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浅议C2C网络购物中的信用机制——以淘宝网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C2C网络购物已日渐成为人们购物的主流方式之一,而其中的信用问题也愈发引起人们的关注。文章以淘宝网为例,探讨我国现有C2C网络购物平台的信用机制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2.
信用风险作为可能违约的道德风险,始终困扰着金融机构,是制约银行业规模化发展的主要原因。特别是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的债务危机和90年代亚洲金融危机,世界金融界开始通过对信用衍生产品的应用来注重对信用风险的防范和管理,以便从容应对经济一体化和金融全球化的挑战。 一、信用衍生工具市场的出现及作用 完善的市场经济体系拥有良好的社会道德规范和有序的人类信用秩序。信用在现代社会生活、生产的各个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信用机制的日益完备,信用风险以及逆向选择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信用风险的来源主要有两种:一方面是借款人的履约能力出现了问题;另一方面是借款人的履约意愿出现了问题。对信用风险的防范主要经历了  相似文献   

3.
团购不是汽车、房产的专利。众人拾柴火焰高,团结就是力量,以网络为平台的团购方式,改变了人们传统的购物习惯,遍及了消费投资的方方面面,为你精明理财加油助力。  相似文献   

4.
信用衍生工具与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全球金融市场的迅猛发展,一种用于管理信用风险的新技术信用衍生工具成为金融界关注的对象。它的产生和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信用风险管理的静态特征,使之表现出动态管理的发展趋势;它使信贷机构只需改变其贷款头寸的风险收益特性就能将信用风险从其他风险中剥离并转移出去,从而使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从消极、被动的风险回避,变为积极、主动的组合风险管理。我国商业银行在已有的信用风险管理措施效果不理想的情况下,应利用该项新技术转移分散信用风险,从而改变我国银行业信用风险高的现状,达到维护金融体系稳定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和国际贸易的快速发展,信用交易方式已成为外贸企业的主要结算方式之一,随之而来的是企业的信用风险日益加剧。因此如何加强外贸企业的信用风险管理,建立一套适合自身情况的信用风险管理模式,成为外贸企业必须解决的问题。本文介绍了信用风险的相关理论,提出了适合外贸企业的信用额度确定方法,并阐述了外贸企业在信用销售后应该采用的技术控制方法及应该配套制定的信用管理制度。  相似文献   

6.
我国网络团购道德问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平  刘静 《理论观察》2011,(5):82-83
随着网络购物的发展,网络团购作为一种新型的购物模式,正逐渐改变人们的购物习惯。网络团购给商家带来利润的同时也给消费者带来了便利和实惠。随着团购网站日益增多,市场竞争全面加剧,团购市场的诸多问题,如产品质量问题、钓鱼网站问题、诚信问题等也暴露出来,必须加以解决,以促进我国网络团购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
信用衍生工具是用来交易信用风险的金融工具,在使用信用衍生工具交易信用风险的过程中,信用风险从金融工具中被剥离,使信用风险和该金融工具的其他特征分离开来。信用衍生工具的交易者主要有银行、保险公司、企业和基金经理等。他们希望通过交易来满足信用风险管理的需要,如管理信用额度、监管资本的冲抵情况、降低风险率、提高资本回报、管理资产负债表、进行组合避险等。本文介绍了信用违约互换等四类信用衍生工具,通过举例的方式描述了银行等交易者可以如何运用这些工具来达到以下目的:包括控制贷款、信用卡、票据信用风险、提高资本回报率等。  相似文献   

8.
信用衍生工具是近十年美国银行业进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创新,针对我国商业信用风险普遍存在的现状,运用信用衍生工具的信用互换、信用违约互换和信用期权三种形式可以将商业信用风险有效转移.在运用中应加强金融监管力度,完善信用评级制度,建立健全信用管理方面的法规.  相似文献   

9.
信用衍生产品在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荣  魏婧 《华东经济管理》2003,17(5):121-122
本文介绍了商业银行面临的信用风险、信用衍生产品在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中的运用以及信用衍生产品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中小企业内部信用管理机制的欠缺,导致其对客户信用风险防范能力不足,是客户信用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中小企业可以通过明确信用管理职能部门,培育企业信用文化,较好地运用信用管理手段,评估客户,有效地实施信用政策,发放信用额度和信用限期,规范收账程序,强化考核管理等措施,实现既维系客户关系,又防范信用风险,最终使企业的销售活动步入科学化和规范化。  相似文献   

