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管理层收购在我国的变迁及其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洋 《财会通讯》2005,(5):75-76
管理层收购就是管理者通过收购本企业而拥有了企业的股权,企业成为自己的企业,使已经分离的企业职能又恢复到了两权合一的古典企业状态,经理层变成了“联体企业家”,拥有了剩余索取权。管理层收购之后的公司资本结构具有高比例负债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舒萍 《山东审计》2001,(1):23-24
杠杆(Leveraged)在财务上是指企业资本结构中负债与股本的比率。所谓杠杆收购(LBO),是在发达资本市场上,由一批投资者通过大量发行债券进行融资,从而购得目标企业大部份股权或资产的行为。所以,杠杆收购实质上是借债买下企业的行为,通常收购者是有一成本钱,其余九成由投资银行代收购者发行垃圾债券和向商业银行贷款筹集(称“自备一成,贷款九成”)。如果杠杆收购是由目标企业管理层发动的则称之为“管理层收购”(MBO),如果由管理层、职工共同发动,则称之为“经理职工收购”(MEBO),如果管理人员只从整个企业买下某个…  相似文献   

3.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资本市场起步较晚.金融体系尚不健全,企业融资限制较多,金融中介的规模、数量和形式都较少.这一现状导致管理层收购融资渠道非常狭窄。融资方式、融资工具、融资的合法性和还款方式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障碍.极不利于企业筹集管理层收购所需的巨额资金。融资问题构成了我国管理层收购发展的“瓶颈”.如不能很好地解决.将导致管理层收购不能正常发展。  相似文献   

4.
唐新刚  杨红 《企业研究》2006,(11):34-35
一、中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及定价现状 中国的管理层收购起步较晚,是在中国渐进式转型的产权改革进程中发展起来的,并且是在缺失了很多市场的环境中进行的。正因为如此,使得中国的管理层收购具有价值创造和财富转移的双重特点。中国的管理层收购可以以2003年为界,此前的收购多表现为管理层通过设立新公司直接收购上市公司股权。之后的收购则多以管理层通过收购上市公司的母公司的股权从而达到间接收购上市公司股权的目的,更有第一大股东出让股权而使管理层控股的公司成为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的“大股东禅让式”管理层收购,这些表现在“后MBO时代”的隐性MBO常被称为“曲线MBO”。这一收购方式的出现,和我国财政部自2003年4月开始完善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出台了一系列与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有关的法规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5.
张祉姝 《企业技术开发》2009,28(10):78-78,81
管理层收购有助于加快我国企业改革的步伐,完善我国法人治理结构,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但是我国的管理层收购相对于欧美等国相比还有些许不足,文章便从分析管理层收购所存在的问题入手,探讨完善我国企业管理层收购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分析管理层收购存在的一些核心问题以及国有企业管理层收购过程中的风险,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对各种风险进行有效的控制,建立管理层收购的风险防范措施与企业管理层收购后的运行监管。  相似文献   

7.
余玮 《现代管理科学》2010,(5):98-99,115
随着市场机制的完善和股权分置改革的顺利进行,国有企业管理层收购的案例越来越多。通过控股母公司张裕集团,管理人员实现对上市公司“张裕股份”的管理层收购。在对“张裕”的MBO及其经济后果的研究中,我们发现,市场对管理层收购事件反应是积极的。但是由于缺乏公开透明的转让机制,转让价格的确定缺乏市场监督,管理层收购存在定价过低的现象。我国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制度实施环境,在管理层收购定价过程中引入更多的市场性约束。  相似文献   

8.
管理层收购(MBO)是在杠杆收购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企业产权交易手段。MBO通过授予管理层以“管理层股东”的身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公司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问题。但是表面上问题缓解并不等于问题根本解决。尤其在我国,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重要特点,是国家股或者是国有法人股对上市公司具有超强控制能力。控股股东选择的控制权代理人是不单纯追求经济目标的“不完全股东”。  相似文献   

9.
国资委主任李荣融近日表示,中央最近已经明确,大型国有企业不搞管理层收购:中小型国有企业的管理层收购,要区别情况,原则上也工在建立国资委或明确相关机构负责、明确出资人以后规范进行。  相似文献   

10.
2003年4月,财政部向原国家经贸委企业司发函,建议:“在相关法规制度未完善之前,对采取管理层收购的行为予以暂停受理和审批,待有关部门研究提出相关措施后再作决定。”专门从事国有资产管理改革研究的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周放生认为:“财政部这次暂停,我认为有两个原因,一个国资委的成立,使财政部正在移交相关工作。更重要的是目前管理层持股还没有一个规范的规章制度。”  相似文献   

