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伍莉 《中国经贸》2008,(24):147-148
贫困大学生是一个弱势群体,他们不仅经济上贫困,而且存在诸多心理问题,由此导致心理贫困。贫困生的健康成长需要物质支持,更需要心理脱贫。本文对贫困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及成因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2.
贫困大学生是一个弱势群体,他们不仅经济上贫困,而且存在诸多心理问题,由此导致心理贫困.贫困生的健康成长需要物质支持,更需要心理脱贫.本文对贫困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及成因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3.
农村贫困大学生是高校中一个需要给予特殊关爱的弱势群体。由于历史的、文化的、社会的原因,许多农村贫困大学生在不同程度上存在一些心理问题,从而影响着他们的健康成长和和谐校园构建。解决农村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应根据其特点,建立适宜的心理辅导机制,并运用恰当有效的方式方法。  相似文献   

4.
田伟红 《魅力中国》2011,(3):13-13,15
大学生贫弱群体是指在经济贫困的同时,心理、学习等诸方面都居于弱势的特殊大学生群体,包括“贫困”和“弱势”两个方面。这一群体的存在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找寻解决他们实际问题的方法,排除社会不稳定因素。研究大学生贫弱群体形成的原因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5.
关于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郑昌俊 《理论观察》2008,(5):104-106
贫困大学生是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也是大学生中的弱势群体。他们因物质贫困所引起的心理问题日益突显和严重,关注并解决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社会各界和高校工作的难题之一。我们应以其成因及特殊的心理特征为突破口,以物质鼓励和精神鼓励、心理引导、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和良好育人环境相结合为对策来解决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相似文献   

6.
董婉莹 《魅力中国》2011,(10):96-96
贫困大学生是高等院校大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在。理和生活的双重压力下,容易出现生活、学习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一系列问题。因此,做好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疏导与帮扶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贫困大学生的经济贫困已引起政府和大学的普遍关注和重视,但心理贫困尚未得到足够重视。贫困大学生由于经济上的贫困导致心理贫困:自卑、敏感、焦虑、人际交往困难等。其形成原因,既有社会的原因,也有自身的原因。消除心理贫困,应建立多元资助贫困大学生的政策体系;创建良好的关爱贫困大学生的校园文化;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帮助贫困大学生树立健康积极的生活态度,保持其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8.
目前,贫困大学生的就业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自我概念和职业自我概念不合理、职业期望两极化、生涯自我效能感低、消极情绪体验强烈等.这些就业心理问题不仅影响了贫困大学生的就业,而且还影响了他们的心理健康.因此,高校需要针对他们开展整体生涯辅导,帮助他们建立健全社会支持系统,学生自身也应加强自我心理建设,帮助贫困大学生走出就业心理困境,建立起健康的就业心理.  相似文献   

9.
曾晨 《黑河学刊》2011,(12):153-153,157
当前,我国政府高度重视贫困大学生的经济贫困问题,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保证他们顺利完成学业。然而,许多高职院校教育者却忽视了贫困大学生的另一个贫困———心理贫困。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是全方位、多角度的,只有对学生进行心理综合教育,才能有效地维持学生心理健康,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和综合素质,推进和谐校园建设。  相似文献   

10.
就业是民生之本,大学生是就业工作的重要主体。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是高校一项重要任务,在就业指导的学生中,贫困大学生占据了很大的比例。解决好大学生就业问题,难点之一就是解决贫困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从本质上来说要提升贫困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以前针对贫困大学生的就业指导都是从他们所存在的问题出发,容易贴上负面标签让贫困大学生产生消极人格倾向,也容易限制贫困大学生真实能力的呈现,更会增加贫困大学生的就业无力感。优势视角则从贫困大学生的优势出发,挖掘内在潜能,提升其就业竞争力,这可以挖掘展现贫困大学生的优势,让他们获得应有的尊重与归属,感受到爱,建立自信。优势视角下贫困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提升要以生为本,充分挖掘贫困大学生的内在优势和潜能,也要注重个性,有针对性地提升贫困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更要整合资源,营造贫困大学生创就业的良好环境。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介绍了森田疗法的基本理论及发展,分析了贫困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原因,探讨了运用森田疗法帮助贫困大学生进行·心理调适的有效途径。要加强社会对贫困大学生的帮助;学校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贫困大学生要搞好自我心理调节。  相似文献   

