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0 毫秒
1.
周彬  贺传阅 《乡镇经济》2007,(11):30-33
乡村旅游是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具有发展潜力大、关联度高、带动力强、拉动内需明显等特点,发展乡村旅游自然便成了西部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首先界定了乡村旅游的内涵,在分析西部地区发展乡村旅游优势的基础上,对乡村旅游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互动关系进行了探讨,并初步认为乡村旅游的发展促进了新农村建设,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又为发展乡村旅游开拓了空间。为了促进二者之间的协调发展,提出基于新农村建设的西部地区乡村旅游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2.
乡村旅游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的互动机制及实现路径探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乡村旅游发展与新农村建设具有互动发展的内在作用机制,即:旅游发展可以有效带动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又能促进旅游发展。二者互动局面的实现路径为:结合新农村建设发展旅游业、结合旅游业建设新农村。为了推进旅游服务型新农村的健康发展,必须统一规划设计、理顺管理体制、强化社区参与、实施综合开发、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3.
城乡统筹背景下的四川乡村旅游业升级更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过多年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已经成为四川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城乡统筹发展的影响下,四川乡村旅游业在产业模式、管理体制、资本运作和从业人员结构等方面有了较大的变化,要积极应对变化并合理利用城乡统筹发展的政策优势,就必须使四川乡村旅游产业及时做到升级更新.  相似文献   

4.
张金霞 《特区经济》2007,(2):184-185
乡村旅游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途径,也是“十一五”期间中国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方向。本文从武汉市环城游憩带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出发,分析了乡村旅游合作的基础,竞合理念和合作的机制,并提出了合作发展乡村旅游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宁波通讯》2007,(2):58-59
2006年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开局之年。年初,国家旅游局把“中国乡村游”确定为当年旅游推介的主题。我们将乡村旅游业的发展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范畴之中,高起点谋划开发乡村旅游,走出了一条服务新农村建设的独特之路。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来,乡村旅游作为一种符合现代人群需求的新兴休闲旅游形式,在许多地区蓬勃发展起来。它的出现在满足都市人群回归自然、亲近自然需求的同时,也为旅游业开辟了一条新的发展渠道。国家对广大农村地区的改革与发展一直都很重视,当前又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纳入了国家总体发展纲要。中国乡村旅游的发展为第一与第三产业的结合找到了一个重要的切入点,成为平衡城乡发展和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渠道。研究乡村旅游开发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对接与互动,必将进一步推动乡村旅游开发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7.
发展旅游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旅游可以促进农村生产发展、农民生活富裕,乡村旅游可以促进村容整洁、乡风文明和管理民主,发展乡村旅游可以有效促进农村基础设施改善,可以把新农村建设资金转化为带动农民持续增收的效益。恭城乡村旅游问题明显,体验旅游的体验氛围不够浓厚,体验游览项目数量偏少,人文风情缺乏特质。农村旅游开发联动的对策,做好乡村旅游规划,做好客源市场开拓,保持乡村旅游的"乡村性"。  相似文献   

8.
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旅游相互贡献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旅游发展具有相互促进的内在作用机制,找出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旅游的联接点,有利于促进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旅游的发展。在回顾相关研究基础上,本文构建了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旅游发展系统,阐述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旅游发展系统的互动机制,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旅游的相互促进贡献评价指标体系,目的是为定量化、科学化评价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旅游发展的相互贡献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旅游发展相结合为切入点,采用SWOT分析方法谋求二者完美结合的可持续发展途径。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河南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SWOT矩阵,以期为河南乡村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乡村旅游——农业经济新的增长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国内旅游业的蓬勃兴起,以乡村生活、乡村民俗和田园风光为特色的乡村旅游迅速发展;一些地方的乡村旅游正成为当地经济的特色产业.乡村游在带动农民脱贫致富,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又有力地促进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村容村貌改善,带动乡村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和提高,加快了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本文通过对乡村旅游概念的界定、乡村旅游特色的分析以及乡村旅游的功能与作用,阐述了发展乡村旅游对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常德市以国家大力扶持新农村建设为契机,把乡村旅游业发展摆上产业建设优先发展的位置,着力实现乡村旅游业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的有机结合,乡村旅游取得了长足发展,成为了新农村建设的一大亮点,逐步走出了一条产业优先、连片示范、镇村同治、整体推进、普惠扩面新农村建设新路子。截至2011年三季度,全市休闲农业企业、农家乐接待户分别达到153家、168家,接待游客400万人次,经营收入3亿元,带动农户2万户、  相似文献   

