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循环经济是按照生态规律运行、实行资源循环利用和清洁生产的经济形态,也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可持续发展是武汉城市圈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而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基于循环经济理论,从不同方面分析了武汉城市圈当前发展循环经济的阻碍性因素,为武汉城市圈发展循环经济起到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循环经济是对传统经济的一种变革,是目前最先进的经济形态、经济发展模式和理念,发展循环经济是武汉城市圈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途径.本文以武汉城市圈建设发展为契机,提出推进武汉城市圈循环经济发展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3.
2007年底,武汉城市圈获批"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型"社会"(两型"社会)国家综合改革试验区,为青山区循环经济建设赋予了新的内涵。本文在此背景下阐述了青山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三个层面,并提出在"两型"社会下发展循环经济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可持续发展的态势展开分析,研究循环经济基本理论和发展模式,以武汉城市圈建设发展契机,提出推进武汉城市圈循环经济发展的对策措施,对加快武汉城市圈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性。  相似文献   

5.
"高等职业院校要及时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学校的办学条件,有针对性地调整和设置专业。"武汉"山水园林"生态城市建设,"建设成为全国宜居的生态城市圈"的主要目标等,给我院园林技术专业提供了发展的机遇,在学院"围绕三圈、服务三业"的总体思路指导下,园林技术专业将立足"光谷"核心圈,面向武汉都市圈、辐射"1+8"城市圈,为武汉"山水园林"生态城市建设,为建设全国宜居的生态城市圈,为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园林技术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6.
夏季 《商场现代化》2008,(16):82-83
"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武汉为龙头的8+1武汉城市圈的发展,"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成为武汉城市圈物流地产发展的良好契机。本文通过分析武汉城市圈物流地产战略优势和物流地产运营模式,提出了武汉城市圈发展物流地产模式时应注意的问题,使物流地产服务于武汉城市圈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7.
基于循环经济的武汉城市圈可持续发展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年国务院批准武汉城市圈成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为武汉城市圈又好又快发展、促进中部崛起带来新的战略机遇。从可持续发展的态势展开分析,以武汉城市圈建设发展契机,运用SWOT分析方法分析城市圈发展循环经济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武汉城市圈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使武汉城市圈提高综合竞争力,更好地发挥对全省的辐射带动作用。  相似文献   

8.
本文根据轴辐物流网络理论与模式,运用因子分析方法,探讨提出武汉城市圈物流网络体系,即以武汉一黄石为核心节点(轴心)城市,以鄂州、孝感、黄冈为二级节点城市,潜江、成宁、仙桃、天门为三级节点城市的武汉城市圈物流网络体系,并对轴辐式武汉城市圈物流体系的发展提出相关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中国经济发展的经验表明,经济发展是在产业结构的变动和调整中实现的,产业结构在整个经济结构中处于主导地位。作为地区发展极的城市圈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排头兵和领头羊,因此,推动城市圈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与高度化,对于城市圈经济的快速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武汉城市圈作为我国中部规模最大的经济区域,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研究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武汉作为九省通衢,全国交通枢纽,经济增长的外贸依存度较一般中部城市和西部城市要高,而由其带动的武汉城市圈的外贸状况对其产业结构的调整也具有很强的相关性,近期国家外贸重心的转移对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的调整影响巨大。武汉城市圈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其产业结构尤其是制造业结构近年来出现了趋同倾向,这种趋同在某方面进一步带动了武汉城市囤的经济繁荣,在另一方面也产生了不少负面效应,如重复建设、恶性竞争、资源浪费等,这些负面效应会导致经济发展不协调,对武汉城市圈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会产生许多障碍,成为发展的“瓶颈”。国家贸易重心的转移正好给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调整机会,贸易转型主要在引进外资、技术创新等方面对武汉城市圈的产业结构产生较大的影响。贸易模式转变能加快引进引资结构,改变优化产业结构升级;贸易模式转变促进技术创新,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武汉城市圈的发展正成为继珠三角城市圈、长三角城市群、环渤海城市圈之后的第四极,其发展对中国经济的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研究外贸转向情形下武汉城市圈的产业结构调整有着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从武汉城市圈的城市规模结构和功能结构两个方面构建了分析框架,对武汉城市圈的城市结构及建设思路做了初步的探讨,提出了武汉城市圈城市结构优化的措施。  相似文献   

