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章根据大样本问卷调查和研究数据,通过计量分析,发现对生态补偿标准接受意愿的正向影响程度最大的是生态公益林禁伐比例,其次是林龄;对生态补偿标准接受意愿的负向影响程度最大的是家庭劳动力。从单位面积补偿标准来看,林龄、家庭劳动力和生态公益林禁伐比例是福建省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接受意愿的主要影响因素。根据上述计量分析结果和样地经济损失测算结果,提出按照龄级分别制订生态补偿标准,成熟林、中龄林、幼龄林的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比例为112∶97∶74;分树种制订补偿标准,杉木、桉树、马尾松、阔叶树和木麻黄的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比例为96∶115∶56∶74∶59;依据生态公益林保护等级制订补偿标准;根据生态公益林禁伐比例制订补偿标准等。  相似文献   

2.
补偿标准是生态公益林补偿政策的关键问题,也影响着政策的实施效果。林农对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的满意度,反映出补偿过程中林农自身利益的需求与补偿标准之间的差异。文章基于江西省17个县市的753份有效调查问卷,运用Oprobit模型,实证分析了林农对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满意度差异,并探究其差异产生的原因。研究结果表明:林农年龄、林业经营活动、是否为村干部、家庭人口数量、地理环境、家庭年收入、公益林林地面积以及生态公益林补偿政策了解程度等变量对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满意度具有不同程度不同方向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的支付意愿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Logistic模型分析了受益者对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的支付意愿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劳动力人数、家庭纯收入、对受益者是否产生影响对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支付意愿具有正向的显著影响;年龄、家庭总人口、耕地面积、林地面积、是否了解生态公益林补偿政策具有负向的显著影响。在分析基础上提出建议:促进居民收入提高;让受益者了解保护生态公益林对个人产生的影响;建立受益者对生态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的机制。  相似文献   

4.
林农既是生态公益林补偿政策的接受者,又是参与生态公益林管育的微观决策主体。文章基于江西省的753份调查数据,以计划行为理论为基础,从林农个体特征、家庭特征、地理环境特征和生态公益林补偿政策等四个维度出发,利用二元Logit模型,经过三次配对后实证分析林农参与生态公益林管育意愿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个体特征中林农性别对林农参与管育意愿影响显著,其余变量无显著影响;家庭特征对林农参与管育意愿有显著影响;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和补偿方式满意度对林农参与愿意影响显著;生态公益林管育政策了解程度对林农参与管育意愿有一般影响;距离乡镇政府远近对林农参与管育意愿具有显著影响。因此,从发展生态公益林林下经济、完善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和生态公益林管育政策等方面提出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5.
自我国正式实施新的生态公益林补偿政策以来,已经在生态、社会和经济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国内有关对生态公益林补偿的研究也取得了一些进展。文章采用文献研究法和理论分析法,通过梳理国内专家学者的相关文献,发现对生态公益林补偿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与政策有关的补偿对象、补偿原则和补偿标准等方面进行探讨;分析了政策评价体系以及当前补偿政策绩效的影响因素;提出了下一步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建议。  相似文献   

6.
生态公益林补偿制度对生态公益林建设起着重要的保障作用。本文从生态公益林责任主体的确认、补偿对象、补偿标准、调整机制四个方面对浙江省生态公益林补偿制度实施情况进行调查分析,提出了进一步完善浙江省生态公益林补偿制度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7.
生态公益林补偿是促进生态公益林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而分类补偿标准是生态公益林分类补偿的关键。该文经研究确定广东省生态公益林的分类标准为生态重要性和脆弱性、林种,将生态公益林分成严格禁止区、一般禁止区、一般限制区和特殊限制区等4类,并在此基础上以林地租金、木材收益、森林生态服务价值作为近期、中期和远期补偿依据,测算出各阶段的分类补偿水平。  相似文献   

8.
我省自实施<广东省生态公益林建设管理和效益补偿办法>(以下简称<办法>)以来已近五年.五年来,全省共划定了省级生态公益林面积5 102万亩、国家级生态公益林面积3 975万亩,落实省级生态公益林效益补偿资金近11.5亿元、省级生态公益林建设专项资金1.2亿元.五年来随着广泛宣传,提高全民林业生态意识;建章立制,规范生态公益林建设和效益补偿工作;明确责任,层层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建立机构,使生态公益林管理工作系统化专业化及加强资金稽查,规范会计核算,强化财务管理等一系列工作的展开,使我省生态公益林建设、保护管理和效益补偿工作进展顺利.据2001年开展的效益评估结果显示,我省生态公益林林分结构明显改善,林分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等功效进一步提高,各项生态效益能折算成经济产出为220亿元,生态公益林投入及生态效益产出比达到1:13.3,成效显著.  相似文献   

9.
生态公益林补偿资金补偿标准的探讨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对生态公益林进行补偿是生态公益林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补偿标准的确定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根据目前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以经济效益损失补偿为出发点,阐述了生态补偿资金使用原则和影响补偿资金标准的因素,提出了生态补偿资金分阶段补偿标准。  相似文献   

