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随着全球科技、经济、社会一体化的兴起,以"产学研用"为基础、通过"校企"合作、实现高校技术转移、为地方经济建设做贡献的模式也成为主流。本文在探讨"产学研用"校企合作模式的构建的基础上,进行案例实证分析,探索建立提高学校办学水平和企业竞争实力的渠道和方法,实现高校、企业和社会多方合作共赢的机制。  相似文献   

2.
推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协同好高职教育"五个对接"要求,积极探索航空服务专业产教融合发展模式,着眼于职业教育服务地区经济、服务产业行业发展、服务学生的实际,深化校企合作,实现校企共育人才目标。基于此,以全方位构建航空服务专业产教融合教育模式为基础,从多方面打造航空服务人才培养典范。  相似文献   

3.
财务管理对于企业和事业单位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高校财务管理教学就能够提供大量的专业性人才,对于我国财务管理行业的发展有着重要促进作用。校企协同是当前高校教学中的新型模式,能够让高校教育更加符合实际工作要求。基于校企协同创新模式的财务管理实践教学能够提升学生的工作能力,在工作岗位上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在此背景下,分析了当前校企协同合作教学模式的发展,并且指出了当前实施校企协同创新模式的财务管理实践教学整合的具体措施,从而为我国财务管理教学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4.
冉超 《商》2014,(30):249-249
在广东产业升级不断深入的大变局下,高职院校必须承担起为经济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所需人才。为深化校企合作模式,高职院校应充分利用校内教学资源,与企业展开全面的校企合作,吸引企业参与到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不断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实行企业技术人员和在校教师交流互聘五认制度,围绕产业、企业的需要培养学生;深化校企合作的“订单班”模式。  相似文献   

5.
我国电子商务在2011-2016年短短五年间出现井喷式发展,大量传统生产企业和销售企业都纷纷投身到电子商务行业中,逐步形成了实体经济新一轮改革,导致对电子商务人才需求量急剧上升。作为一线的劳动技术人才培养机构,中职学校也根据社会需求纷纷开设了电子商务专业,但受限于企业规模、运营成本和学校制度等因素,目前大部分的电子商务校企合作无法达到预期目标,企业和学校均对校企合作满意度较低。而校企合作作为电子商务专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能很好地满足企业和学校需求,适应我国电子商务专业的校企合作的方法和模式,会促使技工学校电子商务专业教育教学的改革不断向前发展,培养出适用于社会需求的电子商务人才。本文基于协同理论对影响电子商务校企合作的要素进行分析与评估。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在新时代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对于推动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高职院校作为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窗口,是新时期培育大国工匠、能工巧匠的启航地,将工匠精神融入职业化教育全程,对于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素质养成及职业发展起着导向性作用。校企合作育人模式下,企业的实践性优势能与高校人才资源优势有效融合,实现高职学生到企业职工的无缝衔接,缩短技能型人才到工匠型人才的培养周期,促进学校课程建设顺应企业、社会发展需求,为实现中国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提供内生动力。因此,探索校企合作育人与工匠精神培育的创新路径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陈建敏 《中国商论》2020,(7):250-252
我国的教育发展速度加快,校企合作的水平逐年提升,对我国人才的培养和经济的发展都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学徒制模式有利于校企合作的开展,能够促进学校和企业的沟通和联系,能够确保人才针对性的培养。企业新型学徒制模式下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在传统的学徒教育基础之上进行了完善和发展,使其更适合当前社会的情况。学徒制模式下的校企合作稳定性较强,能够突出人才培养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之间的矛盾,从而摸索出一条更为科学的校企合作运行道路。本文以温州为例,介绍了企业新型学徒制模式下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完善和发展方面的建议,希望可以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下,我国各地区产业集群持续升级,为当地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提供了必要的产业环境。在产业集群信任机制与声誉机制作用下,职业院校与集群企业合作具有交易成本优势。粤港澳大湾区产业集群区域中,职业院校与集群企业深入合作、协同育人,对接地方产业建设职教联盟、职教集团等产学合作组织,为产业集群培养大批新兴技术技能人才,促进了产业技术创新与扩散,使产业集群成为我国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的高地。  相似文献   