11.
周庆 《消费导刊》2009,(20):12-13
在城市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城市营销的重要性愈益凸现。本文在分析了武汉城市圈竞争态势后,对武汉城市圈如何开展城市营销,提出了几点策略建议,以期对武汉城市圈的发展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王瑞琪 《现代商业》2012,(12):188-189
武汉与其周边8市共同构成武汉城市圈,其城市密集度较高,经济基础较好,环境条件优越。然而,与东部三大城市经济圈相比,武汉城市圈在诸多方面仍存在一定差距,这限制了城市圈功能的发挥,不利于中部区域的发展。本文综合考虑经济实力、产业结构、社会及居民生活、对外开放等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建立复合型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灰色关联法计算得到圈域城市发展水平的综合情况及各个指标与城市圈发展情况的相关程度,研究圈域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的指向型影响因素。通过分析,武汉城市圈中心城市呈现出一支独秀的局面,缺乏有带动功能的副中心城市,需在继续加强武汉的核心城市地位的同时,努力发展次级核心城市。  相似文献   

13.
在物流产业迅速发展的今天,其对人类生活环境的破坏以及资源消耗过大等问题日益突出,我国正开展以"武汉城市圈"等地区为试点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两型社会建设,在这样的政策背景下,站在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推进循环经济条件下绿色物流管理体系的建立,拉开经济利益与自然、资源、生态相和谐的新局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根据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结合武汉城市圈的发展特点,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三个方面构建了武汉城市圈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DEA方法的C2R模型,计算了2006年武汉城市圈9个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相对效率值,从相对有效性的角度对武汉城市圈的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了评价,为武汉城市圈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价值的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5.
研究表明,区域物流水平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有较高的关联性.本文根据2011年武汉城市圈社会经济的12项统计数据,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建立武汉城市圈物流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圈内各城市的物流发展水平进行排名.在此基础上,运用聚类分析法对各城市的进行分类.结果表明,武汉城市圈内各城市物流水平差异明显.城市可分为四类,第一类武汉市物流相当发达,其他城市与其差距很大.针对结果,分析差异产生的原因,并提出对武汉城市圈物流与经济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建设是继"中部崛起"战略提出后的又一重大战略决策。与"中部崛起"的关联性研究尚未系统展开。本文从武汉城市圈产业生态系统的优化和从武汉城市圈的极化、扩散效应两方面论述了武汉城市圈发展的极化效应对中部崛起路径选择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武汉城市圈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武汉城市圈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上,提出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优化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建立完善的资源管理制度、创新环境保护管理机制、加强环境综合整治、全面推行循环经济和加强生态工业建设等方面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中部崛起战略实施以来,武汉城市圈建设速度突飞猛进,特别是城市圈中旅游资源丰富,开发旅游经济必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通过对武汉城市圈内各城市的实地调研和资料分析,针对目前城市圈旅游经济存在的问题,提出以政府服务企业为基础、以吸引游客为目的、以完善配套设施为途径的新型旅游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9.
武汉城市圈重点工业产业是湖北省乃至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对湖北省乃至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至关重要.因此,研究武汉城市圈重点工业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加快武汉城市圈重点工业产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鉴于孝感市是武汉城市圈中的一个重要城市,也是湖北省的副中心城市,及其资料的可得性和代表性,以孝感市为例研究武汉城市圈重点工业产业问题.  相似文献   

20.
基于“三合论”的武汉城市圈旅游一体化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现武汉城市圈旅游一体化,是武汉等九个城市旅游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和战略选择,是湖北旅游业在中部崛起中率先腾飞的重要举措。本文基于区域旅游一体化的"三合论",即从组合到整合,再到融合的理论,分析了武汉城市圈旅游一体化的主体,包括政府、旅游行业协会和旅游企业各自的定位与作用,提出了进一步促进武汉城市圈旅游一体化的对策,主要是旅游主体一体化、旅游产品一体化、旅游营销一体化和旅游人才一体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