12.
非贫困大学生的贫困心理问题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贫困心理现象不是贫困大学生特有的,非贫困生中也存在贫困心理现象.非贫困生的贫困心理是其对贫困的错误认识造成的,在错误的思想影响下,他们出现一些错误的行为.解决办法是加强贫困生的界定研究,完善审查制度,建立特殊校园经济区以及加强思想政治和心理健康教育等.  相似文献   

13.
现在贫困大学生问题已经不再是一个家庭的问题,也不仅仅是教育问题,而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对高校贫困生进行心理疏导为主的健康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在加强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坚持忱好物质资助的同时,应结合贫困生的生活、学习、心理等方面的实际,把思想政治工作、经济救助与心理救助有机结合起来只有提高贫困生自身自助能力,增强其核心竞争力,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一些贫困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相似文献   

14.
2004年以来,河南省舞阳县老促会积极救助贫困大学生,到目前止,已有10名贫困大学生享受到老促会全免学费的救助,圆了他们的大学梦。舞阳县老促会对他们不但经济上救助、精神上鼓励,而且政治上引导、生活上关心;与他们经常保持联系,及时解决遇到的问题。目前,2名已毕业的受助大学生回到了老区担任中学教师,以实际行动回报老区。  相似文献   

15.
贫困大学生的经济贫困已引起政府和大学的普遍关注和重视,但心理贫困尚未得到足够重视.贫困大学生由于经济上的贫困导致心理贫困自卑、敏感、焦虑、人际交往困难等.其形成原因,既有社会的原因,也有自身的原因.消除心理贫困,应建立多元资助贫困大学生的政策体系;创建良好的关爱贫困大学生的校园文化;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帮助贫困大学生树立健康积极的生活态度,保持其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16.
常素枝 《黑河学刊》2013,(10):188-189
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具有生活俭朴,吃苦耐劳;学习努力,成绩优异;综合素质相对欠缺;存在一定心理问题等特点。他们在就业价值取向上与非贫困大学生比较有许多不同,国家应加大对贫困生就业的扶持力度;学校应加强对贫困大学生就业的培训与指导;贫困大学生应加强自身素质建设。  相似文献   

17.
目前,贫困大学生中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比例呈上升趋势,他们是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给他们的全面健康发展带来消极影响。因此,如何增强他们的身心健康,以积极、健康的心态适应社会环境,已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全社会的关注与重视。本文主要分析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解决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表现主要有:容易产生自卑感、嫉妒情绪、害羞不敢表现。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形成的原因主要有:贫富差距依旧存在、攀比心理与攀比现象严重等。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过程中,社会应在解决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让贫困大学生认识到勤俭节约是美德,自身努力比先天条件更重要;学校要对贫困生进行及时的疏导。  相似文献   

19.
经过社会调查研究,当今的大学生对于无偿的获取贫困资助的方式并不认同,相比之下,通过自己的劳动努力或是以奖学金的方式取得相应的经济补助更受大学生的青睐。通过对比获得资助的大学生群体发现,从心理体验上看,一些学生在获得经济补助时能够获得积极的体验感,但与此同时,还存在很大一部分群体在获得补助的同时心理状态是消极的,针对这种情况,在对大学生进行贫困资助时,需要充分关注其心理体验,基于此,将经济资助工作与心理援助相结合,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积极开展心理援助工作。  相似文献   

20.
贫困大学生的心理贫困是其心理不健康的表现,主要指贫困生面对物质贫困的巨大压力而产生的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因此,应充分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为贫困生创造美好的精神家园;充分发挥贫困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其开展有效的心理自救;加强心理指导工作.提高贫困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