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文章分析了柳永对宋词内容题材的开拓,认为柳永对宋词内容题材的开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对都市繁华的全面反映,新的人生价值取向,对歌妓和市井女性思想感情的表现,表现羁旅行役之感,以词咏物。  相似文献   

2.
本文试图从两个层面揭示柳永的生存悲剧.一是求仕不得而偏要求之.二是既求仕又悔之,并指出是柳永浓厚的“士大夫情结”造成了他极具悲剧色彩的命运。若从这一角度去解读柳词,会发现其中包含着可贵的平民情怀和生活的本色天然之感,这与传统词论家所鄙薄的柳词是大相径庭的。  相似文献   

3.
柳永对宋词内容题材的开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对都市繁华的全面反映,新的人生价值取向,对歌妓和市井女性思想感情的表现,表现羁旅行役之感,以词咏物。  相似文献   

4.
柳永词的问句在词体结构中有起、承、转、合的作用。其中,设问句主要起引导性作用,要表现的内容复杂而含蓄;反问则主要用于作者的情感表态或取舍,意义简洁而情感突出。柳永在慢词中创造性地运用问句展开铺叙描写,使问句成为其抒情写意的重要的艺术手段。  相似文献   

5.
作为一个古典文学爱好者,迄今为止接触过不少有关词艺术研究的论著。但它们或者是对某一个作家、某一个流派的艺术风格的阐释,或者是对于某一历史时期的词风词艺的概览,有的只是对某一首词作的思想和艺术特点的评析,虽言之成理,却总免不了未可全窥词艺术堂奥的遗憾。近读祁光禄博士之《词艺术研究》(湖南教育出版社2003年2月出版),该书将古代词艺术细分为十九组、三十八目,  相似文献   

6.
清代顺康时期的浙江嘉善,词坛鼎盛,名家崛起,丁裔沆、孙蝓是活跃于这一时期嘉善词坛的两位重要词人。《全清词·顺康卷》第12册收丁裔沆词3首,丁氏《香湖草堂集》存其作81首,可补《全清词·顺康卷》之遗。《全清词·顺康卷补编》第3册收孙蚧词7首,其中“瑞鹤仙”“水龙吟”两首系宋人辛弃疾、陈亮之作,今证其误。  相似文献   

7.
柳永的《雨霖铃》一词可以说是宋词中抒写别情的代表作,舒缓悠长的慢词便于抒写离愁别绪的主题,多重离别意象的运用又使它具有了历史的回音,白描手法的勾勒使离别的瞬间化作了永恒的雕像,正是离别才使柳永强烈地体验到生命的缺憾。解读本词,我们好像也重新体验到了生命的真谛。  相似文献   

8.
《水调歌头》是苏轼被贬后一个中秋之夜的感怀惆怅之作,可谓是流传千古的诗词精品。现代翻译大家们都对其跃跃欲试,其中John A.Turner和许渊冲两个英译本在音韵、遣词造句及意象表现方面不尽相同,但在体现原词艺术风格上都各有所长。体现了不同文化背景下译者的再创造,向读者展示了这首词的现代魅力和异域风情。  相似文献   

9.
"词为艳科"的词学观念是基于词作内容大多是"以清绝之词"助"妖娆之态",它大大地限制了词的品位和书写内容。词作书写内容的改变和扩大并不始于"苏门四学士"的贬谪词,但他们在贬谪期间的词作成就无疑在书写内容方面推进了词的表现能力,从而从创作实践上提高了词的地位。  相似文献   

10.
有“英雄词人”之称的辛弃疾,其豪情勃发、壮士昂扬的“英雄之记号”,自宋迄今,欢迎者无多。其中原因,与其为词坛“变调”而“非本色词”,被称为“长短句之诗”,“为后世叫嚣者作俑”,不合平仄音律难以传唱等有关。这表明“英雄词人”在词体艺术的审美方面,是难以为当时的士大夫读者所接受的。  相似文献   

