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武术是一项极具健身价值和民族文化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发展势头良好,但目前高职院校开展武术教学仍存在着很多急需改进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对甘肃省8所高职院校武术课开设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8所高职院校有6所开设了武术教学内容。在武术课开设形式上,2所高职院校在大学一、二年级开展了武术专修课,同时开设武术选修课(针对有武术基础学生的提高班);4所高职院校在大一开设基础课,里面含有武术内容,在大二开设武术选修课;2所高职院校组织了常年武术训练队并举办了武术培训班。从武术课程的开设情况来看,各高职院校均采取了各种形式的武术教学形式,为学生学习武术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3.
浅谈高职院校篮球选项课的教学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职院校篮球教学既要重视学生的技能掌握和素质的提高,又要重视学生心理发展的需求,同时,还应培养学生自我锻炼能力和参与意识,为实现终身参与体育锻炼的教学目标奠定基础。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等方法分析了高职院校篮球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弊端,提出了相应的改革措施,使学生充分发挥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切实掌握篮球运动的规律和学习方法。 相似文献
4.
5.
教学测量与评价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分析了传统教学测评存在的问题,结合教学实际,重点讨论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教学测量与评价的改革. 相似文献
6.
高职院校所具有的教育特性决定了高职院校开展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性。本文以人力资源管理教学的作用为出发点,讨论目前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方法中的问题,进而提出关于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措施。 相似文献
7.
张伟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2,(13)
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使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显得更为急迫,而教学方法的改革则是其中较为薄弱的方面。文章剖析了高职院校教学方法改革的必要性以及深化高职院校教学方法改革的对策,为强化学生专业技能培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创造了良好条件。 相似文献
8.
在互联网高度普及的情况下,慕课作为一种新的知识传播手段,必然会带来教学模式的变化,对于高职教育也不例外。本文分析了纯慕课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优劣,然后针对高职教育及高职学生的自身特点来构建高职混合慕课教学模式,以及应用该教学模式来有效提高高职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效率、提高高职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9.
10.
高职院校AutoCAD课程的教师要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改进AutoCAD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本文分析了AutoCAD教学现状,开发了有效的AutoCAD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1.
促进武术运动在高校的开展对于学校体育乃至全民健身有着十分深远的意义,本文主要从探讨分析困扰高校武术教学发展的因素来提高高校武术教学水平。 相似文献
12.
中华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武术作为中华传统体育文化中的一支奇葩,它具有独特的魅力和风格。武术注重武德,而绝不是简单的擒拿格斗、套路动作,可以说套路动作是武术的形,而武德是武术的魂。无论是对抗性的捕斗运动,还是势势相承的套路运动,都是以中国传统的技击方法为技术核心的。 相似文献
13.
本文主要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方法、师资结构、教学设备等方面着手,对本课程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初探,力求培养更多适应社会市场需要的高技能专业人才。 相似文献
14.
高职院校体育课的大纲在不断的变化,选修课的开展势在必行。健美操很受学生的欢迎,现以咸阳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分析了健美操教学的现状,提出了健美操教学的初步构想,以便提高健美操选修课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5.
运用问卷调查、访谈、文献资料、数理统计等方法对陕西省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武术课程开展的现状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陕西普通高校武术课程的开展情况良好,但是陕西省普通高校武术师资力量严重不足,教师学历、职称水平普遍较低;而且教与学存在较大的矛盾冲突;学生喜欢武术运动,但是不喜欢传统的武术套路;教学以武术套路教学为主,忽视了学生的兴趣和需求:课程教学的考核侧亏动作质量和演练水平。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116名武术练习者关于武德地位、认识、教育等进行调查,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查找并分析武术练习者武德缺失的原因,给出了提高武德教育的建议:优先进行武德教;在武术学校强制强开设武德课程并建立评价体系;拓展武德教育途径等。 相似文献
17.
高职高专的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为目的。近年来我校深入开展教学改革,逐步探索了一条适应本专业特色的职业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8.
19.
运用调查研究与文献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分析高校武术课程体系的现状,对"已有的课程设置、课程结构、教材建设、人才培养目标等"进行时代的反思。将考察的视野从武术教学自身转向更广阔的民族民间武术资源多样性、地域的差异性、文化的传承性、社会发展需求等方面,构建适合高校武术教育实际的、具有发展性的、科学的、规范的、满足社会对本专业需要的切实可行的高校武术课程体系;进而实现传承中华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目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