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贞观之初,唐太宗励精图治,兢兢业业,可是到了贞观中期,随着国家的兴盛,唐太宗的理政态度开始发生变化,在纳谏从言、戒奢以俭方面有所懈怠,骄纵享乐念头逐渐滋生。谏官良臣恪尽职守,纷纷进谏警醒太宗。魏徵四次上《论时政疏》,规谏唐太宗善思善行。  相似文献   

2.
取经的马     
唐太宗贞观年间,长安城西的一家磨坊里,有一匹马和一头驴子。它们是好朋友,马在外面拉东西,驴子在屋里推磨。贞观三年,这匹马被玄奘大师选中,出发经西域前往印度取经。  相似文献   

3.
唐太宗的用人思想孙世新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强盛的朝代之一,唐太宗李世民统治时期出现的“贞观之治”为其奠定了雄厚的社会基础,被历代所称道。“贞观之治”的出现固然有许多因素促成,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唐太宗实行的人才政策是形成贞观时期繁荣强盛局面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唐太宗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很有作为的帝王。在他采取的一系列比较开明的治国方针中,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简政省官,举贤任能。据《贞观政要》记载,公元627年初,唐太宗即位不久,就明确提出了‘官在得人,不在员多’的思想,他认为‘若得其善者,虽少亦足矣;具不善,纵多亦奚为?’为了保证简政省官的方针得以贯彻执行,唐太宗则采取了许多相应的制度和措施。  相似文献   

5.
刘后滨 《秘书工作》2013,(10):63-63
在古代的君臣关系中,一个坚持原则但性格张扬的人,一个总喜欢给皇帝提意见的人,一旦被别人揪住了小辫子,就可能陷入政治上的危机。贞观元年年底的一天,魏征就遇到了一件可能给自己带来危机的尴尬事。有人向唐太宗告发魏征,说他帮助过的某个人是他的亲戚。言外之意是说他拉帮结派、结党营私。唐太宗虽说在政治上信任魏征,在意气上却并不完全服他。这是一个机会,可以乘机敲打他一番,压压他的势头。唐太宗命御史大夫温彦博去调查此事,结果是告者所言不实。  相似文献   

6.
在人杰地灵的忠州大地上,流传着战国时期巴曼子将军“刎首留城”,汉末巴郡太守严颜“宁当断头将军,不做投降将军”的感人壮举,贞观八年唐太宗为纪念此举赐名忠州,使忠县人“忠”的传统美德享誉华夏。今天,战斗在忠县劳动保障战线上也有这样一位开拓创新、无私奉献,全身心投入到劳动保障事业发展的带头人,依然在用他的实际行动默默的诠释着这个“忠”字。  相似文献   

7.
正在中国历史上,能够辅佐君王,实现天下大治与君臣间互相成就的,除了传说中殷商时期的伊尹、傅说之外,当数唐朝初年的房玄龄。房玄龄与"贞观之治"相辅相成:唐朝开国背景与唐太宗励精图治的时代精神,为房玄龄提供了历史舞台;而房玄龄作为唐太宗治国理政的主要助手,为贞观时期制度规模的奠定、政治格局的开创、社会经济  相似文献   

8.
条子钉子胆子脑子□郑雄《资治通鉴》载:贞观十年十一月,唐太宗李世民的妻子文德皇后葬于昭陵。将军宇文士及和段志玄奉命驻守在萧章门(宫内)。一天晚上,唐太宗差宦官到两将军驻地,宇文士及开门迎见,而段志玄却“闭门不纳”。何故?理由是“军门不可夜开”。宦官说...  相似文献   

9.
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封建社会中一位不可多得的英主与明君。他18岁开始带兵打仗,迭克强敌,大唐王朝基业的一多半是他打下的;24岁登基作皇帝,大刀阔斧地革除隋炀帝的弊政,以德治国,政简风清,创下了彪炳史册的“贞观之冶”。文治武功,封建皇帝中无出其右。  相似文献   

10.
郑雄 《陕西审计》1997,(1):35-35
《资浩通鉴》载:贞观十年十一月,唐太宗季世民的妻子文德皇后葬于昭陵。将军宇文士及和段志玄奉命驻守在萧章门(宫内),一天晚上,唐太宗差宦官列两将军驻地,宇文士及开门迎见,而段志玄却“闭门不纳”。何故?理由是“军门不可夜开”。宦官说:“我有皇上的亲笔昭令。”段志玄仍然据理陈词:“夜中不辨真伪。”于是,宦官只好待到天明才进宫击。李世民得知此事后,非但不耍圣威,反而称赞段志玄是“真将军也!”  相似文献   

11.
天下的镜子     
《冶金企业文化》2006,(3):40-40
魏征是唐初政治家。魏征为人正直,敢于直言,曾先后向唐太宗提了200多条意见,因此,唐太宗既喜欢他又害怕他。有一次,唐太宗得到一只佳鹞,放在臂上逗着玩,不料魏征来了,唐太宗急忙把鹞子藏在怀中,倾听魏征奏事。由于时间太长,那只心爱的鹞子竟然闷死在唐太宗的怀里。有时,唐太宗做了一些不该做的事,如果遇上魏征,不等他开口就马上停下来,或者连忙承认不该做。魏征死后,唐太宗十分痛心地说:“魏征逝世了,我失去了一面镜子啊!”天下的镜子  相似文献   

