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零”字打头的新词组频现媒体,似乎越叫越顺溜了,从“零距离”到“零差错99、66零缺陷”,从“零排放”到“零污染”、“零反弹”,从“零通胀”到“零磨擦”、“零容忍”……“零”冠词头,无非是形容“没有”、“不”、事情可靠、托底,但仔细推敲,又不是那么回事,感觉“零”字有被泛化、滥用之嫌。  相似文献   

2.
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税务管理的重点在出口(供货)产品企业。强化出口(供货)企业税务管理,提高税务管理水平关键在于:从“资格”入手,管理“源头”;从“政策”入手,管住“根本”;从“查验”入手,管住“起运”;从“税负”入手,管住“界线”,从“资金”入手,管住“经营”。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几千年教育思想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虽说不时溅起几朵“智德相分”思维浪花,然而.以“德”为本、以“智”为用,“仁智合一”、作用一源的儒学人格发展模式,在传统教育文化中的主导地位却从未动摇过。从孔子“三达德”到盂子“仁且智”,从清代思想家戴震到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都一以贯之地承袭着中华民族所特有的摄“智”人“仁”、“智德合一”思想脉络。“智”以养一位”,“德”能显“智”;“智”及“仁”守,“德”失“智”亡。“德”是本、是体、是里,故曰:一仁者安仁”;“智”为末、为用、为表,故日:“智者利…  相似文献   

4.
论儒学史上的“中”“和”之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和”是儒学中两个重要范畴。《中庸》首次赋予“中”“和”以道德本体属性,朱熹则建设了一个以“中”“和”体用为核心、以“二分”为原则的意义系统,已发未发、动静寂感等均被统摄于此系统下。刘宗周反其义而言之,以慎独为宗,主张存发一机、中和一性,再度贯通“中”“和”、体用、已发未发,使“中”“和”浑融一体。王夫之则重释“中”“和”、体用概念,把前人之“中”“和”均视为“体”,把“体”引发的道德实践与施行视为“用”。表面上,王夫之与前人只是“中”“和”体用观念的不同,而实际上,王夫之的“中和说”实为儒学内的自我解构。这种解构或可从一定角度显见宋明理学到清学的转型。  相似文献   

5.
孔子"中庸"思想的管理学义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孔子“中庸”思想是通过“中”,“和”范畴显示事物对立面同一性,质量互变关节点(度)的辩证思维方法,其“和实生物”,“叩其两端”,“君子时中”,“和为贵”等思想,为孔子建立以“仁”和核心的思想体系提供了方法论,具有时代性,孔子“中庸”思想对现代企业生产要素管理,经营环节管理,组织制度管理,人际关系管理等内在矛盾的认识和解决,同样具有方法论方面的指导与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基于国情原因,国有企业自产生之日起,就成为“福利保障”和“终身雇用”演变成“铁饭碗”劳动就业体制。由于“铁饭碗”割裂了“福利、保障”与“经济绩效”之间的联系,工人可以凭借“铁饭碗”吃社会主义的“大锅饭”。当企业有机会结成“利益共同体”时,个人的“非常福利”意识和行为就可能转化为群体意识的“福利主义”,使国有企业衍生出谋求“非常福利”的行为倾向。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国有企业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日渐形成“分享格局”,致使“非常福利”的行为 倾向更趋严重,并构成国有企业深化改革的“正反馈机制”,使“内部置换型”退出路径成为国有企业安全退出的较为切实可行的的选择。  相似文献   

7.
水上水  李兰 《新智慧》2007,(3):41-42
修鞋也能成为百万富翁,你相信吗?在深圳,一位名叫洪永世的打工者就一直坚信这一点,并构想如何把修鞋这种被人们认为“低贱”的行当做成一种事业。他费尽心思,几经“折腾”,终于想到这样一个绝招:把修鞋摊办成“鞋子医院”,帮顾客的鞋子“把脉”、”划价”,然后根据不同“症状”,送进“内科”、“外科”、“骨科”、“美容科”等各个科室治疗。[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为人师者育人为天职赵雪琳教师教书,须以“百人”为天职。从“教育”这个词可以看出,“教”和“育”是分不开的。“教”中有“育”,“育”寓于“教”。“教”是手段,“育”是目的。“教“必须落在“育”上;只教不育,教而无立。教育的核心就是塑造人,其根本宗旨是运...  相似文献   

9.
许多“月谜”的风格,平易,通俗,焕发出一种质补的平民气息。比如:“二月平”,打一“朋”字;“月与星相依,日和月共存”,打一“腥”字;“一对明月毫不残,落在山下左右站”,打一“崩”字;“掬水月在手”,打成语“掌上明珠”等等。  相似文献   

10.
商业和商业文化与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商业之于人类社会酌重要性自不待言。汉语中关于各行各业的概括分类,无论是古代的“士农工商”,还是现代的“工农兵学商”,“商”都赫然在列。而且,商业一与城市密不可分。“城市”在现代是一个整体概念,但在古代,“城”与“市”是不同的两个概念。“城”者,“以盛民也”(《说文解字》),是用来安置百姓的地方,包含城市的很多基础设施。而“市”者,“买卖所之也”(《说文解字》),是做买卖,进行商业活动的地方。“市”与“城”共生并共同发展成为今天的现代城市。有“城”无“市”,不可想象,也绝无可能。我们都是“市”民,如果没有买卖,没有“买卖所之”的“市”,我等市民的衣食住行就无法得到保障。即便是在农村,人们也要有集市才能生存发展下去。《汉语大字典》中“市”有11个义项,其中7个与“买卖”和商业有关。  相似文献   

