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随着新型金融机构的培育,农村经济发展主要依赖非正规金融支持的状况正在发生着变化,农村金融与经济发展的要求逐步适应,农村金融改革的成效开始显现,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积极意义.文章通过测估中国农村非正规金融规模和农村金融总量,分析农村经济发展中金融结构的变化规律,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农村金融改革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
石晶 《乡镇经济》2008,24(1):107-110
在正规金融高度发达的人类现代经济社会,非正规金融也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强劲势头。特别是在中国的农村经济当中,非正规金融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文章深入分析了我国非正规金融活跃发展的现实原因和本质因素,从而提出促进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优化农村信贷资源配置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1978年以来的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政策演变与路径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978年以来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经历了以农业银行为主体、以农村信用社为基础、非正规金融为补充的金融体系初步形成和以农村信用社改革为主体、政策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相互分工、非正规金融受到压制、正规金融体系得以深化的两个阶段。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是政府主导型的强制性制度变迁,沿袭正规金融体系及机构,压制非正规金融的诱致性制度变迁,忽视金融机构的基本功能,具有显著的路径依赖特征。应结合两种变迁方式,逐渐转变到以诱致性变迁为主的路径。农村金融改革迈向现代化的过程中,需要多样化多层次的制度供给。  相似文献   

4.
中国农村非正规金融是伴随农村经济的发展不断发展壮大的,各种不同形式的非正规金融满足了农村金融需求主体在特定约束条件下的金融需求,弥补了由国家完全控制的正规金融安排的不足,对农村经济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非正式制度安排的内在缺陷限制了非正规金融的进一步发展,为此国家需要对其加以引导和规范。  相似文献   

5.
张淑芳 《中国经贸》2010,(12):101-101
我国农村金融制度配置金融资源的能力很弱,导致了非正规金融在我国农村金融市场上的迅速发展壮大,并对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其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本文论述了我国农村非正规金融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农村金融重建面临市场垄断、管制、农村基本财产制度等制约。同时,农业银行改革尚面临重重困难,由于农业银行的商业银行性质决定了它不可能完全承担农村经济发展的全部职责。信用社改革中员工的大量参股是否会对其治理结构造成影响尚待观察。显然,现有金融机构改革并不能成为农村金融重建的全部,应在对监管框架重构和建立风险分担机制的前提下,进一步发育新的农村金融服务组织,特别是应鼓励进行互助性、社区性的微型金融组织的发育,并逐步规范非正规金融。  相似文献   

7.
格莱明银行是成功的农村金融模式。以往介绍格莱明银行的文献大多注重其非正规金融的机制设计。但格莱明银行的成功实际上是综合了正规金融、非正规金融和政策性金融三方面的优势。格莱明银行“三位一体”的机制特征对于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重建其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提升农村金融在新农村建设中整合力的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对当前农村金融所面临的困境进行了深入探讨,从银行业金融机构和非银行业金融两个层面分析了农村金融在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诸多困境;从农村信用社、农业发展银行、中国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农业保险和农村非正规金融等方面提出了整合农村金融的对策,化解新农村建设中农村金融面临的困境,从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9.
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我国农村金融体系趋于完善,形成了以正规性金融为主导、非正规金融为补充的金融体系,但仍存在着诸多问题。因此要在政府的支持下加快农村金融改革步伐,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打好基础。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分析中国农村金融供需现状及特点入手,结合国内外农村金融改革的经验,寻求解决中国农村金融市场上供需矛盾的最佳方式.提出要通过增强正规金融机构的竞争力、规范非正规金融机构、创立新型金融机构等举措,在中国农村建立与需求相适应的完善的金融供给体系。  相似文献   

