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宗教救赎观"是西方国家,特别是英语国家文化中非常重要的部分,也是我国的英语学习和研究者必须要了解和掌握的重要文化背景知识。"救赎"这个西方宗教经典命题贯穿于西方国家生活、文化、艺术等等的各个方面。"宗教救赎观"对西方世界的影响巨大,关于人如何获得真正的救赎一直是被西方世界不断讨论命题。如何正确的理解"宗教救赎观"可以通过对欧美影视文化中的两部经典代表作品《肖申克的救赎》和《黑客帝国》的对比分析和讨论,让我国的英语文化学习者对西方救赎文化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2.
《全国商情》2011,(9):95-95
“有一种鸟是永远也关不住的,因为它的每片羽翼上都沾满了自由的光辉!”这是《肖申克的救赎》中的经典台词,也可以理解为书中的核心所在。人的身体可以被关押、束缚,但思想永远是自由的,所以要自救就不能不思考。  相似文献   

3.
弗朗西斯·霍奇森·伯内特的《秘密花园》虽被普遍视为儿童文学经典,却深刻反映了主人公玛丽的成长历程。拟从成长小说的角度,围绕成长中的顿悟、成长的引路人和成长的仪式等方面来分析《秘密花园》中的成长主题,从而揭示了主人公的成长救赎之路。  相似文献   

4.
托尔金的《魔戒》作为一部奇幻神话作品满足了现代人的巨大心灵需要,他为现代人创造了神话,并且通过神话为人类救赎提供了三条路径:一是克制欲望的横行泛滥,说明机器大工业带来物质丰富的同时也放大了人类的占有欲,欲望正是堕落的根源。二是回归并尊重自然,说明与自然和谐才能达到自我救赎。三是英雄归来,小说塑造了更接近于人类本身的带着缺点的英雄,通过这些英雄的成功表达出现代人在经历创伤之后完全有自我救赎的可能。  相似文献   

5.
《圣经》是一部伟大的文学著作,对英语语言的影响是任何其他英语著作所不及的。其中有许多人物的故事、传说都是西方家喻户晓的,许多词语、典故经常被引用。本文主要论述《圣经》中重要人物故事,从人类始祖亚当到笃信上帝的亚伯拉罕再到救世主耶稣,及其名字在英语中的习惯用法。  相似文献   

6.
铁凝《大浴女》中女主人公尹小跳因童年时妹妹尹小荃的死带上原罪的枷锁,失去乐园。本文通过对尹小跳在亲情、爱情、友情各个方面倍尝艰辛但最终回归灵魂的安宁,实现自我救赎历程的剖析,看作者是如何再现了女性在自我救赎过程中主体性确立的艰难性。  相似文献   

7.
弗兰纳里.奥康纳在《好人难寻》小说中通过对《圣经》中人物形象的置换和逆转,用相反的人物形象体现相同的内涵特征。借助源自《圣经》的叙事模式勾勒出故事中两个关键人物的人生曲线,实现了叙事模式和主题寓意的完美统一。  相似文献   

8.
弗兰纳里·奥康纳在《好人难寻》小说中通过对《圣经》中人物形象的置换和逆转,用相反的人物形象体现相同的内涵特征。借助源自《圣经》的叙事模式勾勒出故事中两个关键人物的人生曲线,实现了叙事模式和主题寓意的完美统一。  相似文献   

9.
美国著名的后现代主义作家唐·德里罗在其作品《白噪音》中描绘了20世纪80年代美国人的真实生活。将后现代美国人面临的生存危机展现得淋漓尽致。本文从《白噪音》中现代人精神危机为切入点,描述现代人面临的精神危机,深度挖掘其原因并探讨处在精神危机中现代人的自我救赎。  相似文献   

10.
在斯坦贝克小说《愤怒的葡萄》中,作者使用了诸多意象,这些意象都有其原型,并且大多源于《圣经》,只有认清了原型意象,才有可能真正了解这部小说的独特意义,进而探讨小说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11.
从原型批评理论视角对《僧侣———罗曼记》进行研读,可发现小说在对《圣经》原型的置换和移植中展现了扣人心弦的善恶冲突和丰富的宗教内涵。  相似文献   