11.
浪漫玫瑰的乐章——《一朵红红的玫瑰》之文体学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朵红红的玫瑰〉是英国18世纪末著名浪漫主义诗人罗伯特·彭斯的代表作之一,文学史上其影响经久不衰.本文从文体学角度解读这首诗歌在音韵、节律、修辞手法上的独到之处,对彭斯的诗歌艺术进行分析,阐明〈致瑰〉之诗的"音乐性"所在.  相似文献   

12.
<拟挽歌辞>三首是陶渊明感于自身身世,吟咏死亡之作.陶渊明在这三首诗中将对死亡的思考上升到哲学层面,从而表达出一种"委运任化"的死亡观.本文结合魏晋文人创作挽歌诗的风气和传统,分析<拟挽歌辞>在写作手法和内容上对前人的继承和发展,并试图阐发三首诗所体现的死亡观与陶渊明生平思想的契合之处.  相似文献   

13.
婉约派代表词人秦观,其词以清丽婉约,辞情相称流传于世.其用典博采众长,运用自然,并非刻意为之,故能语如己出,无斧凿之痕.又能推陈出新,融入个人思想感情和审美情趣,并注重典事运用与词整体性的完美融合,从而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貌.  相似文献   

14.
浙西词派形成并兴盛于康熙初期,词风清新醇雅、温润平和、怨而不怒,这种特色又使词回归到了本体上,显示出词体不同于诗、曲的特有美色。其迅速发展繁荣的根本原因是理论主张符合了当时方方面面的需要。随着清王朝的巩固,清初血雨腥风的屠杀和刻骨铭心的家国之恨逐渐淡化,浙西词派早期词人的退出,至康熙后期、雍正、乾隆前期,"浙西词派"更成大势,影响扩至整个江南地区,虽然宗奉浙西词派的人多,地域也更为扩大,但总的说来,它的理论和创作特色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成就不如前期。浙西词派所倡导的理论特别是为词"尊体"的理论,十分符合词的艺术特色,但是,重视了词的艺术,又易导致词在内容上的薄弱。虽然浙西词人众多,但仍以嘉兴词人为主。  相似文献   

15.
比体咏物词是王沂孙词的主旋律,代表了他词作的最高成就.词人通过对自然界一草一物的咏吟,寄托了深沉的亡国之恨,抒发了身世飘零之感.本文试图剥离批评中的非艺术成分,从赋比兴美学原则的角度来观照王沂孙比体咏物词的原生状态,力求在把握宋末词人基本心态的基础上,结合王沂孙的独特经历,并依据一定的历史史实对王沂孙咏物词的主要艺术表现手法作出分析.  相似文献   

16.
草意象是古代文学作品中一个十分醒目的文学意象,大致包括以下几种内容:时光之易逝的生命体验,历史兴亡的时空体验,离别主题,情感比喻。草意象有其词语与意象搭配上的选择性。文章最后列举了三首专咏春草的词以说明宋词在草意象创作上的得与失。  相似文献   

17.
晏殊《珠玉词》之艺术特色,前人公认为风流闲雅,这一风格的形成主要得益于清新淡雅的意象、华美明丽的色彩、珠圆玉润的声韵、和谐动听的词调。  相似文献   

18.
草意象是古代文学作品中一个十分醒目的文学意象,大致包括以下几种内容:时光之易逝的生命体验,历史兴亡的时空体验,离别主题,情感比喻。草意象有其词语与意象搭配上的选择性。文章最后列举了三首专咏春草的词以说明宋词在草意象创作上的得与失。  相似文献   

19.
张孝祥以描写水上行旅和泛舟之类的水景词在其词作中达40首之多,这类词成就突出,探析此类词作,本文归纳出几点特色:鲜明的南国文学色彩,清旷豪雄的意境追求,强烈的生命意识与宇宙意识的彰显。  相似文献   

20.
纳兰性德和他的词作在后世影响持久,在文坛评价甚高,享有清代第一词人的美誉,其悼亡词"哀感顽艳"的风格更是令人称道。我们分析纳兰性德《金缕曲.亡妇忌日有感》这首词,并以此作为切入点进行深入探究,就不难发现纳兰性德词在貌似自然清丽的背后,饱含着凄婉缠绵而又诚挚深切的动人真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