9.
林泉 《北方经贸》2012,(11):160-161
校企合作共育人才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也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必然要求。《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要"依靠行业企业发展职业教育,推动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密切结合"。可见,高职学院践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至关重要。因此应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贴近产业;搭建实践交流平台,教学对接生产;引入企业文化,促进校企文化交融;毕业生跟踪调查,不断完善培养模式方面加以实施。  相似文献   

10.
李凤梅 《商展经济》2023,(14):149-152
大数据时代,科学技术已不断与各个行业进行融合,引导社会发展和前进,促使各行业向着数字化转型,以提高行业在市场的活力。数字经济催生新的人才需求,同时倒逼职业教育必须适应时代变革,优化人才培养理念和方案。本文结合目前企业端的人才需求,对现有职业院校商贸专业进行分析,在课程体系、平台建设、教学模式、师资队伍、评价机制的框架下,探索数字化商贸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职业院校商贸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有效对接,以期助力于提高企业的创新发展能力,为企业转型升级注入新动力,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  相似文献   

11.
校企合作是发展技师学院安置就业的有效途径,符合高职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有利于促进高职教育发展;符合企业培养人才的内在需求,有利于企业实施人才战略。高校与企业合作,应该是多层次、多形式、多方位的,注重学生知识能力和技能的综合发展,使校企合作的模式丰富多样。  相似文献   

12.
企业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往往受到企业资源占用、高职院校实习生管理和实习强度调控问题的困扰。这些问题的产生源于校企合作的制度尚未健全。因此,校企之间有必要构建良好的信息交流机制、实习生管理机制以及实习责任认定与解决机制,还应加强政府主导和社会监督,以便维护校企合作的长效性、稳定性。  相似文献   

13.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机制应遵循“双向选择,校企联动”的合作模式,注重政策导向先行,立足地方经济,落实实习指导,从而拓展校企合作的空间,满足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  相似文献   

14.
校企合作是当前高职院校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点和难点。主要原因在于校企双方相互了解不够;合作层面较为传统、粗浅,尚未形成有效模式;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动力不足,学校热,企业冷。推进校企合作深入发展,高职院校应从建立"内置式"人才培养模式入手,将企业资源直接引入校内,即将企业的岗前培训直接植入教学计划,共同出资在校园内开设冠名企业实体店/模拟店或实习工厂,在校内合作开设冠名虚拟班或实体班(订单班)等与企业合作开设冠名班等。建立"内置式"人才培养模式,要找准合作的利益共同点,建立健全制度保障机制,明确三方的权利和义务,制定各种考核评估标准,从而保证合作有效持续的进行。  相似文献   

15.
高职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任,为我国各行各业源源不断地提供人才,因此积极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对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具有积极意义。本文从高职院校百万扩招的意义背景入手,深入分析扩招背景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提出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理念、完善科学的人才培养体系、制定完善的评价机制、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有效开展校企合作促进产教融合等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6.
为培养高职院校品牌,培育市场需求的人才,深化高职教育改革,将行业文化、企业文化引入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来势在必行。具体而言,应引入的行业、企业文化至少包括行业、企业、职业精神文化和管理文化。为此,要搭建好校园文化建设平台,强化相关的制度建设,紧抓校企合作的宝贵契机,建设基于校企合作平台的高职院校特色校园文化。  相似文献   

17.
安徽省近几年高职专科教育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但生源数量呈逐年下降的趋势。以安徽省高职教育的入学制度为切入点,在分析高职专科招生现状及其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就专业设置及招生入学考试提出了高职入学制度的改革措施,以期促进高职专科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迅猛发展,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已经被大部分职业院校所采纳。针对国内外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分析国内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下面临的一些问题,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出建议,对职业教育的未来发展趋势做出展望。  相似文献   

19.
高职教育的迅猛发展推进了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但是师资队伍建设中结构性矛盾已经到了拘囿高职教育发展的地步。针对安徽省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结构的现状,结合安徽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提出了优化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结构的目标及实施途径。  相似文献   

20.
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是加拿大社区学院职业教育的重要特征。它突出地表现在企业参与社区学院的课程建设,与社区学院开展合作教育和研究以及向社区学院捐助办学经费等方面。为确保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加拿大采取了政府支持、设置机构和人员保证等多种保障措施。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有利于促使学生获得最新的实用专业技术,有利于把学生培养成为符合雇主需要的人才,有利于解决熟练技术工人的不足以及有利于促进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