12.
魏薇  王金叶 《乡镇经济》2009,25(7):80-83
推进乡村旅游发展是促进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之一,四川成都“五朵金花”乡村旅游发展在投融资机制创新、新型集体经济组织构建、土地流转、农业产业稳定、利益分配机制建立、城乡一体化推进等方面取得了较大成功,明显促进了新农村建设战略实践。文章基于新农村建设,研究五朵金花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和运行机制,对于深入推进农村改革和新农村建设提供了相关启示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黄细嘉  王鸽 《特区经济》2010,(2):188-190
本文在分析了乡村旅游和新农村建设相互促进的良性互动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旅游型新农村的概念,对旅游型新农村的基本特征、建设要素及建设路径进行了研究,为我国乡村的特色发展和产业发展、为乡村旅游和旅游型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有价值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休假制度改革带动乡村旅游热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施行新的休假制度,对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一系列变革。各大旅行社增加了短线旅游的线路,离城市较近的乡村带来了乡村旅游发展的热潮。各级政府应该出台相应的政策,指导辖区内乡村旅游的发展;乡村旅游项目设计应重点推动乡村旅游本乡本土特色;乡村旅游项目的市场营销更要适应社会发展,走多元化路线;“农家乐”经营者应该与时俱进,使乡村旅游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乡村旅游动态引力发掘与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我国的乡村旅游近几年呈兴旺上升的趋势,但据调查,多数乡村旅游还仅仅流于形式,没有得到系统的开发和建设。文章从发展的角度,提出乡村旅游动态引力,在于昭示乡村旅游的开发者和经营者能够不断更新思维,创新旅游项目和旅游内涵,更大程度地提高乡村旅游的效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而努力。  相似文献   

16.
乡村旅游作为现代乡村和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新型旅游模式,对于发展我国乡村经济、缩小城乡差距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在阐述乡村旅游概念、内涵的基础上,阐明了海南发展乡村旅游的特色和优势,指出了海南目前发展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国际旅游岛建设,提出了海南发展乡村旅游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发展乡村旅游,是贯彻落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对于解决"三农"问题、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在分析普定县乡村旅游发展的优势及乡村旅游开发对普定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支撑作用的基础上,探讨了普定县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加快乡村旅游发展以促进普定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18.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中央在新时期提出的重大历史任务,乡村旅游的发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实现的重要载体和途径,同时,新农村建设也为乡村旅游的发展从多方面提供了新的平台。文章以昆明市团结乡乡村旅游发展实践为例阐述了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旅游相互促进关系的具体体现和实践的途径。  相似文献   

19.
新时期乡村旅游开发中政府主导的动力机制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娟 《特区经济》2009,240(1):173-175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持续关注,人们对乡村旅游的认识逐渐上升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高度。事实表明,一直以来我国乡村旅游的自发发展模式,引致了大量的矛盾和误区。新时期,要全面实现乡村旅游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和功能,必须要加强政府主导,以规范开发主体和开发行为。本文尝试以乡村旅游开发的内涵特征为依据,探讨在新时期的乡村旅游开发中政府主导的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20.
循环经济与新乡村旅游发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凌燕  和军 《乡镇经济》2006,(10):39-41,44
发展乡村旅游对解决“三农”问题,促进新农村建设具有积极的作用.本文针对现阶段我国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产品、消费初级化和生态问题,提出了构建基于循环经济的新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的设想,大力发展信息化基础上的乡村生态旅游和文化旅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