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巴特勒(1980)提出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假说之后,旅游生命周期理论研究的文献分歧较大,多数学者只从需求变化的角度来阐释旅游地生命周期的演变。基于生产投资与需求视角,文章建立并解释了包含旅游产品生命周期和旅游地生命周期的完全模型。文章认为,旅游产品生命周期的各个发展阶段是由其生产投资与游客接待量的关系所决定的,包含基础设施建设和竞争性游乐项目两大阶段构成,并且提出了影响每一个小阶段演变的主要因素。同时,旅游地生命周期是由若干个旅游产品生命周期叠加而成的,并且分析了几种形式的旅游地生命周期。文章还阐述了该模型的重要含义。  相似文献   

2.
旅游地形象的时间演变与演变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媛  冯学钢  孙晓东 《旅游学刊》2014,29(10):20-30
旅游地形象是动态变化的,时间是旅游地形象动态变化的一个重要维度。现有旅游地形象研究主要从游客感知角度来解构旅游地形象属性,并对游客不同游览阶段、大事件前后的旅游地形象变化进行实证研究。少有文献对旅游地形象的季节波动、生命周期变化等时间演变问题进行探究,且相关研究多忽视了供给方层面的旅游地形象。研究认为,旅游地形象涉及旅游者和供给方两个层面,并分别包含感知形象和发射形象。研究对国内外旅游地形象时间演变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包括旅游地形象随游览阶段的演变、事件前后的旅游地形象变化、旅游地形象的生命周期演变、旅游地形象的季节波动等,提出了更为系统的旅游地形象时间演变机制,并从供给方与游客两个层面对感知形象与发射形象的演变过程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3.
李绒  冯楠 《西部旅游》2023,(4):47-49
旅游地生命周期可以揭示旅游地的发展规律。文章探讨四川阆中古城旅游发展现状,通过对旅游地生命周期各阶段的划分和旅游接待人数预测可知当前四川阆州古城旅游发展处于巩固阶段,并通过多种模型预测2027年的旅游接待人数,进而针对景区所处的阶段,给出了促进阆中古城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辨析   总被引:33,自引:2,他引:31  
阎友兵 《旅游学刊》2001,16(6):31-33
本文从“旅游地生命周期“这一提法入手,在系统介绍“旅游地生命周期论“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对该理论的真伪及科学与否进行了深入分析,最后指出,“旅游地生命周期论“存在着致命的逻辑漏洞,理论上不能自圆其说,在实践面前也显得苍白无力,它只是“产品生命周期“在旅游科学中的简单移植和机械套用,是一种似是而非的理论.  相似文献   

5.
旅游地生命周期研究现状和展望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邵晓兰  高峻 《旅游学刊》2006,21(6):76-82
对旅游地的发展研究中,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是其重要的理论基石.本文回顾了国内外关于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以及案例研究成果,通过讨论该理论的形成、发展以及主要研究内容和目前的研究难点,认为在运用该理论进行旅游发展研究中应加强危机管理以及对于旅游决策者和管理者的研究,并且重视旅游地发展过程中产品体系的更新、旅游地内部各个子系统的生命周期研究以及重视案例研究和政策因素都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6.
基于系统科学的旅游地演化机制及规律性初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现阶段旅游地复杂系统演化相关研究成果一方面很难辨析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及其个案论争,另一方面由于无法深入研究系统演化背后的运行机制及其规律性,从而无法形成理论研究体系与范式.有鉴于此,本文作者以系统科学为指导,在明确旅游地复杂系统演化涵义的基础上,以旅游地最根本矛盾--供求关系为线索构建系统演化模型,在辨析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分歧问题的基础上诠释了旅游地复杂系统的演化机制及其规律性.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旅游资源型小城镇安徽省灵璧县为例,以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态度为基础,利用自组织神经网络方法,对居民旅游影响感知进行分类研究,并对分类结果进行深入剖析.通过分类研究,把握旅游地居民感知特征,为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旅游规划提供依据.同时作者将分类结果与前人对不同发展阶段旅游地的分类结果进行比较分析.验证了旅游地发展阶段理论,证实了神经网络方法在居民旅游影响感知分类研究中的适用性,促进了旅游学科与更多方法的融合.  相似文献   

8.
乡村旅游资源的非垄断性常使旅游地面临吸引力难以持续、生命周期较短的难题,如何针对非垄断性旅游资源情境,构建行之有效的制度体系,以实现乡村旅游地的良性治理,是当前乡村旅游发展中不容回避的重要话题。文章选取陕西省袁家村为案例地,采取质性研究方法,探讨非垄断性旅游资源情境下,乡村旅游治理相关制度的生成及其演化机制。研究发现,乡村旅游治理相关的制度供给经历了由非正式制度为主向正式制度为主的制度演化过程,其中,非垄断性乡村旅游资源构成制度演化的主导性情境条件,并在各阶段引发不同利益主体产生差异化的制度需求。面对多元利益主体的制度需求,乡村旅游地依赖不同类型权威对其进行整合,最终完成乡村旅游地的制度供给。  相似文献   

