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坤 《时代经贸》2014,(6):461-461
自贸区的正式成立,对上海的金融、航运、商贸、文化以及社会服务等方面的改革提出了全新的要求。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成就为自贸区的金融改革提供了不少的借鉴。通过比较分析上海和香港的成功案例金融建设,可以看出上海的金融建设还存在着较大差距,金融改革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2.
重圆远东金融中心梦把上海建成国际金融中心的工作已经逐步展开抢滩上海1993年底,美国最大的国际银行─—花旗银行将其中国区总部从香港迁往上海。分析家说,此举可能意味着香港作为远东金融中心的地位已经受到力争在21世纪成为远东金融中心的上海的挑战。换言之,...  相似文献   

3.
在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进程中,金融业建设将举足轻重。因此,研究广州金融中心的定位问题,明确与香港、上海国际和全国金融中心的相互关系,是广州迈向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关键步骤。一、广州建立金融中心是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4.
蒋艳红  顾良斌 《经济论坛》2007,(18):12-13,16
上海和香港分别位于长江三角洲经济圈与珠江三角洲经济圈,地理位置优越。上海是一直以来都是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是中国经济发展的起动器。香港在改革开放之前一直作为中国大陆与其他国家发展贸易往来的窗口,也是一个集经济、贸易、金融、航运等于一体的国际经济中心。近年来,上海经济一直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而香港在经历金融风暴和回归后的信心调整后,处于经济复苏及结构调整阶段,经济速度放慢。在这样一个反差下,人们开始质疑上海是否会取代香港而成为远东新的全球经济中心。这是本文主要讨论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张天宇 《经济师》1996,(1):25-26
1997年前后香港面临的金融挑战和对策分析张天宇花旗银行迁址风波未平,日前又有数家外资银行将其驻亚太地区总部从香港迁到上海,一时源自国内外的多种挑战正动摇着香港的金融信心,对香港未来前途的老虎再次摆到人们面前:1997年后的香港还能保持其国际金融中心...  相似文献   

6.
《广东经济》2014,(6):79-79
正应发挥香港的国际化平台作用,推动广东金融资本"走出去"。与上海自贸区全方位的开放和创新相比,粤港澳自贸区更多侧重于对外,着眼于广东与香港、澳门两地的经济联系。有业内人士指出,粤港澳自贸区虽然没有像上海自贸区全方位开放的定位,但开放程度以及创新措施,可能较后者力度更大。在金融创新方面,由于粤港澳深度合作,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未来在金融方面合作的空间较大。"例如跨境双向贷款,现阶段人民币资金在港澳沉淀较多,应考虑怎  相似文献   

7.
《生产力研究》2007,(7):I0010-I0011
3月1日-2日 为期两天的第十七届“亚太期货市场研讨会”年会在上海浦东金茂酒店隆重召开,来自美国、英国、澳大利亚、韩国、新加坡、印度以及中国大陆和香港、台湾地区共一百多位金融领域学术界和实业界人员参加了开幕式及随后的主题报告会。厦门大学王亚南经济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经济学院和美国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美国KentStateUniversity、香港浸会大学、国际期货学术期刊JournalofFutureMarkets和ReviewofFuturesMarkets等共同组织了这次年会,《上海证券报》作为特邀新闻媒介参与组织和报道此次会议。这次会议是在中国酝酿推出期货指数市场、建设中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的背景下召开的。目的是鼓励和促进金融实业界与高校学术研究的联系与合作,同时为实业界与学术界共同探讨金融衍生品市场及风险管理研究等问题提供平台。  相似文献   

8.
《新经济》2006,(1):20
上海市对外经济贸易委员会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05年共有地区总部、投资性公司、外资研发中心等424家“总部经济外资企业”落户上海,使上海成为中国仅次于香港的外企总部最多的城市。图为上海陆家嘴金融商务中心夜幕下的灯光璀灿的写字楼大厦。  相似文献   

9.
香港是中外公认的亚太区国际金融中心之一。基本法明确规定97年后继续维持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政策的连续性。曾经在二、三十年代是远东最大金融中心的上海,中共十四大报告中已明确提出:“要把上海尽快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前几年直到最近,广州、深圳都宣称要建成地区性金融中心。本文准备着重剖析香  相似文献   

10.
打造福州CBD     
林凌 《发展研究》2004,(9):27-28
CBD即英文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的简称。最早产生于本世纪二十年代的美国,中文译为商务中心区。在一些国家的大城市尤其是一些国际大都市,有的是旧有商业中心改造,有的是另行择地建设,逐步发展形成相当规模的商务中心区,比如纽约的曼哈顿、巴黎的拉德方斯、东京的新宿、新加坡的中心区、香港的中环铜锣湾一带和正在建设的上海陆家嘴等。这些地区一般都集中了大量的金融、商贸、文化、服务以及大量的  相似文献   

