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循环经济理论的主要内容 循环经济是把传统的依赖资源净消耗线性增加的发展,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即时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  相似文献   

2.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发展模式。发展循环经济必须转变观念、建立完善评价机制和循环体系。  相似文献   

3.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发展模式。发展循环经济必须转变观念、建立完善评价机制和循环体系。  相似文献   

4.
循环经济是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新经济发展模式,从资源循环利用、企业清洁生产到目前的生态企业、生态产业园区、社会循环经济系统等理论和实践模式,已成为"科学发展"和新型工业化的主要发展模式。国家推进循环经济试点企业和城市对区域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石河子市和天业集团作为国家循环经济的试点,其发展模式和取得的成绩与经验对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5.
谭业 《经济纵横》2012,(9):62-65
旅游循环经济是针对旅游业带来的资源与环境问题而提出的,是旅游业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响应,贯穿于旅游业的各个部门、各类产品和各个环节。旅游循环经济以物质循环流动、资源持续使用和环境友好利用为出发点,是"可持续旅游"的一种本土化实践模式。它提出的以"3R"为起点的基本原则、以生产者———消费者———还原者组成的系统结构、以经济效益和科技创新推进实践的思想、以企业清洁生产和区域耦合共生为代表的方式丰富了可持续旅游的理论成果与实践体系。  相似文献   

6.
循环经济在我国十几年的发展和实践,其理论基础、实践经验、发展前景已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在解决当前社会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资源和环境约束问题时,发挥了显著作用。文章分析提出采用经济和技术可行的方式,对生产和使用环节产生的各种废弃物进行再处理利用是循环经济的核心内涵,认识到循环经济是社会的发展必然要求,废弃物在循环处理技术具有巨大潜力和广阔前景。  相似文献   

7.
循环经济的核心是资源的高效和循环利用,基本原则是“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基本特征是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资源利用模式是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本质上是能够实现经济增长与资源节约、环境保护“三位一体”协调发展的经济发展模式。可以说,循环经济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最优手段和方法。浙江作为一个资源小省,如何继续走在全国前列,循环经济是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我国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愈来愈遭遇可持续发展的危机,发展循环经济因此成为一种趋势,尽管对循环经济的认识和实践,社会各界见仁见智,莫衷一是,但普遍认为,循环经济就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  相似文献   

9.
马驰  周萍 《经济论坛》2006,(21):64-65
循环经济是以资源循环利用的方式改变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早期的循环经济思想的萌芽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美国学者鲍尔丁提出的宇宙飞船理论。他指出太空飞船作为一个封闭系统,必须使所有的资源都能够循环使用,保持循环再生的能力。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起引入关于循环经济的思想,1998年引入德国循环经济的概念,确立了“3R”原理的中心地位。循环经济的基本特征是模仿自然生态系统,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建构的经济系统,并使得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即“资源利用——绿色工业(产品)——资源…  相似文献   

10.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发展模式。发展循环经济不仅开辟了资源综合利用的新途  相似文献   

11.
循环经济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特征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增长新模式。工业循环经济是循环经济的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12.
资源枯竭型城市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政治稳定的重要因素,发展循环经济是资源枯竭型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在综合考虑资源枯竭型城市特征与面临的问题的基础上,以循环经济的"3R"原则为核心,运用"目的树"分析方法构建了包含5个子系统、28个指标的资源枯竭型城市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TOPSIS评价模型,对资源枯竭型城市铜陵循环经济发展的动态发展情况进行评价。评价结果表明,进行循环经济试点6年以来,铜陵市循环经济水平逐步提高,但是不同子系统间发展趋势有很大差异,需要进一步提高资源循环利用水平和严格保护生态环境质量。  相似文献   

13.
循环经济思想始于20世纪60年代,经过20世纪七八十年代.循环经济思想得到进一步发展,进入20世纪90年代.世界各国纷纷涉足循环经济理论研究和实践。传统高开采、高消耗、高排放的经济增长模式使我国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发展循环经济,有助于我国资源的循环利用、环境的循环净化。有助于我国环保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有助于我国应对新贸易保护主义的挑战。有助于推进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相似文献   

14.
基于循环经济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少鹏 《技术经济》2005,24(10):2-4
循环经济是以资源的反复利用为核心,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是实现资源宏观循环的主要环节。本文分析了目前我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面临的困难,探讨了循环经济理念下的再生资源行业体系构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资源循环利用是循环经济的核心内涵.由其形成的产业是节能环保战略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破解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资源和环境双重约束的有效途径,对于减少环境负荷、增加资源供给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从资源循环利用的内涵出发,分析了再使用、再制造和再生利用的概念和内涵,厘清了资源循环利用与资源综合利用的联系与区别;提出了资源循环利用的对象和方式,给出了再使用、再制造和再生利用等利用方式的优先次序;建立了资源循环利用的系统模型,该模型给出了不同产业和利用方式之间的耦合关系,系统描述了物质在生命周期各阶段的存在形态,提出了不同企业之间废物交换的共生网络形式和途径,可为资源循环利用产业的规划、管理、统计等工作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6.
循环经济是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经济发展模式,倡导经济—社会—环境的和谐发展,代表了一种由传统经济模式向可持续发展模式转变的理论范式。生态文明理念的核心目标在于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可持续化和生态化,客观上对我国循环经济政策体系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国现有循环经济政策的实施效果并不理想,主要原因在于未能将我国循环经济政策的特点与生态文明理念的要求相结合。文章以生态文明为视角,基于对我国循环经济政策特点的深入剖析,阐述了循环经济政策设计的原理与机制,并进一步提出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循环经济政策"内外驱动"优化思路,即通过加强政府、企业和公众参与循环经济实践的能力,激活循环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通过制度创新完善政策环境,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外在机制保障。  相似文献   

17.
循环经济是一种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增长模式,它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通过调整结构、技术进步和加强管理等措施,减少资源消耗、降低废物排放.加快发展循环经济既是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选择.本文结合亳州市实际,就如何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进行简要分析,提出了几点思考与建议.  相似文献   

18.
一、循环经济的提出及概念。循环经济的提出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当时由美国著名经济学家鲍尔丁在其“宇宙飞船理论”中首次提出。他认为,资源和环境问题都是由发展引起的,由发展导致的环境资源问题必须由发展采解决,其途径就是改变传统的经济运行模式,采用循环经济模式。循环经济是以生态学规律为指导,将清洁生产、资源循环利用和废物高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等融为一体的发展观,目的是最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实现经济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和谐循环。维护生态平衡。  相似文献   

19.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从经济学的观点看,循环经济是指产品消费之后资源的再循环再利用的经济。发展循环经济涉及到资源节约、清洁生产、生态工业、循环经济等方方面面。  相似文献   

20.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与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将传统的“资源—产品—废弃物”的线性刚性发展模式,转变为“资源—产品—废弃物一再生资源”的反馈式循环过程。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发展循环经济是一次深刻的范式革命,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题中之义。必须从“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和谐”出发,建立起一整套符合其范式要求的政治、法律、经济、文化体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