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云南金融》2011,(3):5-5
日本内阁府2011年2月14日公布的初步数据显示,2010年全年日本实际GDP增长3.9%,名义GDP增长1.8%。按可比价格计算,2010年日本名义GDP为5.4742万亿美元,比中国同期名义GDP少大约4000亿美元,在美国中国之后排名世界第三。这也是1968年以来,日本经济首次让出“第二经济大国”之位,退居世界第三。  相似文献   

2.
2011年2月14日,日本内阁府公布的数据显示,2010年日本名义国内生产总值(GDP)折合美元为5.4742万亿美元,比中国同期名义GDP少大约4000亿美元,自1968年以来首次让出“第二经济大国”之位。 那么,又该如何看待中国GDP首超日本呢?  相似文献   

3.
量变与质变     
<正>近日,日本内阁府公布了年度GDP的数据,2010年日本名义GDP为5.474万亿美元,同期中国的GDP数据为5.879万亿美元,两相比较,日本全年GDP比中国低4千亿美元。这意味着1968年以来,日本经济首次退居世界第三,而中国则跃升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这是中国经济总量自2004年超越意大利、2005年超越法国、  相似文献   

4.
2009年,日本名义GDP下滑了6%,至5.85万亿美元,实际GDP也比上年下滑了5%。相比之下,同期美国名义GDP下滑了1.3%,至14.2万亿美元,实际GDP则下降了2.4%。但是,如果到日本和美国旅游,你或许会觉得,美国的处境比日本更糟糕。较之于美国人的抱怨连连,目本人反倒安之若素。人们面对逆境的态度如此不同,或可归因于文化差异。但不管怎么说,日本现在真是一团糟,其名义GDP已低于1992年的水平——当时日本土地价格刚开始眺水。  相似文献   

5.
《中国外汇》2020,(2):19-21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站上人均GDPl万美元的台阶。让我们回顾这并不漫长的改革开放进程:在1986年之际,中国GDP才突破1万亿元,东亚危机前后中国的人均GDP还不足1000美元;进入21世纪的2000年,中国GDP首次突破10万亿元;2011年,人均GDP超越5000美元;2014年,中国GDP超过10万亿美元;2019年,人均GDP站上1万美元的台阶。鉴此,2020年中国GDP突破100万亿元应无悬念。从GDP总量看,1986年、2000年和2020年分别从万亿到10万亿再到百万亿元。从人均GDP看,从人均过千站上过万美元的台阶,中国花了20年。这是大国经济成长史上令人惊叹的奇迹。如何看待中国经济的现在,并理性正视其未来机遇和挑战?  相似文献   

6.
8月16日,日本内阁府公布了一则令全球关注的消息:2010年第二季度,中国GDP达到13369亿美元.超过同期日表的12883亿美元.跃居全球第二、虽然这一结论还须等到年底才能确认.但是.按照中日两国间延续数年的GDP增长率差距来计算,中国今年在GDP总量上超过日本.已无悬念。  相似文献   

7.
李扬 《中国外汇》2010,(19):5-5
8月16日,日本内阁府公布了一则令全球关注的消息:2010年第二季度,中国GDP达到13369亿美元.超过同期日表的12883亿美元.跃居全球第二、虽然这一结论还须等到年底才能确认.但是.按照中日两国间延续数年的GDP增长率差距来计算,中国今年在GDP总量上超过日本.已无悬念。  相似文献   

8.
数字言论     
《黑龙江金融》2012,(1):7-7
1/10日本内阁府12月26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10年日本人均名义国内生产总值(GDP)为42983美元。中国同期数据为4430美元,仅为日本十分之一。7700万根据国家旅游局预计,  相似文献   

9.
1月20日,2010年的经济数据公布了,其中最引入注目的,无疑是全年GDP总量达到397983亿元,约合6.04万亿美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3%,增速比上年加快1.1个百分点。 从总量上来看,中国经济基本上已经毫无悬念地超过了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0年的中国经济再次取得了历史性突破。  相似文献   

10.
宗涛 《中国外汇》2020,(6):78-78
2019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接近100万亿美元,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2018年,世界银行的高收入国家和地区的标准是人均国民总收入(GNI)超过12375美元。对照这一标准,如果中国经济能够保持5%至6%的增速,则会在2024年左右成为高收入国家(虽然这中间存在GDP和GNI的差别,但中国两者之间的差异很小。比如,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2018年中国的GNI约为同期GDP的99.6%,差异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相似文献   

