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朱意 《魅力中国》2014,(21):12-12
权利公平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保障,机会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基础,规则公平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要求,“三个公平”是我国新时期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公平正义的基本原则。针对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时期的所带来的诸多公平问题,必须牢牢把握这些原则,实现社会主义的公平正义,以保障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现。  相似文献   

2.
王莉敏 《魅力中国》2013,(11):193-194
对公众而言,不能容忍的不公平,让人感觉不幸福的不公平,乃是权利、机会、规则的不公平。在教育公平上,要求“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地区倾斜”并“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一方面从唯物史观角度揭示了公平的本质:公平是相对的、现实的、具体的、历史的,是社会生产与交换方式的反映。另一方面,马克思恩格斯从阶级的角度对不同制度下的社会公平进行了具体分析。阶级社会的公平不过是阶级利益的表达,即使在共产主义第一阶级,也不存在“不折不扣的公平分配”,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实现真正的公平。  相似文献   

4.
收入分配中的公平是指对国民收入依据合理的规则进行分配。我国长期以来有“不患寡而患不均”的传统,很容易把平均主义理解为公平,把公平与平等混为一谈。事实上,公平不等于平等,更不等于平均。公平与平等,都属于价值观的范畴,它们有一部分内容是重合或交叉的,如机会的平等(又称“起跑线的平等”、起点的平等)、条件的平等(又称竞争规则的平等、过程的平等),属于公平的范围。同时,公平与平等又是不同的价值观;如果说,平等强调的是某种“同”,那么公平强调的则是某种“异”。公平是以承认差异为前提的,所谓公平就是一种合理的差异,这与平等以同一性来衡量形成反差。同时,公平与平等的内容可以是矛盾的,如结果的完全平等基本上属于不公平的范围。每个社会成员在体力上、智力上、能力上的素质千差万别,是不可能绝对拉平的,如果无视这些差别,片面地追求结果的平等,必然会以失败而告终。  相似文献   

5.
进一步重视社会公平问题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上海集体经济》2005,(5):47-48
最近刘国光教授在《经济参考报》撰提出,我们必须从现时起进一步重视社会公平问题,调整效率与公平关系,加大社会公平的份量。可以第一步逐步减少收入差距扩大的幅度,以后再逐步降低基尼系数的绝对值。所以“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口号现在就可以开始淡出,逐渐向“公平与效率并重”或“公平与效率优化结合”过渡。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始终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到2009年,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经济的发展促进社会生产力的极大发展,同时我们应该清楚的认识,发展的背后城乡差距、东西部差距、农民工保障,社会群体性事件频繁发生的等现实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建立完善公平与效率并重机制,实现社会公平与效率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7.
张茉楠 《广西经济》2013,(12):53-54
中国新型城镇化的关键不在于“快”,而在于“好”。未来我国的新型城镇化将要“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体系,“以市场化制度为本,创自由竞争之基”,激发和保障人们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通过新制度供给盘活劳动、土地、资本、技术四大供给要素,强化体制机制保障,并推动整体要素升级和高质量的城镇化。由此实现城市与农村的良性互动,城镇化和产业化、工业化的良性互动,大城市与中小城市、小城镇的良性互动,形成多层次的城镇体系。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社会公平问题,强调“要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加大调节收入分配的力度”.而个人所得税调节功能的发挥程度,从根本上说取决于税制本身的公平性,公平原则已成为各国税制建立的基本原则.中国的个税改革与国际惯例和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要求已渐行渐远,其制度缺陷逐步显现.本文从横向公平与纵向公平视角深入阐述了我国个人所得税公平缺失的现状及原因,认为我国个人所得税制由于征税模式、费用扣除标准、税率设置和税收征管等方面的缺陷,导致公平缺失严重,并立足于“综合和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改革目标,基于公平视角有针对性地提出我国个人所得税优化的方向及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试论义务教育公平与政府作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义务教育公平 义务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教育公平应当包括“同质”与“差异”两个屡面的公平。同质的公平,是把所有的人都看作是无差异的.要求用同样的标准和规则要求所有的人,在教育上体现为每个人应当平等的享有起点、过程及结果。起点公平,是指受教育机会均等;过程公平,是指学校提供的校舍、设备、教师等方面的条件均等;结果公平,是指受教育者在受教育后有同样的成功机会。差异的公平则根据不同的情况.用不同的标准来要求不同的人。它肯定每个人都有其自身的、独特的价值和实现这种价值的权利.在教育上它要求不同禀赋的个人根据其家庭条件的不同可获得最大潜力的发展。而义务教育具有公共物品的性质,是一个国家或社会及其成员能够生存与发展的,必要条件.是针对所有的社会成员所实施的一种基础教育。所以义务教育应当是“同质”的公平,即保证每一个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人口均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公平的受教育过程和平等的成功机会。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的生产资料占有意义上的公平和等量劳动获得等量收入意义上的公平是一种权利平等的规则,它的产权基础是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所有权缺乏排他性的制度安排。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公平效率观,它的产权基础是排他性所有权的制度安排。需要通过公司制的制度变革,改进权利平等的公平规则。  相似文献   

