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中国电信建设》2002,14(2):60-60
尽管有911事件及环球经济放缓等阴影,今年在德国汉诺威市举行的2002年度CeBIT电子及信息科技展览会却仍保持一定的参展幅度,而参展商的数目亦未见有大幅减少的迹像。在展出项目方面,多媒体通讯、第三代移动通讯及IP网络方案等是本届CeBIT大会的主调,其中又以第三代移动通讯系统在经过漫长的讨论及探索期后初见实用化,并反映在各主要电信技术发展商的参展项目上。总体来说,各参展商尽管对本届的CeBIT展览不抱太大期望,却仍为热情未减的参观人潮而感到欣慰。  相似文献   

2.
信息盘点     
通信政策信息 信息产业部就第三代移动通信频率管理发出通知 为保证我国第三代移动通信产业和运营业的有序发展,信息产业部就加强第三代移动通信频率管理发出通知: (1)凡涉及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频率规划、分配和指配,均由信息产业部集中统一管理,各省(区、市)无线电管理机构不得擅自审批。 (2)信息产业部已就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核心频率的清理工作进行了部署,并在统筹考虑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核心频段和扩展频段的频率规划。 (3)电信运营企业进行有关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技术试验,须按信息产业部的统一安排执行。未经批…  相似文献   

3.
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及其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前言 3G移动通信系统在国外已经开始投入商用,其固有的IP核心网络可望推动多媒体个人通信业务及移动互联接入业务的发展,虽然第三代移动通信可以比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的传输速率快上千倍,但是仍无法满足未来多媒体通信的要求,未来各种不同技术的综合和互相作用以及真正的宽带无线变革和以用户为导向的智能业务将引领新一代异类无线网络,即通常所说的4G系统。  相似文献   

4.
4G崭露头角     
移动通信的发展已经历了两代.第一代(1G)移动通信技术是采用模拟技术的语音移动通信.第二代(2G)移动通信技术是采用数字技术的语音移动通信。目前,世界上的移动通信技术处于第二代,并正在进行系统的改进.改进后的系统称为2.5代(2.5G).随着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3G)逐步进入实际应用阶段.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4G)未来的发展及演进问题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目前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4G)正在研制过程中.在本中,笔将针对4G的技术特征及其框架结构进行初步的探讨.对其关键技术部分进行详尽的叙述,同时指出4G发展所面临的挑战.  相似文献   

5.
向4G演进     
3G移动通信系统在国外已经开始投入商用,其固有的IP核心网络可望推动多媒体个人业务及移动互联接入业务的发展,虽然第三代移动通信可以比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的传输速率快上千倍,但是仍无法满是未来多媒体通信的要求,未来各种不同技术的综合和互相作用以及真正的宽带无线变革和以用户为导向的智能业务将引领新一代异类无线网络,即通常所说的4G系统.那么我们到底如何迈进4G呢?   ……  相似文献   

6.
第三代移动通信已不再遥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21世纪的日益临近,第三代移动通信也已不再是遥远的未来。相反正加紧步伐向我们走来。日本将在2001年首先商用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并以此带动全球第三代移动通信的广泛应用,而北美则计划在明年就首先商用cdrna2000-1X系统,率先提供部分第三代业务。从这一点可以看出,运营商在第三代上的竞争已经拉开序幕。  相似文献   

7.
目前,第三代移动通信是一个非常热门的话题。在移动通信市场的激烈竞争和电子信息高新技术日趋实用的驱使下,以宽带移动通信业务为目的的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技术标准的研究已提前摆到议事日程上。IMT—2000(Internation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是国际电联I-TU对下一代(即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称呼。之所以标号“2000”,是因为IMT的通信频段位于2000MHz范围。提供  相似文献   

8.
随着移动通信和因特网的发展以及两者相结合新的通信方式的出现,GSM、CDMA第二代移动通信已不能适应移动互联网非话音数据通信和多媒体等多种业务发展的需要,新的频谱效率更高,容量更大的移动通信标准已成为热门话题,因此产生了第三代甚至是第四代标准的广泛讨论。本刊记者就这方面的问题采访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邮电大学资深教授周炯(?)。  相似文献   

9.
前言 第一代移动通信是模拟通信系统,设备的各功能模块采用模拟电路来实现,第二代移动通信是数字移动通信系统,设备的各功能模块采用数字电路来实现。为满足通信发展的需求,正在研究开发的第三代技术将是码分多址的智能化的移动通信系统。第三代通信的发展前景诱人,它的功  相似文献   

