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年来非遗进校园成为较为热门的活动,校园教育是培养人才、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进校园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工作中的一项重要策略。高职院校在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具有一定的优越性,非遗进校园不仅使非遗文化传承表现出新的活力,还能推动校园文化建设的进程。本文阐述了非遗进校园的重要价值,分析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与非遗进校园的现状,并探索二者融合的实践路径,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传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进入21世纪以来备受关注。本文首先阐述了赣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并回顾了相关学术研究情况;接着对赣北非遗旅游开发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了赣北非遗旅游开发和资源保护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最后立足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角度,从完善各级非遗名录体系、开展非遗资源普查工作、建设非遗数字化工程、开拓非遗保护资金融资渠道、建立非遗传习基地以及在创意中进行保护等方面提出了保护策略,力求找到开发与保护的平衡点,实现有效的旅游开发,达到合理管理、保护和传承赣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标。  相似文献   

3.
随着数字化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及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日益关注,我国非遗数字化传承已经进入虚拟交互的新时代。文章尝试将虚拟仿真实验具备的沉浸式体验、交互性学习的优势与香云纱非遗的地域性、活态性进行数字化融合,使香云纱的活生态传承与传播在虚拟仿真实验的赋能下拥有更多的可能性,助推香云纱非遗数字化传承的进程,为纺织类非遗数字化传承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大意义。日本在非遗保护和传承方面有着丰富经验和较为先进的保护模式,吸收借鉴其有益做法可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供思路和启示。  相似文献   

5.
本文首次尝试性探究影响消费者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非遗产品)购买的前因,利用实验研究方法检验消费者知识对文化认同与产品购买意愿关系的调节作用,并验证感知稀缺的中介效应。研究还阐明了消费者对非遗产品的消费与对工业化生产的产品的消费存在着不同的消费心理和决策机制。本文研究不仅补充和拓展消费行为研究,也为非遗领域的研究提供新的研究视角,研究结论能促进市场实践者理解非遗产品和传统手工技艺产品的消费心理机制,并最终有助于推动非遗产品和手工行业的传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6.
古老的传统手工技艺与当今现代化的潮流不断融合,或付诸东流,或延绵不断。扎染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长流中优秀文化的代表之一,在与新世纪的碰撞中,难免出现了未曾出现过的问题。文章以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为例,就扎染产品、经营、传承3个方面的内容进行现状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以期扎染该项非遗永葆活力,不断在发展中传承。  相似文献   

7.
陈文惠 《潮商》2021,(3):63-64
近日,"2020中国非遗年度人物"推选结果在北京揭晓.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潮剧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姚璇秋榜上有名,是广东省首位获得该殊荣的中国非遗年度人物. 潮剧成第三入选剧种 "2020中国非遗年度人物"推选宣传活动由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指导,光明日报主办,旨在盘点过去一年中为非遗保护传承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标志性人物,梳理一年中非遗领域的重大事件,记录非遗传承发展的生动实践.  相似文献   

8.
从民间舞蹈文化传承探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辉 《价值工程》2014,(36):295-296
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的加强,对于民间舞蹈的发展和传承带来了更加优越的社会环境,这一过程中人们逐渐意识到民间舞蹈文化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重要性,同时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分析也形成了全新的文化解读。然而,当前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到位和不全面的问题也是值得去研究和关注的。时代发展赋予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同的文化内涵,这既是一种民族性格和民族信仰的体现,同时在促进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方面也有不可忽视的现实意义。作为民族传统文化审美体现的重要方面,民间舞蹈是对我国各民族人民生活体验和思想精髓的有效概括,这对于探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实价值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既需要从历史发展眼光明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时代价值,同时也应辩证地看待民间艺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发展与传承问题。本文从民间舞蹈文化传承方面探究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及其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9.
文章通过回顾我国加入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国际公约》的时代背景,重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通过实地调研各地在对非遗进行发掘、认定、保护、开发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情况和特点,总结近6年来中国非遗保护工作的经验,提出了关于下一阶段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开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扬州市非遗(即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但以雕版印刷为代表的民间工艺类非遗项目发展缓慢。伴随着"十二五"期间扬州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扬州市非遗的"生产性保护"面临广阔的市场前景。本文从扬州市濒临灭绝的非遗——雕版印刷的生产性保护出发,探讨雕版印刷的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通过构建雕版印刷的生产性保护及其与文化事业协同发展的新路径与策略,为扬州市非遗的传承和保护以及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1.
刘书羽 《管理学家》2020,(2):153-154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伊斯坦布尔宣言》中强调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并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阐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意义.在大数据的时代环境下,我国数字化信息不断发展,但社会各界还未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与珍贵文献资源数字化的工作上引起足够的重视.因此,文章将以四川艺术职业学院的川剧系为例,论述川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川剧文献资源数字化的相关内容.  相似文献   

12.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已实施4年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依然困难重重,本文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基层人员谈谈对非遗保护工作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随着人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日渐觉醒,全国各地争相建立了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在客观分析了博物馆建设的积极意义的同时,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在特征,提出了博物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发展的重要阵地和阶梯,但决不是其最终归宿的观点.  相似文献   

14.
选取陕西汉中非遗项目中具有代表性的城固架花刺绣,从产品设计的视角进行研究,促进汉中非遗保护与传承。通过研究架花刺绣的历史文化和工艺特点,对城固架花刺绣的设计元素进行分析和提取,从图案、色彩、材料3个方面对其进行采集和重构,运用现代设计方法对架花刺绣进行了再设计,并取得了良好的设计效果。以架花刺绣为例给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建议,要联合社会各方共同努力,通过统筹管理、设计创新、技艺培训以及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优秀传统非遗文化的活态传承,从而带动非遗文化产业发展,增加农村人口收入,实现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5.
在当前全球金融危机的形势下,如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展生产性方式保护是当下中国非遗文化保护的一大课题,具有很强的现实性。本文以御品云莎品牌的产业传承模式为例,探析在全球背景下企业如何善待历史,创新传承“非遗”文化,运用激情、科学和智慧,打造出御品云莎这一知名的品牌的同时,完美地传承了香云纱古老工艺,希望对我国非遗文化传承性保护及其品牌建设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16.
<正>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它是中华五千年历史文明精髓的灵魂所在。作为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性;同时,作为一项具有浓厚底蕴的文化传承载体,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学习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认知教育和校园文化的和谐发展具有深远意义。本文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学习为主,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之处展开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17.
《价值工程》2016,(12):24-26
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逐渐成为一种新的文化旅游形式。文章主要采集2006年到2015年的数据,运用UCINET软件分析近十年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发展状况。分析发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研究重点集中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旅游的关系,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开发模式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多角度研究上。基于此,文章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保护与传承、开发模式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选取了拥有丰富非遗资源的江西婺源县作为案例地,运用推拉理论以游客视角切入了解旅游者非遗旅游的动机及非遗吸引力,得出影响非遗旅游者参与非遗旅游意愿的影响因素,希冀为探究非物质文化遗产地的消费行为、非遗旅游融合的发展提供优化思路。  相似文献   

19.
正非物质文化集古代中国人的勤劳、智慧、创造于一身,是中国各族各地区文明交融汇合的产物。中华民族的五千年文明史给我们留下了极为丰富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持民族文化的传承,是增强民族情感、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以及社会稳定的重要文化基础;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由传承人传承和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者的生活现状以及他们对传承工作的相关态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良好与否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工作分析的概念和重要性入手,简要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特点以及非遗保护的政府工作机构和人力资源现状,尝试阐述全面的、有效的工作分析,对各级政府非遗保护机构的职能实现及提高工作效率的基础性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