11.
我们必须从现时起进一步重视社会公平问题,调整效率与公平关系,加大社会公平的分量。可以第一步逐步减少收入差距扩大的幅度,以后再逐步降低基尼系数的绝对值。所以“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口号现在就可以开始淡出,逐渐向“公平与效率并重”或“公平与效率优化组合”过渡。在中国目前的法制环境和人文环境下建立的市场经济,如果一味追求经济效率,不讲社会公平,如果忽视共同富裕的方向,那建立起来的市场经济必然是人们所称的坏的市场经济,权贵市场经济,两极分化的市场经济。  相似文献   

12.
王茵 《辽宁经济》2007,(1):16-17
一、教育公平(一)公平的概念教育公平是“公平”概念的延伸,要正确界定教育公平,有必要对公平概念有所了解。“无私谓之公”,“不偏不倚谓之平”,这是公平按字面的理解,通常指处理事情合情合理,不偏袒哪一方面。这里的公平概念所表达的是一种价值取向,是一种处理事情的行为要求。公平不仅蕴涵着一种内在的诉求,它也表现为对现实、事实的比较和评判。  相似文献   

13.
关于效率与公平问题之我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效率与公平问题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也是我们国家改革开放以来理论与实践面临的一个十分突出而重要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和国家关于效率与公平的政策提法发生了一些变化。党的十四大报告提出了“兼顾效率与公平”,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议第一次明确强调“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十五大报告指出“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十六大报告继续提出“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并且强调,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职能,调节差距过大的收入。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提出“注重社会公平”。  相似文献   

14.
建设和谐社会,核心是发展社会公平,也就是要不断维护、发展和实现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效率公平、分配公平和社会保障公平.  相似文献   

15.
《中国集体经济》2008,(3):17-17
所谓“分粥规则”,是罗尔斯在其所著《正义论》中提出的。他把社会财富比做一锅粥,由此提出了五种分粥的办法。其中第五种办法,就是让分粥者最后领粥,即要等所有人把粥领走了,自己才能取剩下的那份。一般人大都认为,这个“分粥规则”高度体现了现代规则意识:公平公正,相互制衡。于是,有人以为“分粥规则”是解决一切社会问题的“金钥匙”。  相似文献   

16.
陈彤 《开放潮》2006,(11):72-73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初期,为克服平均主义、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起了很好的作用。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了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标的历史新阶段,其局限性日益明显,需要及时加以调整。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提出了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要更加注重社会公平”的方针。于是,与时俱进的“注重公平”闪亮登场了。这个现实又不能不引发我们的思考。  相似文献   

17.
建设和谐社会是一项非常艰巨的、全方位的系统工程。当前影响我国社会和谐的因素很多,突出的一条是社会公平方面存在问题。正因为如此,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注重社会公平”;今年年初,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说,要“把维护社会公平放到更加突出位置”;  相似文献   

18.
王红丽 《魅力中国》2010,(32):314-314
效率与公平的争论是政治经济学的一个永恒主题。因此如何处理效率与佘平的关系,历来是各国经济学家和政策实施者最棘手的问题之一。马克思的佘平效率观的立足点是社会的公平正义,以公正为基本的理念和基本准则,促进分配制度向合理的方向发展,建立一个人人共享、普遍受益的现代社会。进入21世纪后提出了“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在坚持马克恩的公平效率观的基础上对之进行了发展,在实践中丰富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公平效率观,是马克思的公平效率现的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19.
社会公平是一个国家存在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石,社会公平的实现就是让人民能够无差别的共享发展成果。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在发展过程中由于经济水平、制度政策、公民意识等多方面的原因致使公平问题凸显,引起人们对经济发展中社会公平实现的深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平的实现必须立足于中国的社会现实和基本国情,构建自己的社会公平策略,通过理性思考不断寻求社会公平实现的可行之路。  相似文献   

20.
《杭州研究》2005,(3):29-32
构建和谐社会应高度重视教育公平问题。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也是和谐社会的基石。“和谐教育”是和谐社会的基础和起点,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内容。教育公平包括两个方面,教育权利的平等和教育机会的均等。教育权利平等的理念是政治、经济领域的平等权利在教育领域的延伸,是最基本的人权;而教育公平的核心则是“教育机会均等”,即入学机会均等,进入不同教育渠道的机会均等,取得学业成功的机会均等,它更多是一种起点的公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