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投入不足是当前我国农村社会救济制度面临的最大障碍,加大财力投入是完善农村社会救济制度的物质基础和前提保障.目前的状况是资金供需缺口大,"僧多粥少",资金制约成为农村救济工作开展的主要瓶颈.  相似文献   

2.
农村问题是本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一大焦点。空前的农村经济危机耸动全国,引发了城市工商凋敝、财政恐慌、农民运动、社会动荡等一系列严重的政治经济社会问题。因而向为人们漠视的农村骤然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中心。在举国上下一片“救济农村”声中,“救济农村金融”、“资金下乡”、“资金归农”等口号喊得震天价响,因为此时的农村金融已濒山穷水尽之绝境。本文试就农村金融危机的表现、成因、后果等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3.
刘小燕 《北方经济》2007,(20):23-24
一、建立农牧区社会保障网络的必要性 (一)建立农村牧区社会保障网络是实施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变革的重要内容.城乡二元结构的一个突出表现为城乡二元的社会保障制度:城镇企事业单位的就业人员及其家属享受企业保障和政府保障相结合的相对完善的社会保障服务;农村、牧区实行的是建立在集体经济基础上的社会救济、"五保"户供养和合作医疗等低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近年来,随着农村集体经济的解体,社会救济面进一步变窄,救济水平偏低.  相似文献   

4.
农村问题是本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一大焦点。空前的农村经济危机耸动全国,引发了城市工商凋敝、财政恐慌、农民运动、社会动荡等一系列严重的政治经济社会问题。因而向为人们漠视的农村骤然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中心。在举国上下一片“救济农村”声中,“救济农村金融”、“资金下乡”、“资金归农”等口号喊得震天价响,因为此时的农村金融已濒山穷水尽之绝境。本文试就农村金融危机的表现、成因、后果等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5.
刘小燕 《北方经济》2007,(10):23-24
一、建立农牧区社会保障网络的必要性 (一)建立农村牧区社会保障网络是实施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变革的重要内容。城乡二元结构的一个突出表现为城乡二元的社会保障制度:城镇企事业单位的就业人员及其家属享受企业保障和政府保障相结合的相对完善的社会保障服务;农村、牧区实行的是建立在集体经济基础上的社会救济、“五保”户供养和合作医疗等低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近年来,随着农村集体经济的解体,社会救济面进一步变窄,救济水平偏低。[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徐健 《北方经济》2006,(3):33-34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以下简称低保制度)是国家和社会为保障收入难以维持最基本生活的农村贫困人口建立的一种社会救济制度。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既能及时有效地保障农民群众的基本生活权益。促进农村社会经济稳定协调发展.也是当前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重中之重,是不断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7.
地区农村公共产品对农民纯收入影响的Panel Data模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1995~2006年期间,全国30个省、区、市(不包括西藏自治区)的财政支农资金、农村教育经费投入、农村社会救济投入、农村自然灾害救济投入以及农村医疗点和农村用电量等数据,采用Panel Data模型,在分析地区农村公共产品对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的平均影响和各省、区、市地区效应的同时,重点研究了各地区不同农村公共产品投入对本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影响,并进行了全国比较。  相似文献   

8.
完善我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思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徐健 《北方经济》2006,(5):33-34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以下简称低保制度)是国家和社会为保障收入难以维持最基本生活的农村贫困人口建立的一种社会救济制度。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既能及时有效地保障农民群众的基本生活权益,促进农村社会经济稳定协调发展,也是当前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重中之重,是不断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9.
<正> 扶持农村贫困户,优抚户发展生产(简称“双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农村社会救济工作的改革和发展。它已成为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双扶工作主要表现为国家投放的扶持资金,通过生产过程,使扶持对象靠劳动致富。它已大大超出了社会救济的涵义,成为加快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经济活动。因此,双扶工作必须受经济规律的制约,必须遵循经济发展的要求,不断提高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0.
尽财力所能的福建“农村低保”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萍 《开放潮》2004,(7):11-13
在农村,传统的社会救济是对农村“五保户”、特困户实行不定期、不定量的临时救济,这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他们的困难,但这种方式具有定的随意、临时性。特别是对优抚对象的老弱病残和无劳动能力的人,一年度的年关临时送温暖难以解决他们长期生活困难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是对传统农村社会救济工作的改革和创新.是按照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保障农村贫困群众基本生活的新型社会救助制度。尽管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零星试点”在我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还存在许多问题。我们应在认清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必要性的基础上,针对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来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12.
论农村行政相对人的行政救济:困境与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合法权益受到具体行政行为的侵害时,农村行政相对人可通过行政复议、行政诉讼、行政赔偿等救济途径进行有效维护。但是,现实生活中的农村行政相对人却面临着诸多主客观层面的行政救济困境。造成如此困境既有农村历史与农民现实发展的局限性深层次原因,又与我国行政救济制度不完善紧密相关。这就要求我们从多方面入手,采取全方位措施,消解农村行政相对人的行政救济困境,保障农村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3.
杨广增 《发展》2009,(8):13-14
一、民政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的进步发展,民政工作在保民生、保发展、保稳定中的作用更加重要和突出。具体表现在:一是工作领域不断扩展。社会救助由过去的救灾救济扩展到城乡低保、城乡医疗救助等工作;社会福由对农村“五保”、城镇“三无”老人和孤残群体等特殊群众的供养扩展到社会老人的养老服务;救灾救济方面,由过去只注重农村自然灾害救助,扩展到城乡并重的突发性公共事件应急救援;社会管理由过去单一的殡葬、婚姻登记等专项事务管理,  相似文献   

