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该文以我国金融类之外的A股上市公司2006-2009年存在大股东"掏空"行为的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对研发投资、股权制衡与上市公司"掏空"行为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发现:存在大股东"掏空"行为的公司披露了研发投资情况的比未披露研发投资情况的公司"掏空"程度要大。另外通过进一步的实证研究发现:存在大股东"掏空"行为的公司其研发强度与该上市公司"掏空"程度显著正相关,而存在大股东"掏空"行为的公司股权制衡与大股东"掏空"程度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2.
"掏空"是指控股股东为了自身利益将上市公司的资产和利润转移出去的行为(Johnson等,2000)。大股东掏空行为不仅损害了其他股东的权益,还会严重阻碍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如何减轻大股东掏空行为,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已成为现代公司治理的重点。一、大股东"掏空"手段我国股市现阶段重融资而不重保护投资者利益,其特征注定在我国证券市场上存在大股东掏空行为。其常用的手段如下:一是  相似文献   

3.
随着证券市场发展暴露出的一系列问题,大股东"掏空"即控制性股东对少数股东的利益侵占(隧道挖掘)成为公司治理研究的热点问题.现有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掏空"的影响因素、方式(股利政策和关联交易等),而国内关于审计对"掏空"行为的有效性的问题研究比较有限,而且没有得出一致结论.该问题的深入探讨,将会有助于理解两者之间关系,提供一种解决"掏空"问题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大股东对上市公司采取掏空或支持投资行为的关键在于双方的博弈,若大股东的综合资本成本较低,那么大股东和上市公司之间存在重复博弈,这种情况下大股东采取支持行为,为了获得更长远利益;反之,则两者之间就是"囚徒"模型,大股东选择掏空追求短期利益。  相似文献   

5.
现有研究表明,大股东会利用其控制权来"掏空"上市公司,从而获取控制权私有收益.本文对控制权私有收益的大小做出计量,并从股权特征和董事会特征两个方面研究了其对控制权私有收益的影响.研究表明:股权集中度越高、大股东对董事会控制度越高,越容易引发大股东的"掏空"行为,从而攫取控制权私有收益;股权制衡度对"掏空"行为的抑制作用尚未发挥出来,不能有效抑制大股东控制权私有收益的攫取;在大股东单位任职的董事比例越大,且董事长由大股东单位派出能够使控制权私有收益水平高企.笔者建议将股权制衡度作为公司治理的关键和学者们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6.
吴婷 《财会通讯》2021,(20):61-64
文章选取2014—2019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大股东掏空、融资约束对与高管薪酬粘性的关系.结果表明:高管薪酬黏性会因为大股东掏空行为而提升,两者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掏空行为越严重,薪酬粘性越高;融资约束低,高管薪酬粘性较大,且融资约束高低不会影响大股东掏空对高管薪酬的作用.大股东内部关联存在且独立董事独立性较差时,高管薪酬粘性大,大股东掏空才会导致粘性增大.  相似文献   

7.
文章以2012-2019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以股票网络论坛发帖为文本语料,考察中小投资者群体悲观情绪对大股东"掏空"的影响.研究发现:中小投资者在股票网络论坛发帖蕴含的悲观情绪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大股东"掏空",上述关系在可卖空标的公司和股权集中度较高的公司中更为显著.研究结论既拓展了对大股东"掏空"的研究,也探索了互联网新媒体环境下中小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的新途径,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公司治理变革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通过构建第一大股东与其他大股东之间的博弈模型,考察大股东之间的掏空、合谋与股权制衡关系,研究发现:提高其他大股东的监督效率、降低监督成本有利于抑制第一大股东的掏空行为;加大对第一大股东掏空行为的惩罚力度有助于强化其他大股东对第一大股东的股权制衡;法律对中小股东保护的程度越强,其他大股东越有可能选择监督行为,第一大股东实施掏空行为被发现的概率也越高。  相似文献   

9.
基于沪深交易所问询函监管的重要政策,以2013—2017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和年报问询函数据为样本,考察问询函监管对大股东“掏空”行为的治理效应。研究发现,中国式问询函监管有效抑制大股东“掏空”行为;进一步将问询函区分为包含“掏空”关键事项问询函和未包含“掏空”关键事项问询函,发现问询函监管对大股东“掏空”行为的抑制作用主要体现在包含“掏空”关键事项问询函上。从大股东实施“掏空”行为动机看,“掏空”关键事项问询函对大股东“掏空”行为的抑制作用在内部控制治理水平较差的公司中更强。从大股东“掏空”行为实现的客观条件来看,“掏空”关键事项问询函对大股东“掏空”行为的治理效应在法治水平较低地区更显著。  相似文献   

