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胡海艺 《活力》2009,(3):57-58
一、新闻本源的回归。用事实说话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社会生活呈现出多元化的价值取向。社会转型期的受众对电视传媒的传播,特别是对电视新闻的传播有了更新、更高的需求,电视传媒在努力满足受众需求的时候,应对新闻本源的回归多一份执著。“先有事实.后有新闻;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这是新闻界对新闻本源的普遍表述”。  相似文献   

2.
马军 《活力》2011,(6):186-186
“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是由广大受众的需求决定的。新闻报道是新近变动的信息的传播。新闻价值的实现,必须以受众的接受为前提,尤其是网络新闻已逐渐走入寻常百姓家.受众在新闻传媒中的主体地位愈来愈突出。无数事实表明.受众所期望的、所青睐的往往是那些篇幅短小、新闻事实鲜活、意义重大,而且又触及他们自己的兴趣点、兴奋点的作品。这种传播效果的反馈给记者们提出了一个要求,就是在新闻报道中要多多运用“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善于把较大的主题寄寓到简单、平凡而又鲜活的小事中传播给广大的受众。  相似文献   

3.
新闻与消费     
姜垌羽 《活力》2014,(10):84-84
今天中国的传媒出现了一系列新的情况,不仅是新闻的娱乐化,更有包括党报在内的传媒生存危机、有偿新闻、虚假新闻以及传媒内容的低俗化等等。显而易见的是,中国的传媒正面临着这样的复杂语境。一方面是中国加快融入世界体系;网络使知识实现超越时空的极速和无界传播;以高端技术为核心的新媒介成为大众的日用品;信息传播的手段和形式向着以“电视为中心”的图像化转向。这一切都显示今天的传媒行为已经不单纯是一种媒介自身的言语行为,而是在全球跨文化、跨文明传播中携带着数字技术的各种权力资本激烈冲突的社会信息交流复合系统。另一方面中国自1992年以后发生了巨大变化,从社会运行体制到媒体管理机制;从精英文化到大众话语;从国家政府到市民社会。新闻从话语霸权的神坛上一步步走向百姓言说;新闻形态从严肃、端庄日益坠入娱乐、庸俗等等。笔者认为这一切都是市场经济确立以来社会消费日渐繁荣影响的结果。新闻的属性和本质受到了当下社会复杂的消费语境的深刻影响:一方面是新闻的传统价值观念受到冲击,新闻由受众关注的事件报道转为新闻是社会日常生活的全面反映,新闻是娱乐,新闻需要策划;另一方面是新闻的形态由传统的文字中心变成图像为中心;新闻结构也由“倒金字塔结构”转化成“故事性写作”,毫无疑问,新的新闻传播时代到来了。  相似文献   

4.
王莹 《活力》2013,(22):91-91
当今社会传媒竞争日趋激烈,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共存发展,要想在竞争中赢得受众的青睐,达到传播致效,作为传播者的媒体就必须在了解受众的同时优化传播环境,讲求传播技巧。而在传统的新闻传播活动(广播和电视媒介)中,语言无疑是播音员与主持人达到传播效果的有力手段,所以作为联系媒介与受众的它们就要充分结合各自的传播环境,运用各自具有特点的语言与受众进行沟通和交流,从而拉近观众与传媒之间的距离,这样才更有利于受众接受传媒发布的各种信息。  相似文献   

5.
齐荣丽 《活力》2010,(6):244-244
随着社会不断的进步和发展.多元化的社会需求正不断颠覆传统的新闻传播模式。媒体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新闻传播的内容和形式也在不断快速创新.把新闻事实用故事的方式来讲述的“新闻故事化”潮流正风靡传媒界。在电视业界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当你不知道如何才能保证一个新节目有收视率时,讲故事可能是一种最安全的选择”。  相似文献   

6.
薛峰 《活力》2011,(7):169-169
电视新闻深度报道是凭借现代电视技术手段,以电视传播符号为载体,以客观事实为依据,通过反映重大新闻事件和社会问题.深入挖掘和阐明事件关系并预测其发展趋向.使受众认知社会事实和意义的报道方式或理念。它以其深邃的理性思辨,从广阔的时代背景上展现出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内涵和深度,因而在中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的新闻传播中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7.
在大众传播研究领域,一个最富争议的主题之一,是电视传媒与公共空间的关系.于是大众在电视传播中获得的信息和利益、电视传媒与当代社会内在互动的关系以及传播的内容大众的视角等关系也就成为了电视传媒研究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8.
韩业宏  于靖 《活力》2005,(7):221-221
当代新闻传播进入图像传播时代,“带你走进新闻现场”的新闻呈现方式已经成为不仅是具有影像优势的电视传媒全力追求的境界,而且报纸等平面媒体也纷纷提出“读图”理念,扩大视觉新闻版面、提高图片编辑水平,营造可以使人“一见钟情”的魅力,在争夺受众有限的“初始注意力”的竞争中拥有自己的拳头产品。于是,在讲究视觉冲击力的阅读需求下,新闻组照脱颖而出,以其全方位、多角度、生动回放“新闻进程”,具有强烈现场感的特色,受到报纸编者的重视。  相似文献   