10.
分别调查了福建、江西省实施林业分类经营改革试点和生态公益林区划、界定和管护的主要作法;指出了在目前国家没有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的情况下,实施分类经营和加强生态公益林保护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对森林生态效益补助资金的补偿对象、范围、标准,补助资金的管理形式,补助资金与现有生态公益林管护资金的衔接等问题进行了研究。通过调研提出统一认识,尽快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等5点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2004年,我国全面启动了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并于2006年再次扩大补偿范围。随着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政策的逐步深入,生态公益林的生态、社会效益逐渐明显。一、我省生态公益林分布状况2004年12月辽宁省开始在全省范围内建立生态公益林补偿基金制度,并组织开展了公益林区划工作。全省区划公益林面积5904.2万亩,占林地面积的62.0%。其中,重点公益林面积3434.3万亩,地方公益林面积2469.9万亩。  相似文献   

12.
目前,湖南省生态公益林发展面临着过分依赖中央和地方政府扶持、补偿机制僵化、林农收益较低、公益林经营管理方式落后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从给付主体、补偿方式、补偿标准、受偿主体四个层次提出了生态公益林多渠道补偿机制模型。给付主体为政府和社会相配合;补偿方式为现金补偿、技术补偿和能力补偿相结合;补偿标准兼顾生态效益价值和经济价值;受偿主体涵盖林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从而形成政府、社会公众、企业和林农的多元互动的良好局面,由此提高和保障林农收益,激发其参与生态公益林建设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13.
我省自实施《广东省生态公益林建设管理和效益补偿办法》(以下简称《办法》)以来已近五年。五年来,全省共划定了省级生态公益林面积5102万亩、国家级生态公益林面积3975万亩,落实省级生态公益林效益补偿资金近11.5亿元、省级生态公益林建设专项资金1.2亿元。五年来随着广泛宣传,提高全民林业生态意识;建章立制,规范生态公益林建设和效益补偿工作;明确责任,层层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建立机构,使生态公益林管理工作系统化专业化及加强资金稽查,规范会计核算,强化财务管理等一系列工作的展开,使我省生态公益林建设、保护管理和效益补偿工作进展…  相似文献   

14.
文章利用从江西省武宁、德兴和崇义等17个县(市)调研所获得的数据,基于林农视角,运用DEA-Tobit两阶段模型探究生态公益林补偿政策对林农林业生产绩效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样本林农林业生产综合效率、规模效率都较低,只有生产纯技术效率较高,均值达到0.972;林农年龄、林业经营资金畅通性、林业产品销售渠道畅通性、家庭人口数量、生态公益林补偿资金、生态公益林补偿政策和补偿标准满意度等变量对林农林业生产绩效具有不同程度不同方向的影响。最后,根据研究结论,提出了加大资金以及政策扶持力度、实行灵活的补偿标准和完善农村农产品市场等方面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3个方面构建西部天保工程区集体公益林生态补偿效益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的基本原理,对综合评价模型中的距离函数模型及指标量化方法进行分析。并结合西部天保工程区集体公益林生态补偿效益评价特点,构建和确定各层次判断矩阵及各指标权重。同时依据综合距离值的计算方法,说明判断集体公益林生态补偿效益高低的标准。以云南省玉龙县、贵州省修文县、陕西省靖边县为例,采用层次分析法对集体公益林生态补偿效益进行评价。评价结果显示:玉龙县、靖边县集体公益林生态补偿效益处于较高水平,修文县集体公益林生态补偿效益处于一般水平。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提高案例县集体公益林生态补偿效益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丹霞山是广东唯一的世界自然遗产。研究丹霞山公益林的生态效益及其补偿问题,对于保护世界自然遗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对丹霞山公益林生态效益价值进行评估测算,建立Logistic模型分析支付意愿影响因素,提出了保护丹霞山遗产地生态公益林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7.
为了研究生态公益林保护经济激励政策需求程度的影响因素,利用2011年福建省6个县调研数据,运用b—gistic回归分析法分别进行计量研究,发现私人所有生态公益林保护的经济激励政策的需求程度主要受到生态公益林林下非木质利用的满足程度的影响;集体所有生态公益林保护的经济激励政策的需求程度主要受到生态公益林抚育性更新性采伐的满足程度、政府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的满足程度的影响;国有生态公益林保护的经济激励政策的需求程度主要受生态公益林林下非木质利用的满足程度、政府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的满足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前,生态公益林补偿基金还存在着地方配套不及时、补偿标准偏低等问题,影响了生态公益林社会效益的发挥。本文就如何落实配套资金,多渠道筹措资金,减轻财政负担等作了一些探索。  相似文献   

19.
基于福建省372份问卷调查数据,建立Order Probit模型,分析了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农户对政府公益林政策是否满意”、“是否觉得现行的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太低”两个变量显示正向显著相关,其它变量没有显示显著性,但分别显示正向或负向相关。根据计量结果,联系实际情况,提出了相应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目前,生态公益林补偿基金还存在着地方配套不及时、补偿标准偏低等问题,影响了生态公益林社会效益的发挥.本文就如何落实配套资金,多渠道筹措资金,减轻财政负担等作了一些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