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群 《全国商情》2005,7(8):62-64,69
本文从人力资本的涵义和性质着手,分析了人力资本所有者在企业中拥有的两种收益索取权:合同索取权和剩余索取权。指出市场中的企业不是“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的特别契约”,而是不同人力资本所有者为了共同创造财富和分配财富而达成的一系列契约关系的组织。企业所有权界定为企业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而企业剩余是对企业人力资本的一种间接定价,企业所有权(剩余索取权)的适当安排有利于激励企业人力资本价值的充分发挥。  相似文献   

2.
在涉及两种以上财产的企业联合生产过程中,人力资本所有拥有两种不同的剩余控制权。因此,研究企业的所有权问题应该同时考虑人力资本的实际剩余索取权和自然剩余索取权。富有效率的企业所有权安排需要兼顾这两种权利并且有针对性地运用监督和激励手段。  相似文献   

3.
人力资本分享企业剩余索取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人力资本的价值逐渐受到重视,“物质资本独享企业剩余索取权”这一传统分配格局开始被打破。本文就是对人力资本分享企业剩余索取权的理论依据和方法的探索。  相似文献   

4.
核心员工作为企业的中间骨干力量,是为企业创造突出贡献的重要员工.核心员工隐性人力资本产权归属的焦点集中在其人力资本所有权归属的问题上面,因此为了要实现核心员工隐性人力资本价值的最大化,就要解决核心员工隐性人力资本分享剩余索取权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当前对经理人股票期权会计处理的争论源于对股票期权经济实质认识的不足。按照现代企业理论,经理人股票期权的经济实质是经营者人力资本资本化的体现和经营者作为企业非物质资本所有者参与企业剩余索取权的分享,其价值是人力资本价值和激励价值的复合。因此。股票期权价值可以分割为人力资本价值与激励价值之和。  相似文献   

6.
企业剩余权的分布: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重新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企业剩余权的分布方式是企业理论研究的出发点,也是当前经济学界争论的一个热点。本文梳理并评述了国内外文献中关于企业剩余权分布形态的多种观点,指出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集中对称分布于非人力资本所有者的“主流观点”只是众多企业理论中的一个而已,20世纪90年代以后发展起来的利益相关者理论对两权分布方式的解释更贴近企业的现实,正日益受到经济学界的关注。  相似文献   

7.
企业家人力资本参与企业产权分配的制度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企业家人力资本参与企业产权分配的不同模式及由此形成的相机治理直接影响企业家人力资本的受激励水平、程度以及企业治理效率。从历史、现实的逻辑对3种典型的企业形态中企业家人力资本参与企业产权分配进行考察,并提出现代股份制企业中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对称安排是企业家人力资本参与企业产权分配的终极方向。  相似文献   

8.
资本雇佣劳动是指物质资本主体垄断企业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新制度经济学从权力、效率和风险三个角度分析其根源。本文认为,资本雇佣劳动是生产力发展至以物质资本为核心阶段的产物。当物质资本的核心地位发生动摇时,人力资本将分享企业产权。  相似文献   

9.
现代企业理论的一个核心观点认为,企业是一系列契约的有机整合,企业所有权由剩余索取权与剩余控制权组成.但是企业所有权如何配置,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本文从所有权配置的争论出发,分析争论的误区,阐述企业所有权变迁的轨迹和依据,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企业所有权变迁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
会计政策选择行为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市场上存在着机会主义,导致以节约交易费用的企业出现;企业的出现又把机会主义从市场带到企业内部。为减少企业内的机会主义,必须让人力资本分享剩余索取权。由于人力资本特殊的产权特征,导致企业出现产权的公共领域,剩余分享没有客观的标准,只能对人力资本采取各种激励措施。而奖金和期权收益与盈余大小以及股价高低直接相关,从而激发管理者操纵盈余的动机。这样为减少企业内部的机会主义,又把机会主义从生产领域带到计量领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