11.
面临新一轮转型的历史性转折香港回归后,以应对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为契机,开始了经济结构的新一轮转型。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暴露出香港经济存在的结构性缺陷,很容易受国际经济和金融波动的冲击。进入21世纪初期,香港发展将面临几个方面的巨大挑战:第一,从国际国内分工关系来看,新加坡、台湾等周边经济体都与香港形成了较强的竞争态势,内地经济的崛起以及上海等大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开放程度日益增大,将在对外贸易、航运物流、国际金融和商业等香港传统优势领域与香港形成既合作又竞争的关系。第二,从产业发展来看,香港原有的劳动密…  相似文献   

12.
2003年11月人民银行开始向香港银行提供人民币清算服务,香港自此踏出了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建设的第一步。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拥有建立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的诸多优势,离岸人民币业务在香港经过了近十年的发展后也已初具规模,香港正在向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迈进。  相似文献   

13.
李兆德 《新经济》1997,(8):17-22
香港回归后,作者深信香港金融自主权不可能改变。而且,由于中国内地、香港经济互补性强,合作日趋紧密,外汇储备强大,将吸引更多外资流入香港。香港、内地优势将得到发挥,从而使香港金融中心、债券市场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重要,两地的经济发展将更上一层楼。  相似文献   

14.
沪港经济协调与分工展望从金融中心定位角度所作的考察黄建中沪港经济:比较与展望从经济潜力看,上海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诸多有利条件,如中央的大力支持、优越的地理位置、雄厚的工业基础和科技实力等。而且在香港存在所谓政治风险的情况下,一些觊觎中国巨大市场的外...  相似文献   

15.
香港与内地金融合作的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香港与内地的金融关系日益紧密,金融领域的合作日益加深,中国加入WTO既为两地金融合作提供了重要的发展机遇也为之带来了一些挑战,而进一步促进内地与香港的金融合作,是提高我国整体综合国力和保持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必要选择。合作的现状1.金融机构的合作内地与香港金融机构的合作主要着眼于优势互补。香港与中国内地和亚洲地区经济联系密切,法律体系和监管制度健全,境外资金可以自由进出,加之处于欧洲和北美时差中心,信息通信发达,金融服务发展迅速。随着中国金融改革的深化和加入WTO,内地的商业银行体系…  相似文献   

16.
蔡娟娟 《经济论坛》2014,(11):42-44
目前,上海正着力进行国际航运和金融"两个中心"的建设,为推动上海国际航运金融中心的建设,本文在研究航运金融服务业发展的意义基础上,分析了航运金融服务业在机构和业务这两方面的发展现状,提出了发展上海航运金融服务业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今天,当人们站在上海外滩,眺望浦江两岸。已感到立足21世纪世界级的金融贸易中心的轮廓已油然出现,令人兴奋。反观南方,广东经济建设、市场体制发展和金融实力,在全国位居各省、市前列,又毗邻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广东应有什么样的金融大手笔相对应,构成广东优势的一部分?美国的芝加哥、费城,日本的大阪,德国的汉堡等城市,虽然都不是该国最大金融经贸中心,但都有驰名国内外的有当地特色的资本市场。本文就建设我国南方区域资本市场几个大举措,提出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8.
九七"香港回归后香港与内地的金融关系是目前学术界关注的热点、它不仅是事关香港的平稳过渡、保持香港经济持续繁荣的核心问题、而且是影响香港与内地未来经济走势和对外开放程度的重大问题。本文就香港与内地金融发展的差异."九七"后香港与内地的基本金融关系及其展望等作一些探讨。1香港与内地金融发展的差异(1)香港是世界四大银行中心之一。1995年底、香港共有537家来自43个国家和地区的银行机构、其中营业性机构38O家、全世界100家大银行中有85家在香港营业;银行体系总资产达78420亿港元;香港每3000人就有一家银行机构、成为世界…  相似文献   

19.
内地与香港的金融合作由来已久.多年来,内地与香港已经形成了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经济联系格局.香港金融  相似文献   

20.
刘江华 《广东经济》2004,(1):97-102
(一)CEPA的核心目标是在“一国两制”条件下,通过建立自由贸易区的形式,进一步促进香港与内地,特别是与珠江三角洲的经济一体化和资源的优化配置,最终达到巩固香港作为国际性金融中心、国际贸易中心、国际交通运输中心和国际旅游中心的地位,从而也确立起香港作为华南地区服务中心的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