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依靠考古学和古代气候学、地质学、土壤学的资料,试图厘清稻作起源的发祥地以及早期发展的时空问题。本文认为:广义上来说,我们应将江南─岭北整个地带,全部视为人类开始食用稻谷的发祥地,然而,最早栽培水稻农作的发生地区并没有那么广大,且以澧阳平原作为核心。本文内容主要在讨论彭头山文化之前稻作栽培的萌生,以及彭头山文化之后稻作形成与成熟的条件,并认为浙江上山文化不能被视为严格意义上的"稻作发祥地",而仅是一个与彭头山相类似的采集或初步栽培水稻之文化,但与彭头山不同的是,它后来并未形成一脉相承的农耕传统。长江中游的农耕发展,从彭头山以降,经过皂市下层、汤家岗、大溪、屈家岭、石家河等连续发展出来的文化,表现出了完整而一脉相承的进步过程,故而新石器中期的汤家岗文化,已表现出相当成熟的农业文明形态。而长江下游则因其地域的自然条件不稳,在新石器中期时,虽有小黄山、跨湖桥、河姆渡等数度努力发展稻作的文化,但却仅仅是各自表现出了不同的生活方式与文化精神,并未形成一脉相承的农耕技术,所以亦分别遭遇了被湮没、或是农耕技术绝传的情形。因此,长江下游的发展,到了新石器晚期的马家浜文化后段,才算是真正掌握了农耕文明的进展,而渐次发展出相对成熟的农业文明。马家浜、崧泽文化不但快速地吸收长江中游稻作栽培的丰富经验,并在其基础上,更进一步创造了许多新技术与文化内涵,因此又回头重新影响了长江中游及其他地区。之后,崧泽—良渚和屈家岭—石家河文明,则处于互相学习、促进且协同进展的情况。在他们之间,还有颇为重要的北阴阳营、薛家岗等文化。我们必须针对这些文化的稻作特点加以研究,才能更系统性地阐明长江流域早期农耕文明的发展轨迹。在新石器晚期之前,澧阳平原上的先民早已创造了相当进步的稻作农耕技术,因此本文认为,澧阳平原地区才应该被视为人类稻作的发祥地。  相似文献   

2.
正我国是水稻生产消费大国,水稻不仅在当下14亿人的口粮占比中位居前列,也是中华文明几千年绵延不绝的重要粮食保障。在我国悠久的水稻栽培历史当中,也形成了一批特色鲜明、经济与生态价值高度统一的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加强对这些文化遗产系统的传承与发展,对中华民族美好的未来具有重要意义。在现有的全球及国家级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中,和水稻相关的有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云南红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统、江西万年稻作文化系统、贵州从江侗乡稻鱼鸭系统、北京京西稻作文化系统、辽宁桓仁京租稻栽培系统、吉林九台五官屯贡米栽培系统、湖南新晃侗藏红米种植系统、云南剑川稻麦复种系统、海南琼中山兰稻作文化系统等众多各具特色的稻田种植及稻田复合种养技术,这都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辛勤劳作、不断探索而来的智慧结晶。这些种植系统也形成了众多优良产品,如万年贡米米粒细长,形状如梭,质白如玉,蛋白质含量比普通大米高数倍,富含钙、铁、锌、维生素等多种人体所需营养;又如哈尼红米,富含泛酸、维生素E、  相似文献   

3.
正中国是世界农业主要发源地之一。在绵延上万年的农业发展历史中,炎黄子孙种五谷、养六畜,农桑并举,耕织结合,逐渐形成了土地精耕细作、生产勤俭节约、经济富国足民、文化天地人和的优良传统,创造了灿烂辉煌的农耕文明,取得了丰硕的农耕文明成果,为中华民族繁衍生息、发展壮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历史的长河将我们带到21世纪的今天,社会飞速发展,  相似文献   

4.
朝鲜族农民在水稻种植及农耕文化的创新中一直是佼佼者,朝鲜族农民不仅有优秀的种植技术和丰富的种植经验,还具有优良的水稻籽种。从迁居东北到改写东北水稻种植历史,改变了传统东北旱田种植技术,提高了东北水稻种植水平,使东北成为了中国有名的"六大稻区"之一,更有"五常大米"闻名于世。朝鲜族农民在稻作农耕中起了重要作用,促使朝鲜族自身农耕文化深受世界关注。研究了朝鲜族稻作农耕文化的保护及相关旅游文化产业的开发。  相似文献   

5.
农耕文明的传承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12月《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农耕文化是我国农业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不能丢,而且要不断发扬光大。"一、中国农耕文明的特点中国自古以农立国,耕耘畜养绵延上万年。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大到思想意识、价值判断,小到日常起居、言行习俗,都深深地浸润着农业文化的印记,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特点。  相似文献   

