的社会保障体系主要由三条保障线组成,分别是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失业保险和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其中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低保)是社会保障的最后一道防线,每户人均生活费最少不低于196元(如北京是290元,内地一些地区低于150元)。多年的改革转型,中央和地方及基层政  相似文献   

12.
农村社会保障:回顾与前瞻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回顾建国后50年尤其是改革开放21年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变迁,总结我国在农村社会对于推动农村改革、稳定农村社会用至解除长期困绕我国政治经济社会生活中的“三农”问题的意义,有助于摸索一条真正具有中国特色、切实维护农民利益、适应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并最终与城镇社会保障趋向一体化的农村社会保障之路。文章分三个部分:一是回顾我国自1949年以来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变迁及成就;二是分析传统农村社会保障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三是针对我国大多数农村的实际和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趋势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3.
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随着我国农村扶贫战略的推行,农村贫困人口不断减少,现有的农村贫困人口已经严重边缘化,传统的区域性开发式扶贫受到了挑战,迫切需要一种比区域性扶贫战略更加精确的瞄准机制来帮助他们脱贫,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以下简称农村低保制度)便是最适宜的制度选择。农村低保制度是对年收入低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贫困人口,按最低生活标准实行差额补助的制度,它是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农村低保制度对于缓解农村居民贫困,实现广大农民群众“的生有所靠”,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一、中国农村贫困的现状及面临的问题我国农…  相似文献   

14.
居民社会保障的城乡差别是我国城乡二元分割格局的一个特征。当农村经济体制由集体变革为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后,原本依赖集体经济的农民最低生活出现真空,政府开始承担起农村最低社会保障的更大责任。从城乡二元分割走向城乡统筹,是中国农民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的历史契机。本文利用相关分析,得出应按公共性和运行成本,依靠政府的长效机制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并逐步建立全民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5.
《南方农村》2007,(1):19-19
在2006年“中国社会保障论坛首届年会”上,专家们呼吁,应当按照共享经济发展成果的理念,较大幅度地提高社会保障待遇水平,加快社会保障制度建设。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提出的“在中国,实现全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条件已经成熟”的观点,得到许多人的赞同。  相似文献   

16.
浅析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 ,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将进入一个全面推进、稳步发展、不断完善的新阶段。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做为我国整个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形式也将日趋规范化和专业化 ,覆盖面和水平也将有极大的提高 ,逐步趋向城乡协调发展。一、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立的必要性社会保障 (sOcIALsEcuRITY)即国家和社会依法对社会成员基本生活给予保障的社会安全制度。它指的是社会成员因年老、疾病、失业、伤残、生育、死亡、灾害等原因而失去劳动能力或生活遇到障碍时 ,依法从国家和社会获得基本生活需求的保障。农村社会…  相似文献   

17.
平安渔业建设中渔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建国初到现今,渔区社会保障主要经历了三个主要的演变阶段,但总体上仍处于非规范化、非系统化阶段,距离为渔民提供有力的基本生活保障、建设渔区和谐社会的要求相差很远.我国目前基本已完成工业化积累,建立新型渔区社会保障体系具备可行性,在坚持一些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应优先选择渔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渔民养老保险制度、渔民工伤医疗保险制度和渔民失业保险制度作为渔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18.
吴江市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度,把保障被征地农民的合法权益作为推进城市化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全面构建“征地必保、失地有保、人人参保”长效机制。为全市农民开出了农村基本生活保障、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和已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3张“保单”,使广大农民充分享受到城市化的发展成果。  相似文献   

19.
建立和完善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维护社会和谐,保障失地农民权益,推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分析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问题与现状,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建立失地农民基本生活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完善失地农民医疗和养老保障制度,健全失地农民就业培训制度,使社会经济发展成果惠及失地农民.  相似文献   

20.
为深入了解农村电价问题,近期我们到河南、河北、福建、广西四省(区)进行了专题调研,总体看,目前居民生活用电基本实现了城乡同价,但其他各类农村用电价格仍然高于城市。一、农村电价的基本情况(一)城乡居民生活用电基本实现同价1998年,为减轻农民用电负担,中央决定进行农村电网改造和农电管理体制改革,在此基础上实现城乡居民生活用电同价(简称“两改一同价”)。目前,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已实现城乡居民生活用电同价。各省城乡居民生活电价水平平均为0.5元/千瓦时左右,最高为上海市0.61元,最低为青海省0.394元。通过“两改一同价”,农村居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