11.
管理层收购作为一种制度创新,对企业的有效整合、降低代理成本、经营管理以及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都有着重要作用,同时也是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明晰产权关系,提高企业业绩,激励和约束管理,防止企业人才流失的重要途径.“融资”对于管理层收购的顺利实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无论从收购、目标企业的微观层次,还是从一个国家金融体制的宏观角度看,融资都是管理层收购的核心.  相似文献   

12.
中小型国企实施MBO四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MBO即“管理层收购”,它是指目标公司的管理者或经理层利用借贷所融资本购买本公司的股份,从而改变本公司所有权结构、控制权结构和资产结构,进而达到重组本公司的目的并获得预期收益的一种收购行为。总体来说,MBO就是企业的管理层通过资本运作,购买本企业相对多数的股份,而取得大股东地位,从而实现对本企业的控股。  相似文献   

13.
解析宇通客车管理层收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左廷江  李璟 《财会通讯》2004,(12):35-36
管理层收购(Management Buy-outs,MBO)按照实现途径可以分为存量实现和增量实现两种。所谓存量实现,就是在目前的企业资产总量不变的情况下,通过跨越式的股权结构调整快速实现管理层收购;增量实现,指在与管理层贡献相关联的企业资产增加的基础上,通过渐进式的股权结构调整实现管理层收购。由于实现途径不同,其结果也迥然不同。在已经发生的管理层收购案例中,  相似文献   

14.
管理层收购问题引发了“郎顾之争”,进而引起了政府部门、学术界和实业界的广泛讨论。作为一种制度创新,管理层收购时我国的企业改革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但在我国目前的制度框架下,管理层收购还面临着一些法律上的问题,尚难以成为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主导模式。国资委和财政部2005年4月14日公布了《企业国有产权向管理层转让暂行规定》,似乎宣告讨论告一段落,但《规定》在内容和配套措施方面仍有不足之处,尚待在法律框架内进一步探索与完善。  相似文献   

15.
管理层收购(MBO)作为国资管理体制改革的一种重要的方式,目前正受到国内公司的关注,并被认为将在今后国资体制改革中扮演主要的角色。但著名经济学家董辅秖在“中国上市公司百强高峰论坛”上表示,管理层收购虽然在改善公司股权结构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如果不建立市场化的国有股权转让定价机制,反而有可能诱发国有股权被侵害和国有资产流失的风险。加之目前国内尚缺乏管理层收购所需的融资渠道.管理层收购要在国内推广还存在一定的困难。由某个行政部门单独来决定国有股权转让的价格不是市场价格,因而不一定为市场所接受…  相似文献   

16.
单玉玲 《会计之友》2007,(6Z):52-52
换股并购,即指收购企业通过增发本公司的股票,以新发行的股票替换目标公司的股票.达到收购目的的一种并购方式。这种并购方式更多适用于“友好兼并”(这种“友好”的意义主要是针对并购双方的企业管理层的)。本文就这一并购方式的会计核算方法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17.
“对‘改革’进行改革”,说起来有些拗口,但其实很简单:我们目前所进行的改革主要是以提高效率为主要价值取向,比如国企改革,从一开始的“厂长经理负责制”到如今的“管理层收购(即所谓MBO)”,着眼点都是如何提高企业的效率;但“新改革观”就不能再这样简单地唯“效率”马首是瞻,而应该把“公平”作为至少是同等重要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8.
学们对中国国有企业的管理层收购问题的研究可谓已久,特别是2004年的“郎顾之争”更是引起了全国范围内关于国企改革的大辩论,而管理层收购正是这场举国瞩目的辩论的焦点。  相似文献   

19.
管理层收购源自英文“Management Buyout”,直译为管理者为了控制所在公司而购买该公司全部或大部分股份的收购行为。由于MBO的运作资金规模较大、风险很高,必须建立起规范、有序的操作理念,这涉及到对现代企业理论中多方面问题的探讨,主要包括人力资本理论、公司治理理论和企业并购理论。  相似文献   

20.
戴新民  石青 《财会通讯》2008,(10):102-104
管理层收购作为高风险的资本运作方式,对企业的风险管理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本文从管理层收购运作过程中所蕴藏的固有风险出发,指出管理层收购中最大的风险来自于企业的内部人控制,管理层收购的风险防范应从内部风险开始,建立健全的企业内部控制是有效应对这类内部风险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