6.
江南稻作农具文化与江南地区的地理环境条件高度契合,具有明显的区域特色。稻作农具除了发挥劳动工具的作用之外,已深深融入当地人的生产生活、精神信仰,成为区域文化的组成部分。江南稻作农具的民俗文化内容丰富,层次鲜明,从农具使用过程中的各种实用行为习俗表现,到对农具的爱惜、敬畏,甚至视其为沟通天地人神的象征,这些都是农耕文明长久积淀的成果,是传统农耕文化传承和发展的文化形式与文化载体,具有不可替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  相似文献   

7.
中国与日本在农业发展上有很多的相似点:相似的自然与人文环境,人多地少形成了小农经济、分散经营体系;同样的农耕制度,稻作文化,形成了相近的社区村落社会;快速的工业化现代化的进程,促进传统农业的解体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正因为此,日本农业的社会化服务做法与经验更值得我们借鉴。近日,本刊记者专访了现代农业研究专家、日本京都大学博士、南京农大经济管理学院院长周应恒教授,请周教授对此问题作全面系统的介绍。  相似文献   

8.
在台湾历史上,稻作和蔗糖生产并称为“台湾经济的两大支柱”,享有极高的声誉。台湾素有“米仑”之称,是我国主要产米区之一。本文对远古至清初的台湾原始稻作农业形态进行了初步探讨。作者认为:台湾经历了漫长的原始社会阶段,直至明末清初,台湾土著仍然生活在一种独具特色的原始社会之中。台湾稻作农业至迟始于新石器时代中期;17世纪初叶,荷人治台,既奖励大陆汉人移民开垦土地,又教化蒙昧土著,使其从事定居农耕,是为台湾稻作的发展时期;继之,郑成功入台,采取“寓兵于农”政策,积极开垦荒地,始奠定台湾稻作农业发展的根基;清朝前期,台湾稻作进一步发展,但台湾番族的稻作形态仍较原始,耕作技术比较落后,特别是其中的“野番”和“生番”,稻作农业或无或处于相当原始的阶段。  相似文献   

9.
正农业文化遗产指的是一种活态的、至今仍在生产领域发挥作用的生产系统。我国有着悠久的农耕历史,留下了众多的农业文化遗产。为保护传承几千年来的农业文化遗产,2012年,当时的农业部开始启动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评选活动,至今共列入5批118项。这些遗产是中华传统农耕方式的优秀代表,有的形成了循环生态利用的模式,依然造福于当地。当我们重新审视这些遗产时,发现了一些非同寻常的意义。在中国的农业遗产中,水稻元素最为显眼。这与水稻在中国传统农业中的重大作用相匹配。中国是重要的农业文明起源地,在万年前开始驯化水稻,  相似文献   

10.
向安强 《中国农史》1999,18(2):51-60
在台湾历史上,稻作和蔗糖生产并称为“台湾经济的两大支柱”,享有极高的声誉,台湾素有“米仓”之称,是我国主要产米区之一,本文对远古至清初的台湾原始稻作农业形态进行了初步探讨,作者认为:台湾经历了漫长的原始社会阶段,直至明末清初,台湾土著仍然生活在一种独具特色的原始社会之中,台湾稻作农业至迟始于新石器时代中期;17世纪初中载体只治台,既奖励大陆汉人移民开垦土地,又教化蒙昧土著使其从事定居农耕,是为台湾稻作的发展时期;继之,郑成功入台,采取“寓兵于农”政策,积极开垦荒地,始奠定台湾稻作农业发展打杂基;清朝前期,台湾稻作进一步发展,但台湾番族的稻作形态仍较原始,耕作技术比较落后,特别是其中的“野番”和“生番”,稻作农业或无或处于相当原始的阶段。  相似文献   

11.
<正>云南哈尼梯田以恢宏的气势和雄奇壮美的景观闻名世界。这里不仅拥有让人心醉神迷的自然风光,还因其独特的农耕文化而著称。这里的梯田涵养着当地独有的红米,它不仅是红米中的极品,也是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红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统中的主要农作物。四度同构的生态农业系统据《云南红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统》一书介绍,哈尼梯田主要分布在红河南岸的哀牢山脉,整个红河两岸,凡有哈尼人的地方都会有规模宏大的梯田。含蓄的山谷因梯田的粼粼  相似文献   

12.
<正>在近万年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的祖先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从采集果实、捕鱼狩猎、茹毛饮血到刀耕火种、驯养禽畜、纺织作衣,又从粗放耕作到精耕细作,百折不挠,不断地去适应、发现、利用自然,最终实现了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传说是"农耕五祖"发明了华夏的原始农业。伏羲"教民养六畜,以充牺牲",又结绳为网,用来捕鸟打猎,并教会了人们渔猎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正>农耕文化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始建于1512年的江西万年县,历史厚重、秀美神奇、人文鼎盛,她享有"世界稻作文化发源地"、"中国贡米之乡"、"中国优质淡水珍珠之乡"的美誉。早在14000年前,这里便是天地形胜、稻花飘香。仙人洞、吊桶环古文化遗址,经中美联合农业考古发掘,认定为当今所知世界最早的栽培稻遗址。据考证,万年吊桶环遗址为早期人类的猎物分配和货币交换场所。珍藏于国家博物馆  相似文献   

