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财政部于2001年1月18日新颁布和修订了无形资产等八项企业会计准则,其中包括对原有《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性交易》的重新修订。非货币性交易准则主要规范的是企业非货币性交易的会计核算和相关信息的披露问题,它是指交易双方以非货币性资产进行的交换,这种交易最大的特点是以物易物,不涉及或只涉及少量的货币性资产(补价)。所以非货币性交易会计核算的主要问题是换入、换出非货币性资产的计价及相关损益的确认。本文拟就该准则修订前后不同之处作一比较。  相似文献   

2.
财政部日前正式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无形资产》等8项准则,其中包括了对原有《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性交易》的重新修订,修订后的《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性交易》已于2001年1月起在所有企业施行。非货币性交易准则主要规范的是企业非货币性交易的会计核算和相关信息的披露问题。非货币性交易是指交易双方以非货币性资产进行的交换,这种交易最大的特点是以物易物,不涉及或只涉及少量的货币性资产(补价)。所以非货币性资产的计价及相关损益的确认。本文拟就该准则修订前后不同之处作一比较举例说明。  相似文献   

3.
财政部2005年2月修订的并于2007年1月1日实施的《企业会计准则7号——非货币性交易资产》(以下简称为新非货币性交易准则),与《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性交易》(以下简称原非货币性交易准则)相比,主要的变化是增加了商业实质的概念;适用的范围不同;换入、换出资产入账价值的计量基础不同;交换损益的计量不同;同时换人多次资产的分配基础不同等。  相似文献   

4.
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性交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引 言  1.本准则规范企业非货币性交易的会计核算和相关信息的披露。2.非货币性交易会计核算的主要问题是换入、换出非货币性资产的计价,以及相关损益的确认。3.本准则不涉及以下事项:(1)放弃非现金资产(不包括股权)取得股权;(2)企业合并中所涉及的非货币性交易。定 义  4.本准则使用的下列术语,其定义为:(1)非货币性交易,指交易双方以非货币性资产进行的交换。这种交换不涉及或只涉及少量的货币性资产(即补价)。(2)货币性资产,指持有的现金及将以固定或可确定金额的货币收取的资产,包括现金、应收账…  相似文献   

5.
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性交易》于2000年1月1号起施行,这标志着我国会计准则体系的进一步完善。非货币性交易准则明确规定了非货币性交易的性质,类型,计价基础以及相关损益的确认等问题,有利于解决长期存在的非货币性交易会计处理的随意混乱状况,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笔者在学习准则的过程中发现一些准则尚未清楚解释规范的会计问题,并对此提出建议。一、不同用途的非待售资产交换的性质赢利过程是否完成是区分同类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与不同类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标准。如果赢利过程已经完成,该资产交换为不同类非货币性资产交…  相似文献   

6.
修订后的《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性交易》 ,对非货币性交易的会计核算和相关信息的披露作了系统规定。概括地说 ,在非货币性交易准则中 ,非货币性交易是指交易双方以非货币性资产进行的交换 ,不涉及或只涉及少量的货币性资产。非货币性交易最大的特点是以货易货 ,除补价外不收付款项。所以 ,非货币性交易会计核算的主要问题是以什么价格作为换入资产的入账价格 ,何时确认交易损益 ,以及对换出资产已计提减值准备的抵消。一、新修订的非货币性交易准则的特点第一 ,非货币性交易会计准则的修订和实施 ,有助于规范企业非货币性交易的会计核…  相似文献   

7.
引  言1.本准则规范企业非货币性交易的会计核算和相关信息的披露。2.非货币性交易会计核算的主要问题是换入、换出非货币性资产的计价,以及相关损益的确认。3.本准则不涉及以下事项:(1)放弃非现金资产(不包括股权)取得股权;(2)企业合并中所涉及的非货币性交易。定  义4.本准则使用的下列术语,其定义为:(1)非货币性交易,指交易双方以非货币性资产进行的交换。这种交换不涉及或只涉及少量的货币性资产(即补价)。(2)货币性资产,指持有的现金及将以固定或可确定金额的货币收取的资产,包括现金、应收账款和…  相似文献   

8.
财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以下简称新准则),新准则与1999年首次发布并在2001年修订的《企业会计准则一非货币性交易》(以下简称旧准则)相比,有哪些差异,对企业的会计信息会产生怎样的影响,是本文想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2001年2月财政部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性交易》(以下简称新准则)对1999年财政部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性交易》(以下简称旧准则)做了修改,本文拟对新旧准则非货币性交易进行比较、分析,并对新准则中有关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0.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越来越多,涉及到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会计处理也越来越多。但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在我国的会计实践中还是一个新的课题,人们对此还不很熟悉。关于企业之间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业务的会计处理,财政部曾于1999年6月第一次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性交易》,2001年1月进行了第一次修订(以下简称“原准则”)。为了进一步规范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确认、计量和相关信息的披露,2006年2月进行了第二次修订,并更名为《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以下简称“新准则”)1。现将原准则与新准则在对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会计处理的方法上存在的主要差异进行分析比较。  相似文献   

