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记者从10月17日在重庆召开的第十届中法国有企业和农业问题研讨会上获悉,我国将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其中,确保西部缺乏条件的地区“不发展”成为今后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基本思路之一。  相似文献   

2.
“确保西部缺乏条件的地区‘不发展’,将成为今后推进西部大开发的基本思路之一.”国务院西部开发办综合规划组组长杜平的这席话,赢得一片叫好声.  相似文献   

3.
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是推进西部大开发的十大重点工作之一 2004年3月底颁布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若干意见》,强调进步推进西部大开发需要抓好十大重点工作。其中,“大力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发展有特色的优势产业”被置源、矿产资源主要接替区:合理调整全国产业分工格局,支持西部地区具备基本条件的地方发展资源深加工项目,由国家投资或需要国家批准的重点项目,只要西部地区有优势资源、有市场,优先安排在西部地区。  相似文献   

4.
宗和 《发展》2000,(3):1-1
在十五届四中全会上,党中央不失时机地把“国家要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写入了《决定》,并将经济结构调整作为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关键。从甘肃的经济发展现状看,结构问题已成为制约甘肃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实施西部大开发,一定要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  相似文献   

5.
林少红 《发展》2002,(2):7-8
西部地区,是祖国的半壁江山,地域辽阔,资源丰富,战略地位十分重要,经济发展潜力非常巨大。改革开放二十年来,西部经济虽然发展了,但相对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还比较低,属于我们的“不发达”地区,对东西部地区发展差距的扩大,朱容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也特别讲到西部大开发问题,当前把握时机,发挥地区自身优势不失为加快西部大开发的明智的现实的选择。  相似文献   

6.
雷兴长  谢琼 《发展》2000,(6):8-9
在西部大开发中。要发展“新经济”美国是当今世界出现“新经济”最早的国家,从美国“新经济”的现状来看。“新经济”的发展动力是高技术。增长资源是科技人才。支柱产业是高新技术产业。生存环境是科技经济园区。运作基础是市场性经济、自由性经济、开放性经济、全球性经济。只要具备以上条件.任何一类国家或地区都可以发展具有自己特色的“新经济”。  相似文献   

7.
论西部大开发的区域政策体系建设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文章在分析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弱化”的特点及西部地区大开发所面临的国际国内经济环境的基础上 ,提出亟待建立健全加快西部地区开发与发展的有约束力的、权威性的国家区域经济政策体系 ,认为这是实施西部地区大开发、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大发展需要首先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并提出了西部大开发的国家区域经济政策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一、引言早在 1 997年 ,江泽民主席就提出要“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 1 999年 6月 ,他在陕西考察时又进一步提出 :“必须不失时机地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发展 ,特别是抓紧研究西部地区大开发。”这是中国最高层领导第一次正式提出“西部大开发”的概念。 9月 2 2日 ,中共十五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正式提出了“国家要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9月 2 9日 ,江泽民主席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又进一步强调 :“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发展特别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条件已基本具备。实施西部大开发…  相似文献   

9.
崔君平 《发展》2001,(11):50-53
◆诠释“西气东输”广义与狭义作为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重点标志性工程之一的“西气东输”工程已于国庆前夕分东、西两段正式开工。“西气东输”工程是西部大开发的重头戏,也是石油集团参与西部开发的核心项目。国家决定建设“西气东输”工程,并将其列为西部大开发的首批重点工程,将在西部资源与东部市场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为西部天然气资源开发创造条件,并有效带动西部经济的快速发展。据介绍,“西气东输”有广义和狭义两个概念。从广义上讲,我国天然气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区,而天然气利用市场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及东南沿海地区,客观…  相似文献   

10.
新书速递     
《中国城市经济》2011,(9):65-65
2011年是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进入深化阶段和“十二五”规划的起步之年。基于此,《中国西部经济发展报告2011》的主题是对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西部地区经济增长质量进行评价分析,并对西部大开发进入深化阶段西部重点经济区发展的基本思路进行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1.
在这世纪之交、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历史时期,党中央、国务院已将西部大开发列为下“个世纪发展的战略重点。作为柴达木盆地东大〕的乌兰县,必须抓往这一历史性机遇,加快经济发展,实现富民富县。在跨世纪的历史进程中,无论是外部环境,还是内部条件,乌兰县都面临着许多不可多得的发展机遇,主要表现在:(一)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国家将对西部地区给予政策、资金倾斜,特别是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态环境方面我们将会得到国家更多的帮助和扶持。(二)“330”进乌兰后,将掀起资源开发热潮,一大批省、州重点项目将…  相似文献   