11.
地产大佬PK战接连不断,“暴涨”“豪赌”关键时刻,楼市调控再次催发紧张气氛,静观其变后,“老大哥”刘晓光有怎样的沉思与布局……… “3月暴涨论”让任志强成为了“涨佬”,被众媒体“炮轰”。“约赌”任志强,一句“愿以此赌结束中国房地产的忽悠时代,”郭建波也站到了风口浪尖。在劝说任志强要“沉住气”后不久潘石屹也被扣上“侵吞国有资产”的恶名。  相似文献   

12.
坚持“以人为本”已是人们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恩政课”)教学工作的共识。实际上,一些教师为了所谓的“实效性”,在教学中异化“以人为本”。要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就必须实现四个转变,即教学活动由“异化”走向“本真”、师生关系由“相处”走向“相依”、教学方法由“预设”走向“生成”、教学评价由“甄别评比”走向“促进发展”。  相似文献   

13.
陈尚荣 《新智慧》2002,(4X):53-54
谈判大师尼尔伦伯格说:“谈判是合作的利己主义。”保护自己,吃掉对方乃是“天经地义”,只不过在谈判中“吃”掉对方还要考虑“合作”的前提,这就不能不顾及对方的利益,不能“硬吃”,不能把对方“吃”得片甲不留,而要让对方被“吃”得既痛心又无可奈何,最后还要在协议上“心悦诚服”地签字,这种“吃”法,叫“智取”。在谈判中有一种“吃”掉对方的谋略叫“扮猪吃虎”,就是把自己装扮成貌似愚蠢、可怜、软弱的“猪”而却能不知不觉地吃掉对方貌似聪明、强大、气势汹汹的“虎”。  相似文献   

14.
春秋战国时期,各家都把“道”和“名”作为争论的焦点之一,老子哲学对“道”和“名”也有着深刻的探究。《老子》开篇就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把“道”和“名”并举。本文将重点分析老子哲学中的“道”和“名”,最后再对其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15.
郦小芳 《新智慧》2006,(9):67-67
现行会计实务中对投资转出的固定资产,作如下会计处理:按固定资产净值,借记“固定资产清理”科目,按该项固定资产已提的折旧,借记“累计折旧”科目,按该项固定资产已提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借记“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科目,按投出固定资产账面原价,贷记“固定资产”科目。按投出固定资产应支付的相关税费,借记“固定资产清理”科目,贷记“银行存款”、“应交税金”等科目。按“固定资产清理”科目余额,借记“长期股权投资”科目,贷记“固定资产清理”科目。笔认为上述处理欠妥。  相似文献   

16.
《红楼梦》前80回第一人称代词有“我”、“我们”、“我等”、“俺”、“俺们”、“吾”、“咱”、“咱们”等七个。这些第一人称代词在分布和用法上存在着明显差异:“我”、“我们”、“咱们”使用频率较高,尤其是“我”,竟占总用量的81.81%,而“吾”、“俺”、“咱”、“我等”、“俺们”则使用频率较低。除了“我”、“我们”、“咱们”的用法比较复杂外,其他第一人称代词的用法均显得比较单一。这些第一人称代词还可以连用,有的甚至还可以组合在一起使用。  相似文献   

17.
转变纳税服务理念对纳税服务工作深入开展十分重要。转变纳税服务理念应做到视“纳税为公民义务”向“纳税不仅是义务,更是公民权利”的转变,从“税务机关征收税款”到“纳税人自我课税”的转变,从“基本不相信纳税人”到“相信纳税人”的转变,从“纳税服务是职业道德”向“纳税服务是行政行为”转变,“以税务机关为中心”向“以纳税人为中心”的转变,“收入型”、“执法型”向“服务型”的转变。  相似文献   

18.
王安忆是一位有着自身独特创作理论的作家。“物质化”是其小说理论的核心,她认为小说那种创作的“科学性的、机械的、物质的”部分既是小说的“存在物”,也是一种理性的诉求,因此,片面主张“典型化”有失夸张和矫饰,应采取非典型化的“四不”手段。同时,它通过用小说“创造历史”的方法,“证明”了小说也是“创造世界的一种方法”,从而在“纪实”和“虚构”之间架起了想象的桥梁。  相似文献   

19.
上海通过优化“都市核”,做强“都市层”,提高自身能级,并进一步依托和发展“都市圈”、“都市群”,达到互相促进、相得益彰,从而步入既“打造上海”又“带动周边”;既“发展周边”又“推动上海”的良性循环发展之路。[编者按]  相似文献   

20.
论中国增长悖论的深层原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要解决中国目前存在的“增长悖论”问题,必须解决更深层次的“激励机制”问题、“有效歧视”问题和“产业升级”问题。“激励机制”问题可以看作是对“结构调整论”的回应,不重视激励机制(特别是对官员的激励)的经济增长很有可能总是徘徊在调整阶段,丧失经济结构调整的有利时机。“有效歧视”问题可以看作是对“有效劳动需求论”的回应,不破除“有效歧视”就不可能形成真正有效的劳动供给。“产业升级”问题可以看作是对“技术进步论”的回应,一方面,没有产业结构升级的技术进步不是有效的技术进步,因为不能形成“扩散效应”和“拉动效应”;另一方面,达成共识的产业升级会造成“潮涌现象”,从而形成投资过热和产能过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