11.
文章通过对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信用风险成因的深入探讨,提出了如何借鉴日本经验,加强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信用风险度量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2.
降雪辉 《中国经贸》2009,(18):107-108
经济危机时期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变得谨慎理性,因此纷纷消减开支,改变以往的消费策略以适应经济形势的变化。网络购物的优势正好迎合了人们买东西要经济实惠、物美价廉的心态,满足了人们在消费理念趋于节俭情况下保证生活质量的需求。本文在对经济危机时期消费者消费趋势和网络购物优势分析的基础上,得出经济危机催热网购增长的论点。  相似文献   

13.
信用衍生工具:发展与银行信用风险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仝宜 《特区经济》2005,(12):298-299
信用衍生产品是一系列从基础资产上剥离、转移信用风险的金融工程技术的总称,具体而言,它是一种双边金融合约安排,交易双方互换事先商定的或是根据公式确定的现金流,现金流的确定依赖于预先设定的未来一段时间内信用事件的发生,使得信用风险从依附于贷款、债券上的众多风险中独立出来并转移给交易对手。信用衍生产品同传统的金融衍生产品的区别在于其价值基础不同:传统金融衍生产品的价值取决于基础金融资产市场价格的变化,信用衍生产品则是参考实体信用品质变化的创新型金融衍生合约。  相似文献   

14.
关于企业信用风险的管理与防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萍  张河远 《特区经济》2006,211(8):220-221
在激烈地市场竞争中,信用销售已成为强有力的市场竞争手段之一,但信用销售会使企业面临巨大的信用风险。本文首先就我国企业信用风险的成因作了简要分析,然后从如何建立和完善企业信用管理体系,以及如何采取有效的信用风险的规避措施来防范信用风险等方面,对企业信用风险控制进行了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5.
信用环境建设对企业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本文分析了我国当前制度背景下信用评估现状及增强企业信用风险评估的重要性,回顾了国内外主流信用风险评估方法的发展及趋势,重点介绍了国内外主要经济体的信用评级机构,并对我国信用市场发展提出了政策建议。本文研究为促使我国信用市场健康发展和构建我国企业多层次多目标的信用风险评估指标体系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6.
现有的研究表明,影响信用利差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包括信用风险因素,也包括宏观因素、股票市场表现等非信用风险因素。文章对比分析了信用利差量化研究的典型方法,并从信用风险因素、宏观因素、股票市场影响等几个角度综述了对信用利差影响因素的主要文献。通过对比分析,文章发现上述因素对不同等级债券的影响程度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  相似文献   

17.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与我国信用评级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宗军  安娜  李菁 《特区经济》2006,(2):161-163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要求金融监管当局使用信用评级这一有效的监管手段,用于监管信用风险,并根据信用评级结果的不同来源,具体给出了三种测量信用风险的方法。本文通过对每种方法的适用情况的比较分析和我国信用评级的发展水平的研究,给出了我国信用评级发展的短期和长期战略。  相似文献   

18.
煤炭企业信用风险管理体系构建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和完善企业的信用风险管理体系成为当前企业面临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课题.文章从企业信用风险的成因入手,通过对信用管理方法和技术落后、客户信用管理问题突出、赊销风险管理不科学、基本风险管理职能缺失、缺乏专业的信用管理人员等信用风险5个方面的成因分析,结合我国煤炭企业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企业要建立信用风险管理体系,至少需要进行3个方面的管理改革;完善组织体系,明确风险权限;改善客户资信管理方式;强化赊销信用风险管理.  相似文献   

19.
邢蕾  郝继陶 《发展》2000,(7):29-30
现代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信用关系的发展.拓展了交易活动的时空限制.为企业扩大销售额提供了可能。然而.正是由于信用关系的不断发展、扩大.也给交易双方带来了极大的不确定性一信用风险。在信用经济时代.企业不可避免信用风险.企业应适应信用经济时代对企业的要求.在扩大销售信用的同时.加强对信用的管理,变被动为主动,  相似文献   

20.
企业集团内部成员公司间的关联关系是客观存在的,导致集团内关联信用风险具有复杂隐蔽性及波纹效应等特点,当集团内某家子公司陷入信用危机时,由于连锁效应可能会导致整个企业集团陷入财物危机及经营困境。文章根据企业集团的运营特征和信用风险起因,剖析了企业集团关联信用风险的典型特征,并试图厘清企业集团信用风险评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