14.
(上接《中国农史》2020年第6期)五、湘西北澧阳平原彭头山文化的奇迹虽然整个长江中下游地区都可以被称为是新石器时代稻作发展地带,但是考古学及古环境研究表明,栽培水稻的生活方式最早产生且根深蒂固的发祥地并没有那么广大,而是以澧阳平原为核心地的彭头山文化地区。在彭头山文化之前,野生稻已进入华南地区初步定居人群的生活中;而彭头山文化晚期以来,稻作聚落多见于洞庭平原,且聚落结构趋向于稳定,遗址出土炭化的早期栽培稻种的概率非常高,并且出现萌芽形态的水田,如田块、田埂和排水沟等。也就是说,虽然人们早于彭头山文化时期就开始利用水稻,但其生活发生转折的关键期却是在彭头山文化时期。只有彭头山文化才是完全放弃狩猎,单纯依靠采集和网捕水中及水边食物维生而完全定居,并致力于稳定地发展稻作农耕的时代,是最早也是迄今所知唯一的案例。  相似文献   

15.
正今年中国农民丰收节以"庆丰收、感党恩"为主题,主场活动安排在浙江嘉兴、湖南长沙、四川德阳三地举行。浙江嘉兴的丰收节主场活动在嘉兴南湖区七星街道农业公园内举行,内容包括农民庆丰收联欢、农品集市、数字农业应用展示、稻作文化科普展、非遗及农耕文化展示等。图为9月23日拍摄的嘉兴主会场举行的农民庆丰收联欢活动。  相似文献   

16.
中国稻作源起与先越部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试从一个新角度来参与研讨中国的稻作起源。通过分析比较,依据古地理气候、野生稻习性分布、民族史料等;立论于:农业的发生主要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稻作形成的根本因素是人、是部族群体。稻作的传播是一种文化现象。与野生稻的自然扩展不同,最先掌握驯化栽培人类主食谷物的部族得到的报偿,往往是孕育造就一支灿烂的“民族文化”。中国稻作起源地是杭州湾及长江口三角洲一带,最先驯化栽培稻的部族,是当地土著先越部族。稻作,随着先越部族人的发展而发展,并随着其迁徙而扩散,存在有平行关系。  相似文献   

17.
<正>中华文明植根于农耕文明,传统村落是农耕文明的重要载体。目前全国已有8155个传统村落列入名录、实施挂牌保护制度,53.9万栋历史建筑和传统民居得到保护,4789项省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传承和发展,形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内容和价值最丰富、保护最完整、活态传承的农耕文明遗产保护群。  相似文献   

18.
我国近代稻作育种事业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近代稻作育种孕育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1919年南京高等师范农科率先按近代作物育种技术开展稻作育种;1925—1926年东南大学、中山大学先后将穗行纯系育种与杂交育种方法应用于稻作育种,成绩卓著;1933年中央农业实验所统筹各地力量开展大规模稻作育种,我国稻作育种初步走上统一组织、协调发展的道路;抗战期间我国西南地区水稻品种改良及示范推广工作发展迅速。文章分别论述了近代稻作育种方法的改进、育种成就、良种推广,并对我国早期育种工作者的作用及育种工作的经验与展望作了初步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19.
农耕文化作为乡村旅游的精髓,其发掘程度及模式对乡村旅游发展规模及发展质量具有重要的促进意义。文章通过文献分析和系统调研,对农耕文化的特征及重要性进行简要阐述,探讨了沂源县三岔乡乡村旅游中以农家乐、休闲娱乐和民俗表演为住的3种农耕文化的发展模式,同时指出在文化挖掘过程中存在的农耕文化产业链不完善、乡土特色缺乏及经营模式落后等问题,最后从挖掘农耕资源,打造农耕文化产品;拓展农耕观光体验,加快农耕旅游发展;加强农耕文化宣传,创建优势文化品牌;转变农耕文化发掘模式,创新农耕文化运营体系等方面提出对策措施,以期为沂源县三岔乡农耕文化的发掘与推广提供一定的理论及实践借鉴。  相似文献   

20.
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农耕社会演进中,农民用自己的辛勤劳作推动着历史的前进,形成了灿烂的农耕文化。农耕文化中“天人合一”“勤劳协作”“革故鼎新”的思想与乡村振兴存在显著的耦合关系,农耕文化对乡村振兴的全面实现具有重要意义。农耕文化的传承是乡村振兴的内在需求,具有“育农”和“乐农”的作用。因此,要通过打造特色旅游品牌、培养人才、加大农耕文化的传播力度等措施发挥农耕文化对乡村振兴战略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