9.
研究以旅游生命周期理论为基础,以武汉市9个处于不同旅游生命周期的历史文化街区为研究区域,通过质性数据分析探讨了居民身份认同对其旅游发展意向的影响,并对处于不同旅游生命周期的街区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发现:居民身份认同主要从情感因素、经济因素、社会环境因素、旅游发展要素、文化因素等方面对其旅游发展意向产生影响;依据身份认同强弱与旅游发展意向正负的交互组合,可将居民分为4种认同-意向类型:积极拥护者、传统坚守者、经济至上者和无为参与者;在不同旅游生命周期阶段的历史文化街区,居民身份认同对其旅游发展意向的影响各异:在参与和巩固阶段街区,传统坚守者突出;在发展阶段街区,积极拥护者占主导;在巩固阶段街区,积极拥护者和无为参与者兼而有之,且二者冲突尤为激烈。最后,针对不同旅游生命周期阶段居民的类型和特征,提出了促进居民参与街区旅游发展与保护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综论———兼与杨森林商榷   总被引:25,自引:2,他引:25  
“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综论———兼与杨森林商榷余书炜本文有感于杨森林的《“旅游产品生命周期论”质疑》一文①而作。杨文提出的质疑总体上来说颇中要害,很有份量。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产生于国外,国内旅游学界对这一理论只是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况。杨的质疑,无疑...  相似文献   

11.
邵隽 《旅游学刊》2007,22(1):55-59
从顾客关系生命周期角度实施关系营销策略对旅游服务提供商和旅游者建立长期关系非常重要.本文在顾客关系生命周期3阶段模型的基础上,结合旅游服务业和旅游者的特性,同时考虑了时间要素和网络环境要素,补充了在旅游者"消费阶段"之后的"评估阶段",提出了旅游服务业适用的旅游者关系生命周期4阶段动态模型:Dynamic Attention-Transaction-Experience-Evaluation Model(简称DATEE模型).该模型为旅游目的地服务提供商在互联网环境下制定关系导向的营销策略提供了框架支持.本文并结合国内外典型的主题公园营销实例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2.
全球——地方联结下的旅游地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兴柱  王群 《旅游学刊》2007,22(1):60-66
全球化加速了人口流动,旅游成为当今资本、人口流动的一种普遍现象.旅游已被融入到后工业城市的经济重构、全球化和地方化等更大背景.全球力和地方力的协同存在,不同旅游地被重新构造.文章重点回顾了国外近年来对全球--地方联结下的旅游地理的研究进展,集中体现在全球--地方联结下的旅游地发展机制、不同类型旅游地发展、开发战略和旅游影响等方面.随着我国旅游快速发展,全球化和地方化两股力量已经开始对我国旅游地产生明显的作用,将引起我国旅游地形式、特征、机制的新变化,应加强对其变化的后果及应对措施进行研究,为我国旅游地研究提供新思路和新视角.  相似文献   

13.
该研究关注外来小企业在民族旅游地的融入过程,以贵州黄岗侗寨月也堂民宿为案例,采用扎根理论方法建构了人-企业-地方多元互动的地方融入理论模型,分析外来旅游小企业成功融入民族旅游地的全过程,并解构其地方融入的多主体共谋和多维度渗透机制。研究发现,民族旅游地外来小企业的地方融入始于人地互动的动机耦合;地方融入过程经历了由外来到进入、由进入到嵌入、再由嵌入到融入的3个阶段;企业-地方的生产互动、人-企业-地方多主体共谋的社会-文化-情感互动推动了外来小企业实现社会、文化和心理的多维度融入。该研究视企业与企业主为一体,拓展了地方融入理论的解读空间,也为民族旅游地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14.
旅游地聚居空间演化过程、驱动机制和社会效应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新兴的重要发展力量,旅游正在不可逆转地改变着聚居空间演变进程.随着不同主体对稀缺聚居空间资源的竞争,引起土地资源利用、人居环境变化与社会公平发展等问题.旅游地聚居现象构成人居环境科学研究的重要命题.文章综览国内外旅游地聚居空间研究的相关文献,从旅游地聚居空间演化过程、理论解释、驱动机制、社会效应4个方面展开综述.旅游地聚居空间演化经历外部扩展和内部重组双重过程,呈现从非旅游功能向旅游功能转型、利用主体聚居面临着分化重组的分布格局、社会空间分异等特征.国内外关于逆城市化、旅游城市化和流动性转型等理论为旅游地聚居系统重构提供了理论线索.旅游地聚居空间演化的驱动机制取决于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旅游影响许多旅游地聚居系统的社会、经济和空间特征,是聚居空间增长和扩展的主要驱动力.不同利用主体在聚居中扮演重要角色,对聚居空间重构起到重要作用.旅游者、环境移民、房地产开发商、旅游投资商等是住房设计、住房质量、聚居规模和形态变化的主要驱动力.聚居空间变迁是透视旅游地社会转型的重要维度之一.研究内容涉及社会关系网络变迁、居住满意度和居住环境影响等社会效应.  相似文献   