10.
从2010年11月到2011年10,潍坊亚星化学股份有限公司两次收到山东证监局下发的《行政监管措施决定书》。亚星化学大股东掏空上市公司的行为使其在证券市场上臭名昭著。本文将从证监会监管决议入手,分析其大股东亚星集团的掏空行为的表现、经济后果,并对"掏空"这种屡禁不止的行为其原因作了客观分析。  相似文献   

11.
在股权高度集中的背景下,大股东侵占公司利益已成为一种常态,导致了严重的公司治理问题。在此情形下,探讨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抑制大股东掏空行为、保护中小股东的利益、提高上市企业盈余质量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基于公司治理机制中的独立董事制度视角,利用2011—2015年我国中小板上市企业的样本,探讨独立董事声誉能否有效抑制大股东掏空行为。研究结论表明:独立董事声誉可以抑制大股东掏空行为;相较学者独立董事声誉,实务独立董事声誉抑制大股东掏空行为更显著;外部审计机构会为大股东掏空行为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因而在治理大股东掏空具有一定效用。  相似文献   

12.
龙勇 《财会通讯》2021,(20):116-119
文章基于并购套利视角,以系列高溢价并购后"1元卖壳"的金一文化为典型案例,研究高溢价并购中大股东掏空的动因、路径与经济后果.研究发现,企业并购溢价会受到大股东并购套利动机的影响,该动机推动上市公司进行连续高溢价并购;在系列高溢价并购中大股东通过高位减持、关联交易和股权质押等路径进行利益侵占,最终低价转让控制权,严重损害了中小股东利益.文章为企业并购高溢价问题提供了一个创新性的解释,对规范大股东行为、加强上市公司并购监管、维护资本市场秩序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对控股股东掏空上市公司行为的研究成为资本市场研究的热点,文章就这一领域研究进行梳理,发现内部资本市场刚性、董事会成员"羊群"行为以及政府干预是掏空行为的主要成因,并分析掏空和支持两种不同利益输送行为的选择与上市公司的成长性、盈利性、大股东持股比例和股权性质相关。通过对现有研究的主要结论、关键问题进行比较系统的阐述,以利于更好地理解大股东的掏空与支持行为、防范掏空危害、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相似文献   

14.
院我国定向增发折价水平整体比较高,大股东掏空动机是影响折价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文章利用定向增发实施以来较大样本数据,把市场行情分为牛市、熊市和震荡市,对大股东掏空动机对定向增发折价的影响按市场行情分组进行回归检验,研究发现,大股东掏空动机越强烈,定向增发折价水平越高;上市公司大股东在牛市行情下,其掏空动机对折价有显著影响,在熊市和震荡市环境下对折价的影响并不显著,说明大股东的掏空行为在牛市下更容易实现,非牛市行情下掏空动机不强.另外,也发现大股东的掏空动机与发行价的溢价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而不受市场行情的影响,说明大股东在定向增发定价环节上具有充分的控制权,掏空动机强烈.  相似文献   

15.
文章手工搜集了中国资本市场上市公司2002年-2006年大股东资金占用的财务数据,实证研究了上市公司"大股东资金占用(掏空)→业绩困境→利用财务报表的盈余管理加以掩饰"的行为模式。研究发现:对于陷入经营困境的亏损公司而言,大股东资金占用越严重,上市公司越可能向上盈余管理、美化业绩。大股东资金占用的上市公司为了避免投资者、监管部门等将公司业绩恶化归咎于其非法的"掏空"行为,从而竭力延迟坏消息、进行盈余管理、虚增收益。  相似文献   

16.
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会降低资产负债率,控股大股东的"掏空"行为会提高资产负债率,大股东控制的上市公司同时存在着股权融资偏好和控股股东的"掏空"行为。通过对2007年和2008年上市公司数据的分析发现:大股东持股比例对资产负债率没有显著影响;股权性质对资产负债率、留存比率、负债结构有影响,其中国有控股企业资产负债率、长期负债比率最高,自然人控股企业留存比率最高、资产负债率最低。  相似文献   

17.
李峻 《财会通讯》2009,(1):34-35
“掏空”是指控股股东为了自身利益将上市公司的资产和利润转移出去的行为(Johnson等,2000)。大股东掏空行为不仅损害了其他股东的权益,还会严重阻碍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如何减轻大股东掏空行为,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已成为现代公司治理的重点。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Johnson模型研究了大股东对上市公司的掏空与支持行为,研究结论认为大股东对上市公司的支持行为并没有显著改善公司主营业务现金流量状况,只是一种账面上财务业绩的支持.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上市公司大股东掏空上市公司的行为屡见不鲜,严重影响了上市公司的正常经营活动,损害了中小投资者的利益和信心。本文以案例研究的形式,分析了西水股份中小投资者如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深入剖析控制性股东"掏空"上市公司的行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2007~2008年沪深两市的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分析了机构投资者持股对大股东掏空行为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我国机构投资者可以有效抑制大股东掏空行为,并且在独立董事比例较高的情况下,公司治理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