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古建瑰宝保国寺是宁波城市的重要文化遗存,被称为"千年古建,江南一绝",代表着11世纪初东方最先进的木结构营造技术。在宁波市保国寺古建筑博物馆的组织下,一场意为"匠·东方古建营造寻访之旅"赴我国建筑遗产最集中的山西省进行研学考察,令传承绵远的古代东方建筑,精义入神以致用,穷神知化而昌明,在东方文化的弘扬、发展与创新中,探寻东方古建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2.
袁凌坤 《魅力中国》2009,(18):207-207
中国古建筑文化的内涵反映在技术和风格方面的特色有四个:一是礼制体现着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主题;二是风水术对中国古代建筑影响很大;三是东方大地的农业文化与"浓于伦理"的哲学思决定了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材料模式和结构"语汇";四是以"诗情画意"为主导思想的自然风景式的中国古典园林。  相似文献   

3.
隘口石牌坊     
隘口牌坊位于四川省珙县城南40公里的玉和乡,建于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牌坊坐北向南,青石仿木结构,四往三重檐歇山式顶,通高17米,宽约11.3米。坊顶脊正中竖龙饰宝鼎,6个蹲兽翅首昂望宝鼎、三檐十二赘尖由下向上,层层内收一齐飞举,形成“人”字形飞雁队列向空飞舞,每檐下均刻如意斗拱。一、二檐飞脊各饰蹲鹿一支,翘首仰望正中宝鼎,势欲起跳,生气盎然。牌坊南北正中横额均刻浮雕“二十四孝”故事,40多个人物比例适度,布局得当,形成有静有动、有变化又有联系的统一整体。石坊四柱下有8个莲花抱鼓护座,上有圆雕麒麟、青狮、白象,斧凿精细,线条柔和,栩栩如生。隘口牌坊具有清代建筑、雕刻的典型艺术风格,庄严古雅,气势磅礴,雕刻精美,体现了我国古代艺人别具匠心的建筑设计及鬼斧神工的雕刻技艺。  相似文献   

4.
晓航 《产权导刊》2011,(4):76-77
作为世界五大宫殿之首的故宫,历时14年的建造,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落成,是明清两代的皇宫,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木结构建筑群。2009年,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和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相似文献   

5.
王琨琳 《中国西部》2014,(19):106-113
<正>残垣题跋出云南建水县城,沿高等级公路西行13公里,转下乡村公路,过一拱桥,踩着已被时间摩挲得光润如玉,却也留下踏痕累累的青灰色古石板路,穿行于郁郁葱葱的庄稼地,爬上团山进入团山村。坡顶,一爿土屋残垣。明清建筑常用到的青砖秃露在灰白基石上;基石上,石灰剥落,像贴上了一块块难看的癞皮藓。时光揉捏出的土块,摇摇欲坠却又不屈不挠地屹立在残垣之上。土块顶部,一溜残缺如锯的瓦脊,覆满青苔。残垣对面,错落的山乡  相似文献   

6.
峡谷访幽     
刘致福 《走向世界》2014,(37):94-94
令人震撼的是从峡谷的顶部向下看,一片一片,一层一层,全是红色的沙岩石经风吹雨刷而成的石林,其规模之大,其形状之特别,其色彩之艳丽,都令人感叹不已。就其形状来说,有的像古兵马俑、有的如神仙下凡,有的如石笋石林,有的如人像造型,有的如龙腾虎跃,有的如牛营马阵……  相似文献   

7.
朱文兴 《走向世界》2013,(26):114-115
<正>在泰山主峰西北20公里处的长清区万德镇,有一座海拔680米的高山。山顶不圆不尖呈方形,故称方山;从远处看,山顶部的外形又像一个古代的方纽官印,故又叫玉符山。南麓一个山青水秀的山坳里,有一座灵岩寺。从唐代起,灵岩寺就与浙江天台的国清寺、湖北江陵的玉泉寺、江苏南京的栖霞寺并称为"舆内四绝",被誉为"海内四大名刹"之一,且名列其首。5月的一天早晨,我乘汽车从济南出发,1个小时  相似文献   

8.
<正>最近读到冉玉杰、彭东焕、李庆编著,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美丽的文化记忆——四川古镇掠影》(四川省巴蜀文化研究中心重点资助项目)。这是一本介绍四川古镇的书,图文并茂,如编者所言,"承载着无数历史文化信息的四川小镇,星星点点地错落在巴蜀秀美的山水画卷中,如一颗颗璀璨的明星,镶嵌于广袤的银河,引人遐思,让人向往"。笔者由于研究四川美术史的缘故,又由于建筑属于大美术的范畴,故对四川的古代建筑,包括古代城镇,有过一些研究。因此,我  相似文献   

9.
古代的"劝学诗"按其内容,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四类:(一)劝其"立志"的。如:"少小多才学,平生志气高。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神童诗》)又如:"读律看书四十年,乌纱头上有青天;男儿欲画凌烟阁,第一功名不爱钱。"(明·杨继盛《言志诗》)  相似文献   

10.
正宁波,浙东大地上的古老城市,素来以其悠久的历史文化遗产吸引着世界的目光,这其中便有许多年代久远的古代建筑。距今7000多年的干栏式建筑,为世界所罕见。从史前文化往后,一直到宋、元、明代,都有典型的代表性建筑遗存,特别是以保国寺大殿为代表的宋代建筑,达到了宁波建筑文化的巅峰。宁波,作为东方"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在对外文化贸易的交流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是汉文化中建筑文化  相似文献   