9.
马景林 《活力》2013,(18):68-68
新闻文化是以新闻传媒为载体的文化形式,它融合了新闻传媒与文化的特点,在传播模式、传播内容、传播形式、价值取向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性。而不同的新闻传媒又使新闻文化呈现出相应的差异。但不论是报刊文化、广播文化、电视文化还是网络文化,它们都有不同的特点与共性。  相似文献   

10.
新闻传媒是实现社会精神文明水平提高、舆论监督与引导以及弘扬正义与公平的有效途径,新闻传媒传播偏向现象的出现对于新闻传媒的发展以及社会的和谐建设都产生着消极影响,所以对新闻传媒传播偏向问题以及平衡策略作出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对新闻传媒传播偏向问题以及产生原因作出分析的基础上,对新闻传媒传播偏向问题的平衡策略进行了研究与探讨。  相似文献   

11.
孙红岩 《活力》2012,(19):116-116
深度报道在选择事实时以人为中心,探讨事实对人的生存,发展、自由的影响和作用,探索人的生存与社会发展的更深层次关系;深度报道的人文价值取向深刻反映了以改革开放和社会转型为背景的中国新闻生态和新闻文化的变化,它的内在品格也符合新的社会文化和社会心理下受众对新闻的需求.  相似文献   

12.
李彦霖 《活力》2011,(8):157-157
电视新闻评论是运用电视制作、传播手段做出的新闻评论,是电视传媒对当前重大新闻事件或重要问题发表意见,做出分析判断或评述的一种节目形式。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新闻学认为新闻的本源是事实.事实发生在先,新闻报道在后.新闻报道如何"用事实说话"?这是新闻工作者必须不断追问和实践的-个永恒命题.通过报道事实,让社会更加进步,让生活更加美好,是-个新闻人的基本理念,也是新闻报道"用事实说话"的根本目的.  相似文献   

14.
杨光 《活力》2009,(17)
电视新闻是以现代电子技术为传播手段,以画面、声音为传播符号,对新近或正在发生的事实时行的报道.电视新闻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将信息全方位地传递给观众,满足人们的视听需求.那么,如何在几分钟甚至几十秒的时间内准确地传达新闻事实,更好地满足观众对获取信息的要求呢?这就需要充分发挥电视的声画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徐平 《活力》2012,(2):136-136
由于现代受众需求的多样化,以及一些媒体传播的“小众”趋势,对图片的需求也体现出多样化,直接导致了当今新闻摄影内容上的“全覆盖”趋势。在全新的传播时代,一个具备多种传播形式的传媒集团应该主动把握新闻摄影发展的新趋势,才能在新的竞争中占据“更快、更高、更强”的位置。不少摄影之所以没有生命力,根本原因就在于没有新闻性,或者新闻性不强。  相似文献   

16.
民生新闻,就是新闻传播者对于人民大众的生存状态、生活质量、生计来源、生命安全等最新事实的平民化传播。用平民视角站在平民立场以电视媒介来传播的不管题材所属都归于电视民生新闻。它使用的是一种全新题材划分标尺。换而言之,除去不是民生新闻的新闻,都是民生新闻。  相似文献   

17.
新闻是随着人类的不断的发展到一定文明程度而产生的.新闻的社会价值基础是一个历史的、民族的范畴.新闻价值的发现以社会文化环境为其本源.从历史的观点来讲,由于不同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状况不一样,人们的价值观亦不一样,新闻的社会价值基础就不一样.社会文化环境的不同,决定了人们新闻价值观不同.新闻社会价值观受到受众和传播者文化特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刘振国 《活力》2014,(13):59-59
一、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概述 深度报道是一种介于动态新闻和评论新闻之间的相对独立的报道形式。电视深度报道是指充分发挥电视媒体的优势,通过对画面、解说、字幕、现场同期声效果等多种因素的有机结合,对电视新闻的深度进行挖掘,并以最快最佳的传递形式报道给广大受众。电视深度报道通过系统提供新闻背景材料、分析和解释新闻事实的性质、原因、结果等,就社会现象、经济现象、生活现象和广大群众普遍关注的难点和热点问题进行深层次地剖析、揭示其内在本质从而正确引导舆论、解惑排疑。  相似文献   

19.
邱丽娜 《活力》2012,(7):50-50
新闻的故事化报道。是媒体自身发展和受众需求不断提高的结果。新闻故事化符合绝大多数人的喜好,容易与受众形成情感互动,在新闻界被广泛认同,成为众多记者在新闻写作中频繁使用的表达方式。这种新鲜、生动、细腻的新闻叙述方法改变了我国新闻报道长期以来存在的单调、僵化、枯燥乏昧的状态,加之“故事”比“事实”更具趣味性和传播性,从而使新闻作品的可读性也大幅度提升。  相似文献   

20.
新闻采访是新闻工作者为新闻报道而进行的访问、观察、调查分析的一种业务活动,也是一种特有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新闻采访是新闻写作的基础,也是确保新闻的真实性的重要方法。新闻的本源是事实,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由事实到新闻,新闻采访是第一个环节。在新闻采写中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原则,遵守党的宣传方针,本文运用典型事例证明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