11.
财政部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性交易》(以下简称《准则》),自2000年1月1日起实施。《准则》颁布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规范企业对非货币性交易的会计核算和信息披露,控制企业尤其是一些上市公司存在的利用非货币性交易操纵利润现象。但笔者认为其中关于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的规定值得商榷。一、《准则》的规定非货币性交易最大的特点是以物易物,一般不收付款项,而非货币性交易会计核算的核心问题是用什么价格作为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以及是否确认交易损益。《准则》首先将非货币性资产划分为待售资产和非待售资产,在此基础上,…  相似文献   

12.
李小明 《西部财会》2007,(10):23-25
财政部于1999年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性交易》,并于2001年和2006年进行了修订。与旧准则相比,新准则引入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对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进行计量;对非货币性交换具有商业实质作了规范;对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损益的确认选择了不同的方式;涉及多项资产的非货币性交易会计处理方法不同;要求企业在报表附注披露的信息详略程度不同。  相似文献   

13.
朱裕生 《广东审计》2001,(11):16-19
《非货币性交易准则》修订前后内容变化很大。“现准则”改变了非货币性交易的核算原则,取消了非货币性资产的分类和两类非货币性交易的划分,减少了公允价值的使用,一律按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加相关税费确定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同时取消了交易损益的确认并简化了非货币性交易的披露内容。本文就该准则修订前后内容的主要差异作了逐一辨析,旨在分析、探讨其修订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相似文献   

14.
我国财政部于1999年6月28日正式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性交易>准则,并于2000年1月1日起在我国所有企业执行.2001年1月18日财政部在准则执行了一年的基础上,对原非货币性交易会计准则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性交易>准则(以下简称旧准则)于2001年1月1日起在全国所有企业执行.2001年修订后的非货币性交易准则实施以来,对防止企业利用非货币性交易操纵会计利润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是其中某些内容与国际会计准则不协调,不利于会计的国际协调工作.为了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财政部于2006年2月对该准则再次进行修订,并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以下简称新准则),要求自2007年1月1日起在所有上市公司执行.本文就我国修订前后的非货币性交易准则在计量模式和损益的确认方面作了比较分析,目的是为了加强和完善我国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建设.  相似文献   

15.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颁布《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以下简称“新准则”)与1999年和2001年的非货币性交易准则相比,最大亮点是引入了“商业实质”的概念,在新准则中,对于如何确定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完全取决于该项交换是否具有商业实质。  相似文献   

16.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会计处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换入资产入账价值的确定、换出资产的终止确认以及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损益的确认计量。《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以下简称准则)规定:具有商业实质且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应当以公允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公允价值与换出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  相似文献   

17.
《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性交易》(以下简称准则)指南在“基本要求”之(三)中强调了企业应合理划分非货币性交易损益的归属问题。指出在同类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涉及补价时确认的收益,其会计处理方法是:如果换出的资产是原材料、库存商品,所确认的收益可记入“非货币性交易收益”科目,并在利润表中加以反映。可见,“非货币性交易收益”科目是准则安排的一个新科目,现行多种会计制度中目前均未收进该科目,大家对它都不怎么熟悉,但关于该科目的全部情况就只有上面引述的这一句话而已,准则并未对科目及科目运用中可能出现的新情况作详细介绍,更没有安排列题作具体说明。笔者想就该科目在使用当中的有关问题谈点粗浅认识,供大家批评批正。  相似文献   

18.
财政部干1999年6月28日发布了自2000年1月1日起适用于所有企业的《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性交易》(以下称旧准则),其后又在2001年1月22日修订、印发了于2001年1月1日起适用于所有企业的《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性交易》(以下称新准则),该准则的发布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填补我国会计规范的一项空白,有助于规范企业对非货币性交易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具有很高的针对性,现就新旧两个准则中的差异进行比较,以达到更好地理解新准则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迟微 《活力》2012,(16):103-103
财政部2006年2月颁布的新企业会计准则中将旧准则的非货币性交易改为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明确表示出两层含义:一是此类交易涉及的只是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长期股权投资等非货币性资产;二是此类经济活动仅仅是资产交换.即不涉及或只涉及少量货币性资产(即补价)。新准则更加广泛地运用了公允价值。而且引入了商业实质的概念。如果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满足下列条件之一可被认定为具有商业实质:(1)换入资产的未来现金流量在风险、时间和金额方面与换出资产显著不同。  相似文献   

20.
货币性交易与非货币性交易的会计核算有很大区别。发生货币性交易时,企业购入资产要支付货币,卖出资产要收回货币。但发生非货币性交易时,交易双方交换的是非货币性资产,这时,通常意义上所讲的收入确认和资产计价等原则已不完全适用。为解决这些问题,财政部于1996年6月28日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性交易》,并于2001年1月18日进行了修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