11.
农村信用社作为农村合作金融的主体,是我国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和联系农民的金融纽带。本文对我国农村信用社金融风险的表现及成因进行了分析,提出建立适应农村信用社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潘维宁 《特区经济》2014,(7):139-140
农村金融在农村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包括资金融通,提供金融服务,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的产业化经营等。基于此,本文从目前我国以中国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社、农村邮政储蓄为代表的正规金融机构和以小额借贷、民间借贷为代表的非正规金融机构出发,针对其各自存在的问题以及由此导致的我国农村资金供不应求的现状,从完善农村金融体系、深化金融机构改革和提高农村金融服务质量、推进农村金融创新以及建立健全农村信用体系、加强农村金融监管等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民族地区农村信用社大力推广农户小额信贷是农村信用社生存竞争、改善经营的需要,是解决农民贷款难、帮助农民增收的需要,是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是规范农村金融秩序、促进农村信用文化建设的需要。但是在推广过程中,由于小额信贷存在资金供求矛盾大、利率低、期限短、额度小、具有一定风险等问题,限制了民族地区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的可持续发展。文章根据民族地区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存在的问题给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李慧 《改革与战略》2012,28(9):57-60
文章以四川凉山州为调研对象,运用调查数据,分析民族地区农村信用社的金融服务特征及存在的问题.通过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分析农户面临的融资约束,通过对比的方法对农村信用社在民族贫困地区的融资问题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民族地区与其它地区相比,农村信用社金融服务供给不足,农户面临更大的融资约束;农户有较强的借贷需求,但有明显的金融抑制.  相似文献   

15.
李久磊 《科技和产业》2014,14(11):175-178
在农村城镇化建设中离不开金融支持。农村信用社地位特殊,分析探究农村信用社对农村城镇化的金融支持是十分必要的。根据分析需要,采用向量自回归(VAR)模型和向量误差修正(VEC)模型,通过Johansen协整检验、Granger因果检验,揭示了农村城镇化水平、农村信用社金融支持、农村信用社发展水平之间的相互关系与作用。基于实证分析的结果得出了相关结论,并提出了针对性建议。  相似文献   

16.
农村信用社的改革进入关键时期,市场定位是关乎其发展的关键性问题,通过对农村信用社面临的内外环境分析,本文认为作为我国农村金融的主力军,联系农民的最好的金融纽带,农村信用社有其存在的理由,并有足够的发展空间,农村信用社必须立足“三农”才能实现经济金融共赢。同时分析了农村信用社“支农”现状,进而对“支农”措施作了几点探讨。  相似文献   

17.
宁敏 《乡镇经济》2011,(5):73-78
按照国务院关于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的统一部署,人民银行以兑付专项票据的方式,实施对农村信用社的资金支持政策。文章结合安徽省农村信用社改革实际,参考有关公共政策绩效评价理论,分析认为人民银行对农村信用社实施的专项票据扶持政策是富有成效的。  相似文献   

18.
县域经济内农村和农业的资金供给与需求处在严重的失衡状态,重构农村金融体系增加资金的有效供给,按合作制组建农村信用合作社,使农村金融体系适应农村经济市场化的改革的要求.建立农村资金需求主体获得信贷资金的有效承贷机制,增加农业和农村经济投入,促进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9.
车宁  赵邦宏  张蕾  杨坤 《乡镇经济》2008,24(4):118-120
文章运用Logistic模型对河北省农户对农信社服务满意程度问卷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可以从改善业务手续的繁简性、丰富金融产品、调整网点结构、提高农信社自身的信誉、改善从业人员的服务质量等方面来更好地满足农户需求、提高农户满意程度。  相似文献   

20.
胡玲敏 《改革与战略》2010,26(6):116-119
城乡一体化的稳步推进引起了农村经济的深刻变化,浙江农村形成了多元化的社会结构、公共投入进一步提高,对金融支持的需求日益增强,从而对农村信用社的经营管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农村信用社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必须明确指导原则、经营方向、业务和机构发展的定位,并解决如何寻找为"三农"服务与追求盈利的最佳结合点、如何实现规模效率和地域限制的最佳结合点以及如何实现提高地方经济贡献度与风险防范的最佳结合点这三个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