11.
<正>"山中瑶草今人识,洞里桃花更盛开。"火热的七月,我们驱车百余公里来到宁海长街,与伍山海滨石窟进行了一次近距离的接触。伍山石窟位于宁海县长街镇境内,洞内野生花树藤萝援壁凌空,风姿各异。八百多个形态各异的洞窟,有的形如巨钟顶如覆锅,四壁如桶;有的形如古代军旅帐幕,  相似文献   

12.
<正> 我国的建筑创作事业正经历着一个新的文化振兴,这个振兴是相对于我国几千年优秀古代建筑文化,相对于近百年来,特别是这几十年来在建筑创作道路上所经历的曲折而又坎坷的历程;  相似文献   

13.
<正>3月8日,在正在进行的全国"两会"上,成都首次提出由国家规划,成都、重庆、西安、昆明四城构建"成渝西昆菱形经济圈",以更好地实现"一带一路"战略和长江经济带战略的互联互通。菱形和钻石在英语中是同一个单词"Diamond",以此命名既指空间结构中的形状,又暗喻其价值如钻石般熠熠生辉。菱形(钻石)经济圈四城概况2014年,西安的GDP为5474.8亿元,同比增长9.9%;成都为10056.6亿元,同比增长8.9%;重庆为14265.40亿元,同比增长  相似文献   

14.
青藏线咽喉地带西石峡,是湟源三峡之一。因战略位置重要,自古以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当地百姓被称作"丹津王"的蒙古王罗卜藏丹津,起兵翻清的时候在这里留下了很多传说。西石峡峡口,有个村庄叫扎麻隆。从这里至石峡,分成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前面,峰林突起,湟水回旋,叫人如入迷宫;后面,豁然开朗,小桥流水,屋舍俨然,令人心旷神怡。所以,许多  相似文献   

15.
姜海洋 《走向世界》2013,(30):106-109
<正>古代一些美学家认为圆、正方形、正三角形这样一些简单、肯定的几何形状具有抽象的一致性,是统一和完整的象征,因而可以引起人们的美感。光之教堂是日本最著名的建筑之一。它是日本建筑大师安藤忠雄的成名代表作,因其在教堂一面墙上开了一个十字形的洞而营造了特殊的光影效果,使信徒们产生接近上帝的错觉而名垂青史。  相似文献   

16.
为探究不同侧压系数下断面形状对隧洞破坏特征的影响,基于齐热哈塔尔地区地质条件,构建连续-离散耦合数值模型,从洞室围岩塑性区演化、洞室围岩位移及裂纹发育状态进行探讨.结果表明:断面形状相同时,随着侧压系数的增加,洞室顶底板塑性区变化较为明显,且位移集中区域由两帮转移至顶底板;洞室顶底板始终为拉剪复合破坏,而两帮则随着侧压系数的增加由张拉破坏变为拉剪复合破坏;侧压系数一定时,圆形断面洞室破坏程度最小.  相似文献   

17.
正在《说文解字》中,"官"有两种辨义:1、上面一顶官帽,下面两个"口",一个"一"字贯穿,戴什么官帽就必须一以贯之的为其说话,我们共产党的官头顶上戴的是国徽,就必须一以贯之的为人民说话;2、一顶官帽下面,两个"口",上面的"口"代表领导(上级),下面的"口"代表百姓(群众),当官的人上级的话(指示)要听,老百姓的话(意见)也要听,你这顶官帽才戴得稳。(上面这顶官帽全靠下面这两个口加个"一"串起来为支撑!)  相似文献   

18.
正长江边的巴南区木洞镇老街有一栋典型的川东民居,夹壁墙、灰瓦顶,古风犹存,这是新中国第一位女大使丁雪松的旧居。经过精心修缮,该建筑今年可对公众开放,并承担部分文化展示功能,为重庆新添一处重要的文化景点。保护性修缮"修旧如旧"丁雪松1918年出生于重庆巴县(今巴南区)木洞镇,这座  相似文献   

19.
广义上说,绿色动物建筑体现了人类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存的可持续发展理念。经过实践,人们发现建筑节能和动物建筑既有关系又有区别。"动建"是自然节能的,是利用自然界温差来调节笼舍温度,达到了不用空调的目的,应该称为节能性建筑。  相似文献   

20.
牌坊,又称"牌楼",是一种中国特有的门洞式的纪念性建筑,一般用木、砖、石等材料建成,上刻题字,旧时多建于庙宇、陵墓、祠堂、衙署和园林前或街道路口,用以标榜功德,如贞节牌坊、功德牌坊等。曲阜"三孔"(孔府、孔庙、孔林)随着历史的沿革,积累了具有独特文化的牌坊。这些牌坊记载了孔家的历史文化,不仅与中国牌坊文化的产生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渊源,而且也有着更为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阙里坊阙里坊位于孔庙东侧阙里街南首,为三楹四柱式木制牌坊。每楹三层梁坊,上雕密集的斗拱和云龙透花板,坊顶覆绿色琉璃瓦:坊下外伸戗柱8根,每根柱底下垫着一个卧着的石狮子。在古代,石狮子一般设在宫廷府第门前,显示威严和富贵。此处设石狮,意在进入阙里坊就等于进入孔府的门了,也显示着孔府的威严和富贵。该坊为元代建筑,明清重修。"阙里"二字首见于《汉书·梅福传》"今仲尼之庙不出阙里"。关于"阙里"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