14.
<正>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国家和社会为保障收入难以维持最基本生活的农村贫困人口而建立的社会救济制度,是建立与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举措。这对于缓解农村居民贫困,实现农村居民的"生有所靠",解除其后顾之忧,对于促进社会公平、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其主要内容是由地方政府为家庭人均纯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标准的农村贫困群众提供维持其基本生活的物质帮助.该制度是在农村特困群众定期定量生活救济制度的基础上逐步发展和完善的一项规范化的社会救济制度.2007年是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重要开端年,它的最终完善还需要长时间的努力.从全国的情况来看,目前在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中还有很多问题,需要我们研究和解决.其主要表现是:  相似文献   

16.
关系网络对农村留守妇女的纠纷解决方式有较大的影响。文章分析了农村女嫁男家的风俗传统致使农村女性嵌入到一个有丈夫决定的关系网中,而这个关系网络可能会因丈夫外出打工而暂时或长期处于脆弱状态,进而致使留守妇女成为纠纷及其解决场域中的主角。而由于一些救济途径的原因,迫使她们容易以非法的私立救济寻求纠纷解决场域中的力量平衡。文章最后提出,留守妇女可以积极搭建自己的人际关系网络,以便弥补因丈夫外出打工而在纠纷场域中的缺位,从而得到一些合法化的社会支持。  相似文献   

17.
面对现代社会大规模侵权事件频发的社会现实,应根据大规模侵权行为的特殊属性,建构多元化侵权损害救济制度的构想。即在不改变大规模侵权损害赔偿法律属性的前提下,将传统的侵权损害救济举措,拓展为通过责任保险、风险救济基金、市场份额制度、社会救助制度、国家补偿启动等多项损害填补途径。并从多元化损害救济的基本路径、事前救济和事后救济途径的角度,阐述了大规模侵权多元化损害救济的具体思路。  相似文献   

18.
全国农村对特困户发放《农村特困户救助证》工作已经全面启动,预计到今年九月底前可全部完成。目前,各地民政部门正按照规范的审核、审批程序,将符合条件的农村特困户纳入救助范围,并以光盘的形式把要领取《农村特困户救助证》的人员逐级汇总上报,内容包括户主姓名、家庭人口、救济资金、通讯地址等详细资料,由省级民政部门分别备案。经排查核实后,农村特困户可以领取《农村特困户救助证》,并按照民政部所制定的救济标准,得到定期定量的救济。我国将实行《农村特困户救助证》制度  相似文献   

19.
妇女是农村生产的主力,在农村确权赋权改革中保护妇女权益对农村持续发展及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介绍了农村确权赋权改革的内容和目标,对农村妇女权益保护的法律基础进行解读,针对现实社会中较为普遍的5种农村妇女权益受侵害情形进行剖析,提出须从法律政策、司法救济、监督机制和宣传培训等方面着手,真正实现对农村妇女权益的保护。  相似文献   

20.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初,就将劳动人民的民生问题放在一个重要的地位。陕甘宁边区的社会救济保障事业除了赈灾济贫之外,还涉及社会优抚、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等多方面的内容,救济人群以社会弱势群体为主。边区政府开展的各项社会救济保障工作,不仅仅是边区发展和生存的需要,还进一步密切了中国共产党同根据地人民的血肉联系,赢得了广泛的民心,成为革命成功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