10.
一、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概述 移动通信系统的发展已经历了两代,第一代移动通信是模拟的语音移动通信,第二代是数字语音移动通信,目前广泛使用的GSM、CDMA就是第二代系统。模拟移动通信有很多不足之处,比如容量有限;制式太多、互不兼容、不能提供自动漫游;很难实现保密;通话质量一般;不能提供数据业务等。第二代数字移动通信克服了模拟移动通信系统的弱点,话音质量、保密性得到了很大提高,并可进行省内、省际自动漫游。但由于第二  相似文献   

11.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3G)在不同的条件下支持不同的数据传输速率,快速移动环境传输速率最高达到114kb/s,步行环境传输速率最高达到384kb/s,室内环境传输速率最高达到2Mh/s。3G将是移动通信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结合的新系统,能够在移动环境下处理图像、音乐、视频流等多种媒体形式,在移动终端上提供视频电话、多媒体网页浏览等电信业务及信息服务。  相似文献   

12.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2000年的临近,国际移动通信界对下个世纪初将要采用的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发展状况也越来越关注。各个国家及地区的标准化组织、公司都在制订各自的发展目标、管制政策和发展策略,甚至有的已提出了具体方案并开始现场试验。经过近一个阶段的努力,世界各主要厂...  相似文献   

13.
苗强  毛玉泉 《当代通信》2004,(19):100-101
随着移动通信产业的高速发展及其用户的飞速增长,市场对移动通信技术的不断改进和更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如何提高无线频谱的使用效率成为近些年来各种新技术所面临解决的核心问题。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是在全力投入开发的系统,其最基本的特征是智能信号处理技术。智能信号处理模块将成为它的基本功能模块,实现基于话音业务为主的多媒体数据通信。目前最典型的智能天线技术是实现移动通信极大通信容量的关键技术之一。  相似文献   

14.
中国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移动通信即将由以GSM和IS-95 CDMA为代表的第二代系统步人第三代系统,即IMT-2000。第二代系统的主要特征是提供数字化的话音业务及低速数据业务,而即将出现的第三代系统则以提供移动环境下的多媒体业务和宽带数据业务为主。我们深信,在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上体现的电信与电脑的结合趋势,必将对下一世纪人类社会的生活方式带来深远的影响。 我国的政府、研究和运营部门对第三代移动通信  相似文献   

15.
谢亮 《当代通信》2005,(13):17-19
3G的引入将会有更多的新业务出现,业务的互联互通问题也将成为运营商开展3G业务成败的关键。本文将以短消息、多媒体消息以及即时通信消息系统为例,探讨一下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中运营商间业务互联互通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曹淑敏 《当代通信》2004,(10):30-33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概念是1985年由国际电信联盟(ITU)在模拟移动通信刚刚发展的时候首先提出的,当时被称为未来公众陆地移动通信系统,即FPLMTS(Future Public Land Mobile Telecommuncation Systems)随着时间的推移,第三代移动通信的要求和目标愈加清晰。  相似文献   

17.
回顾过去20多年的发展历程,移动通信系统先后经历了AMPS、TACS等采用模拟技术的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和GSM、IS-95CDMA等采用数字技术的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正逐渐在向WCDMA、CDMA2000、TD-SCDMA等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发展。在本文中,笔者将通过对蜂窝移动通信技术发展的跟踪,对GSM蜂窝移动通信系统从第二代向第三代(WCDMA)演进的方案进行说明,并对传输网络如何适应这一变化提供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8.
引言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简称3G)是一种能提供多种类型,高质量的多媒体移动业务。它能提供比第二代更高传输的比特率,更多的容量或更多的业务类别。目前,世界上的许多国家和组织正为达成这一目标而作了大量的研究与开发工作。  相似文献   

19.
面对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巨大市场潜力,代表我国向国际电联提出第三代移动通信TD-SCDMA技术标准并被采纳的大唐电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今天在京与北京邮电大学携手成立专门从事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研  相似文献   

20.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也称3G)是移动通信市场经历了第一代模拟技术的移动通信业务的引入,在第二代数字移动通信市场的蓬勃发展中被引入日程的。在当今Internet数据业务不断升温中,在固定接入速率(HDSL,ADSL、VDSL)不断提升的背景下,第三代移动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