12.
西部大开发战略是我国21世纪上半叶事关大局的国家长期战略,它的实施虽然主要在西部地区,但始终是与中部、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相联系。这样,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过程中,东、中,西三大地带都有一个行动取向问题。笔者认为,三大地带的行动取向可以分别概括为:西部“大”开发,中部“深”开发,东部“带”开发。各省、区、市都应恰当地把握好行动取向,培育、发挥各地的区域优势和区域功能,共同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13.
大势向好 五年前,党中央发出了“西部大开发”的号召,自此,中国西部的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今年3月,国务院发布《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若干意见》,标志着西部开发的“第二战役”已经打响!古老而苍凉的西部必将在这次“战役”中再生。 西部开发实施以来,西部地区投资明显增加,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取得了较大进展,经济增长速度逐步加快。作为西部经济晴雨表的西部广告业也因西部的再生而复苏发展。西部经济的振  相似文献   

14.
胡宏 《中国西部》2012,(28):30-33
西部大开发已经步入崭新的十年,在新十年里,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将继续深入推进。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杜鹰表示,“未来将继续加大对中国西部地区的投资和融资力度,坚定不移地推进西部地区大开发建设再上新台阶。”对于西部地区的未来将如何发展?有什么样的战略决策?西部能否实现新一轮的完美蜕变?带着这些问题,《中国西部》杂志专访了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杜鹰。  相似文献   

15.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强调两点: 第一,为了早日结束中国西部地区的贫困状态,为了尽量安定中国社会的发展局面,在2000年初,中央作出了“西部大开发”的重大战略决策。对此,作为中国经济特区的深圳,理所当然地要承担起“带动”与“窗口”的神圣使命。这不仅是“服从”全国的大局,而且也是特区应尽的“义务”。面向西部大开发,对于深圳,不仅要一般的“支持”,同时更有特殊的“责任”(因为深圳的“成长极”得益于全国的支持)。……  相似文献   

16.
历时一年多编制而成的《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终于正式发布。《规划》规定的目标强调西部地区又好又快地发展,要实现“一稳”和“三新”。 “一稳”就是强调西部地区城乡人民的生活水平要持续、稳定地提高。 “三新”的第一“新”就是要使西部地区在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有新的发展。第二“新”就是要使重点地区和重点产业的发展达到新的水平。第三“新”就是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能够取得新的成就。 关注民生,关注农民。遏止贫困差别扩大,保护生态环境,促进西部人才建设,促进西部招商引资等亮点多多。[编者按]  相似文献   

17.
西部大开发要有新思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认清新千年“西进”新形势 不同于改革开放前的几次“西进”,也不同于80年代的沿海发展战略 加快西部大开发是党和国家在世纪之交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是21世纪全国发展的一个大战略。认清西部大开发战略所面临的经济与制度环境,是确立新的开发思路的逻辑前提。 经济体制转型对西部大开发的影响──在传统计划体制下,由于人财物的高度集中,国家具有超常的资源动员能力和效率。“一五”和“三线建设”时期两次西部“大开发”,迅速奠定了西部地区的工业化基础。 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后,资源配置的主体转向市场,市场调节相…  相似文献   

18.
雷兴长  王京 《发展》2000,(5):7-7
西部经济发展的出路在于开发“新经济”。20年来的改革开放,使西部地区与东南沿海省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逐渐拉大。、为了缩小非常明显的东西部经济差距.中央决定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对西部地区来说,这是难得的发展机遇。在新千年,世界经济正在进入“新经济”时代,西部经济要想赶超东部沿海地区,除了要优化工业经济结构之外,更重要的是开发“新经济”,发展“新经济”。  相似文献   

19.
曾诗琦   《中国西部》2010,(11):54-55
弹指一挥间,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已经走过第10个年头,10年来,西部经济在快速增长的同时,西部大开发战略也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未来战略的发展方向也由“开发”逐渐转到“开放”。  相似文献   

20.
《中国西部》2013,(6):126-126
简介 《中国西部》是专注报道国家推进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全国唯一主流媒体。是持有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期刊方阵“双效”期刊标志的大型期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