15.
为解释一个特定的乡村为何会选择旅游发展道路,为何会长期延续旅游发展道路,并最终实现旅游主导的乡村变迁,笔者同时参考了旅游地生命周期假说这一旅游地演化研究领域的经典理论与来自新制度经济学的路径依赖理论,提出"起点-动力"假说.起点即由历史赋存和偶然事件所组成的发展初始状态,动力即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等发展要素之间的复杂关联和相互作用.这一假说强调一种垮学科、多视角的研究方法,在追求普遍解释力的同时,也充分考虑到不同地区都在严格意义上具有独特的发展环境.  相似文献   

16.
区域旅游空间结构演化模式分析——以江西省为例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任何成功旅游地的发展必定经历起步、发展、相对成熟和优化4个阶段。旅游系统的各大要素在不同发展阶段具有空间上的不同组合,表现为十分丰富的各种形态和结构。基于此,可根据区域旅游系统空间结构理论及区域旅游系统的内部形态结构和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征,把区域旅游空间结构演化模式分为点状模式、放射模式、凝聚模式和扩展模式4种类型。以江西旅游发展为例,改革开放至今江西省旅游空间结构模式经历了点状、放射和凝聚模式,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旅游客流与交通“瓶颈”矛盾、旅游服务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因此必须优化空间结构的目标、措施和模式。  相似文献   

17.
山岳型旅游地水环境管理比较与模式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文以牯牛降风景区(观音堂核心景区)、普陀山风景区、黄山风景区3个不同发展阶段的山岳型旅游地为案例,对水环境管理现状、水环境管理驱动力和管理方法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山岳型旅游地水环境管理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外界控制、道德规范、经济限制等驱动力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从管理的角度提出了以道德影响为主,外部控制和经济限制影响为辅,形成意识管理、政策管理和技术管理三者齐头并进的山岳型水环境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18.
张维亚 《旅游学刊》2007,22(3):40-44
本文以南京夫子庙李香君故居和王谢古居为例,从文化遗产角度探讨文学旅游景点的开发.笔者以文学遗产旅游地特征模型和文学遗产旅游地产品开发模型为依托,通过问卷调查和EXCEL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研究造访文学遗产地游客群体特征、旅游目的、对景点事先了解程度、旅游者对文学遗产旅游地的感知和旅游者对旅游地满意度等.通过对旅游者体验和期望之间的差异分析提出文学遗产旅游地如何制定市场开发策略.  相似文献   

19.
文章基于Salop圆周城市模型, 在区域旅游产品特征及区域旅游合作方式分类的基础上, 研究区域旅游一体化的最佳合作方式及实现条件; 考虑区域旅游地合作方式对利润及旅游产品价格的影响, 通过区分区域旅游地的资源导向和市场及形象导向型两种常见情况, 引入两阶段博弈法, 按照两种区域旅游利润最大化的合作方式分别进行求解。结果表明:区域旅游合作是基于旅游产品的差异、同质化程度, 采取不同的协调方式进行的, 主线是促进差异化, 控制同质产品的内部竞争力;追求各自利润最大化下的契约式合作是区域旅游合作的最佳方式。如果政府间要实行行政组织一体化策略, 则只有在各旅游地旅游产品同质化时才易推行, 但是这种竞争状态并不稳定;区域旅游一体化是要利用行政力量削弱行政壁垒, 倡导市场要素流动的无障碍化。  相似文献   

20.
杨昀  保继刚 《旅游研究》2020,12(3):13-23
政府角色如何定位对旅游地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文章以阳朔遇龙河景区为例,探讨其旅游地发展历程中政府角色定位的演变,解读不同阶段治理失灵的原因。研究发现:在旅游探查期,社区自主发展,政府基本缺位;在旅游参与期,政府以“规划者”角色介入,并主导运营管理,治理角色不中立,导致治理权威受损;在旅游大发展前期,政府治理目标部分错位加上在资源欠缺、政策准备不充分的情况下急于强制干预,最终导致治理失灵;在旅游大发展期,政府的治理能力和治理资源跟不上旅游规模的扩张,缺乏长效监管机制,难以实现有效治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