12.
唐太宗李世民,是历史上一位颇有作为的封建帝王。“贞观”是他在位时的年号。由于隋末政权的复亡,给了唐太宗及其大臣房玄龄、杜如晦、魏徵等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以鉴戒,“夙夜孜孜,惟欲清静”以自励,“俭以息人”使“百姓安乐”以警醒。继续推行均田制,选拔人才,发展科举等项制度,出现一个民众安居乐业,社会秩序稳定,经济得到恢复与发展的局面。史称这段时期为“贞观之治”。  相似文献   

13.
陈德才 《成功之路》2011,(12):11-12
姚崇的仕宦生涯贯穿唐代武则天、中宗、睿宗、玄宗四朝,这一时段经历了武则天称帝改唐为周、韦后作乱、太平公主擅权等一系列政治动荡,姚崇却能够靠自己的正直、坚忍、智谋与胆略屹立不倒,并i次拜相,特别是最后辅佐玄宗李隆基胜利地实现了唐王朝中兴。如果说历时i百多年的唐朝有两个高峰,那么一个是唐太宗李世民创立的“贞观之治”,另一个...  相似文献   

14.
昭陵,是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位于陕西礼泉县东北20余公里处的九峻山上。九峻山俗称“笔架山”,距西安五十多公里,山峰突兀,风光秀丽。昭陵凿山修建,因山为陵,周围有大大小小二百多个陪葬墓,形成了壮观的“冢群”,气势十分宏大。“昭陵六骏”浮雕是李世民于贞观十年十一月埋葬了文德皇后以后,诏令雕刻而陈列在昭陵的。相传六骏浮雕的样本出自当时著名的画家阎立本之手,刻成后由唐太宗李世民亲撰《马赞》,大书法家欧阳询书于原石上角,随后另由殷仲容用隶书刻于座上。这些真迹,今天已无从看到,但《马赞》诗已收入《全唐文》中。六骏浮雕突破了…  相似文献   

15.
姜元 《秘书》2013,(9):24-24
丰子恺先生说过,人生有"三层楼",第一层是物质的,第二层是精神的,第三层是宗教的。其实,秘书工作也有"三层楼",或者说"三种境界",第一层是文字的,第二层是思想的,第三层是实践的。第一层是文字的。文字工作是秘书的主业,无论拟写通知、意见,还是起草总结、报告,都是秘书的基本功。做秘书首先要能写一手好文章。什么样的文章才算好文章?现在有一种不好的现象,就是喜欢"做文章"。有的秘书在起草文稿前,不去了解相关的实情,却忙着到网上搜集大量的华丽文字;起草过程中,  相似文献   

16.
唐贞观元年,戎马半生的唐太宗得到几十张力大劲足的强弓,认定都是良弓,十分赏识。得意之余,他拿去给工匠验看,工匠却说:“这些弓木心不正,脉理皆邪,虽然很强劲,但射出去的箭往往不直,因而皆非良弓。”太宗仔细观看,果然发现弓上的木纹有很多是斜的。他感叹地说:“原以为自己对弓的优劣很有研究,现在才知并非如此。”  相似文献   

17.
刘志明 《经营者》2003,(1):38-39
<正> 这么多年了,国内企业总是长不大、做不强和上不去的种种现状,原来是——十月怀胎,一朝分娩:产品之短有多短索尼,最早是靠半导体收音机起家的,然后就以“视听产品”作为自己最具核心竞争力的核心业务,至于它的随身听,清丽的叫索尼,醇厚的叫爱华,不一样,就是不一样。而万变不离其宗的,就是它始终把“音响”这个看家本领锻炼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十月怀胎,一朝分娩——索尼“生产”的娃娃,就都是金娃娃。在2001年日本家电业全面滑坡的情况下,惟有索尼一枝独秀。索尼关于“音响”的文章还能做多大、做多久和做多少?似乎谁也没有必要去为它捏把汗吧?  相似文献   

18.
陈洪起 《秘书》2006,(8):26
说到“以人为镜”,人们往往会想到创建贞观盛世的唐太宗李世民,因为他曾说过一句至今人们耳熟能详并经常引用的名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其中“以人为镜”之“人”,指的是他所倚重的名臣、敢于直谏而闻名朝野的魏徵。这句话是唐  相似文献   

19.
李梅 《上海房地》2014,(8):64-64
在西安碑林中,见一块奇特的石碑——《圣教序》碑,据说碑文内容是唐太宗为去西天取经的玄奘和尚撰写的,字是大书法家王羲之的手笔。文美字秀,游客们赞不绝口。可我就纳闷了,别说是李世民了,就是从唐朝开国的618年算起,也比王羲之去世时晚了二百多年,唐太宗的文章怎么能由王羲之挥毫抄录镌刻于此呢?  相似文献   

20.
孙瑜 《英才》2012,(1):102-103
趋势易珉(诺华中国区总裁):云计算,远程医疗,恰恰是中国未来5-10年所急需的。但我并不认为医药行业应该朝制药方面走,而是向上游、做健康。做医药,是生了病之后拿药治病,而做健康,是怎么能够不生病,包括研发,投入,应该朝这个方向努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