11.
黄一义 《金融博览》2004,(11):37-37
中国人均GDP的准确数字从来就是一本糊涂账。例如。早在1980年,按当时的美元计算中国的人均GDP为400美元,到2003年才达到1000美元出头。同期中国GDP的平均增长速度达9%以上。人均GDP的增长速度应为8%左右。如此算来,2003年的人均数字应达3000美元左右。考虑到美元的通货膨胀因素,按现在的美元计算还应再增加百分之几十。  相似文献   

12.
<正>2010年第二季度日本名义GDP达到1.288万亿美元,而同期中国的GDP为1.339万亿美元。从二季度单季数据来看,中国经济总量已经超越了日本,这进一步引发了关于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及其模式的广泛讨论。改革开放三十余年,中国以渐进方式发挥自身比较优势,通过市场化改革谋求政策转型,已经取得了经济发展的巨大成功。时至今日,中国经济的内外部环境正在发生重大变化,中国高速经济增长能否持续,其发展模式是否是世界独有,未  相似文献   

13.
魏冬 《理财》2014,(11):12-16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数据显示,中国2014年的GDP将达17.6万亿美元,超过美国的17.4万亿美元,从而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尽管许多人对此"不感冒",但是毫无疑问是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中国积累了足够多的傲人财富。而这其中也孕育了众多的高净值资产人。  相似文献   

14.
余胜海 《中国外资》2010,(17):13-13
近日二季度捷报一出炉,中国GDP达到13369亿美元,日本GDP是12883亿美元,超过了日本,坐上了世界第二把交椅,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们又有了一项炫耀的资本!  相似文献   

15.
2020年11月15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签署。历经8年谈判后,全球最大的自由贸易区终于宣告诞生、正式启航。此次签署RCEP的共有15个成员国,包括东盟10国和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总人口达22.7亿,GDP达26万亿美元,出口总额达5.2万亿美元,均占全球总量约30%。  相似文献   

16.
张茉楠 《金融博览》2011,(10):20-23
背景回放自2008年我国人均GDP突破3000美元起,国内就陆陆续续出现了要防止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讨论。2010年,我国GDP接近40万亿元人民币,突破6万亿美元。在世界排名仅次于美国,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二;人均GDP超过4000美元——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中国已跻身中等收入国家行列。然而,在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增长的背后,面临一个新的挑战——"中等收入陷阱"。  相似文献   

17.
根据媒体报道,6月份中国投资者增持日本国债4564亿日元(53亿美元)。迄今为止中国已经连续6个月增持日本国债,合计增持日本国债1.73万亿日元。这一规模超过2005年至2009年中国投资者对日本国债的净购入额。相比之下,中国投资者对美国国债的持有额在2009年7月底达到9399亿美元的高位后,到2010年5月底已经下降至8677亿美元。过去半年间,中国投资者弃美国国债而取日本国债,引发了市场的极大关注与猜疑。  相似文献   

18.
张明 《中国外汇》2010,(17):65-65
根据媒体报道,6月份中国投资者增持日本国债4564亿日元(53亿美元)。迄今为止中国已经连续6个月增持日本国债,合计增持日本国债1.73万亿日元。这一规模超过2005年至2009年中国投资者对日本国债的净购入额。相比之下,中国投资者对美国国债的持有额在2009年7月底达到9399亿美元的高位后,到2010年5月底已经下降至8677亿美元。过去半年间,中国投资者弃美国国债而取日本国债,引发了市场的极大关注与猜疑。  相似文献   

19.
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发生后,全球经济在各国量化宽松政策的紧急救市下缓慢复苏,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成为引领全球经济增长的"新引擎"。2010年第二季度,中国GDP总量达到1.33万亿美元,首次超过日本,仅次于美国。第三季度GDP规模为1.415万亿美元,继续保持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经济的稳步复苏和巨大潜力支撑着中国国内高净值人群迅速增加。  相似文献   

20.
马腾跃 《中国金融家》2010,(10):65-66,88
2010年第二季度,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为1.339万亿美元,日本国内生产总值为1.28万亿美元,中国经济总量超越日本,意味着中国取代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虽然仅凭一个季度的数据难有信服力,但不容置疑的是,中国作为集生产加工、制造销售、跨国贸易、进出口业务等功能于一身的国际大市场,既是全球化经济产业链上的重要一环,也是众多跨国企业的战略制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