12.
"文革"暴力是余华在小说中极力呈现和思考的主题,一些涉及暴力题材的小说显现了"暴力美学"。这种对暴力的极端渲染,其本质原因是作家和现实存在的紧张关系。余华不同时期的小说体现了处理这种紧张的方式,在早期的《一九八六》和近期的《兄弟》中,余华表达了对"文革"暴力不同的看法。这两个具有代表性的文本,反映了余华关于"文革"暴力叙事的变化。  相似文献   

13.
迟子建的小说在日益异化的社会现实中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充满着人文主义关怀。纵观她的小说作品,其人文主义关怀主要表现在真善美的诗意书写、缺陷弱点的客观点染、人生困境的写意揭示和精神救赎的执着寻求四个方面,这些书写将引导人们实现自然人生的理想。  相似文献   

14.
根源于基督教堕落神话的原罪与救赎观念在西方文学中形成了一种完备的母题形式,而在20世纪中国文学中,前30年里“原罪—救赎”母题是以与本土文化环境、社会思潮相拒斥的状态呈现的,对《雷雨》、《骆驼祥子》这样较具代表性的文本加以分析,可以窥见这种呈现所孕育的艰辛与不易。经历50—70年代的延宕期以后,该母题重新复苏并有了很好的发展,90年代以《施洗的河》为代表,标志着它的逐步完善与渐趋成型。本文对这一母题嬗变过程的阐释与论证,也是对中国文学蓬勃的发展前景所寄予的某种昭示。  相似文献   

15.
美国作家纳撒尼尔·霍桑(Nathaniel Hawthorne),是一位基督徒,其成长经历深受《圣经》的影响,作品《红字》中流露出了作者的圣经情节,在故事的人物形象和性格塑造方面借鉴了圣经原型,故事情节方面也巧妙化用了圣经典故,并将《圣经》中的U型叙事模式予以灵活展现,整个故事无疑体现了圣经文学元素的存在。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生态美学视角出发,解析托尔金经典奇幻小说《魔戒》中的家园意识,将托尔金的经历与其作品做互文性的理解,探寻家园救赎之路,表现托尔金回归自然的情怀及和谐家园的追寻,从而展示他创作思维中生态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小说《觉醒》中圣经原型的批判,从心理学角度揭示了小说结构的二元性。主人公埃德娜和罗伯特如同伊甸园里的夏娃和亚当,经受着道德束缚和欲望引诱的双重折磨,这种折磨恰恰来自于他们潜意识中本我和超我的不断斗争。  相似文献   

18.
研究《荒原》的救赎主题,神话是必经的门槛。T.S.艾略特运用"圣杯+金枝"的"神话术"构建诗歌的底层思想结构,建立起"救赎"与"再生"的精神联系,并从人类学本体论的高度实现了对宗教思想范畴的反思和超越。而着眼于时间循环和生命周期发展的动态过程,《荒原》的非理性神话结构模式体现着史前宗教的"永恒回归"信仰。返回文化生命之源、重现初始完美之境,人与世界的对立再度化为"统一",神话承载的"死而再生"的生命寓意就获得了永恒性的文化指向。  相似文献   

19.
《圣经》是一扇了解西方文化的窗口,学习和掌握一定圣经文化知识,不但可以帮助学习者加深对英语语言的理解.也能使我们对西方文化有进一步的了解以促进交流。本文从圣经文化对英语的影响出发,并通过大学英语教材中的一些案例分析.浅析了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引入圣经文化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20.
《耶路撒冷》以史诗般的宏大叙事手法,展示了"70后"的心路历程。文章通过对小说中所体现的"信仰与救赎""出走与回望""回忆与展望"等写作思想的分析,探究小说人物的生存困境及主人公寻求内心安妥的心路历程,观照小说中散发出来的底层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