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旅游文化的诠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旅游文化的定位是旅游文化理论研究和实践运用的前提,准确地把握将有助于旅游文化的切实发展。文章从学科、行业以及实践三个角度进行了分析,认为旅游文化是旅游和旅游业的灵魂,在旅游学科里处于指导的地位;在旅游实践中决定着旅游产品、旅游服务质量的提升。  相似文献   

2.
论内蒙古旅游精品带动战略的实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实施旅游精品带动战略,首先要明确其内涵,深入分析实施这一战略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其次要确定实施这一战略的总体思路:突出草原生态、民族文化两个主题,重点建设呼伦贝尔、锡林郭勒、赤峰和呼市-包头-东胜四个旅游精品区,优先开发草原旅游、沙漠旅游、民俗旅游、文化考古旅游、边境旅游和冰雪旅游六大主题产品,加快培育由北京为起点至四个重点旅游精品区的四条精品旅游线路。为加快这一战略的实施,要强化旅游创新体系,规划设计旅游精品;协调旅游服务体系,完善旅游产品功能;健全旅游促销机制,有效推销旅游精品;规范旅游市场秩序,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加强区域旅游协作,提高旅游产品竞争力。  相似文献   

3.
谢文平  李轩  赵琨  肖亚波 《金卡工程》2010,14(11):279-279
本文通过对汉中旅游消费结构中基本旅游消费与非基本旅游消费之间比例关系的研究,分析汉中市旅游消费结构的不足,并从旅游交通、旅游购物、旅游娱乐等方面为汉中旅游管理者优化汉中旅游消费结构提出建议,以更好地促使汉中旅游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姜悦 《时代金融》2014,(30):138-139
2008年奥运会的举办是北京旅游业发展的巨大历史性机遇。奥运会给北京带来的不仅仅是城市增量空间,还包括关注力。想要这种关注力成为有利于北京旅游发展的有利资源,如何在后奥运时代发挥自己的旅游目的地特色,需要用到旅游品牌这个概念进行研究。大众旅游一直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给旅游接待地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环境破坏,因此人们开始寻求新的旅游形式,选择性旅游应运而生。选择性旅游积极倡导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旅游。该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中国在后奥运这样的特殊时期如何开展选择性旅游,选择性旅游一方面能尽量避免大众旅游所带来的生态环境破坏,另一方面能更好地适应各个国家不同旅游者到中国旅游求新求异的特点。通过对后奥运时期旅游趋势以及旅游市场的分析,中国在后奥运时期开展选择性旅游具有可行性。对北京旅游进行品牌营销,可促进旅游的可持续性发展。  相似文献   

5.
在海峡旅游的大格局下,加强三明对台旅游合作,对于促进三明旅游深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是随着对台旅游合作的热化,福建各个地市都加强了对台旅游合作的力度周此本文从旅游竞争力的角度分析了三明在对台旅游合作中的优劣势要素,并积极探索在对台旅游合作中三明旅游竞争力提升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6.
摘要:旅游产业是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旅游活动带来的收益可以增加旅游主体收入,并随着旅游产业链的延伸促进共同富裕。现阶段,旅游市场信息不对称问题显著,产业链延伸不足,旅游供应链上资源未能合理配置利用,使得旅游产业链的价值创造作用并没有充分发挥。本文在实现共同富裕目标下,从金融支持视角挖掘旅游产业链优化升级的实现路径,即加速旅游金融耦合提升旅游价值链、对企融资创新升级旅游企业链、金融衍生品解决旅游供需信息不对称并推动供需连链、大数据金融深入使用延伸旅游空间链。以期有效化解旅游市场问题,并借此带动旅游产业链的延伸,实现旅游产业扩链和强链,促进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7.
江西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产业存在巨大的发展潜力,在江西区域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的速度换档过程中,旅游产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贡献日益提高。本文用旅游产业依存度、旅游产业增加值、旅游产业贡献率、旅游产业拉动率和旅游产业需求收入弹性五个指标构建了旅游产业对区域经济的贡献评价体系,进而提出推动江西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合理建议。  相似文献   

8.
旅游产业具有较强的产业兼容性,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更能提升旅游的内涵和特色。本文结合青海旅游实际,对青海旅游产业与经济关联进行简要分析,就旅游产业存在的文化旅游尚未充分开发利用、文化渗透的深度和广度不够、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度低、旅游业的整体服务水平不高、旅游业的投融资机制尚待完善、旅游开发信息化程度低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加快青海文化旅游融合度的具体意见建议。  相似文献   

9.
胡文娟 《中国外资》2013,(23):155-155
旅游景区的发展需要重视游客的旅游体验。游客的旅游体验是旅游景区生存的基础,同时也是促进国内旅游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本篇文章在分析了当前国内旅游景区发展现状之后,提出注重游客旅游体验是旅游景区生存的关键,并在此基础上对体验经济时代下,旅游景区的管理模式进行探讨和分析,以供相关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10.
程静 《中国证券期货》2013,(6X):268-268
中英传统民族文化的差异,使中英旅游文化具有不同的特征。我们从中可以探求境外旅游的发展策略。我国的旅游行业和相关管理部门应高度重视旅游文化的深度建设,不断丰富旅游文化的内涵,建立起一套既适应旅游全球化发展又具有中国特色的旅游文化体系。  相似文献   

11.
人类社会的发展经历了农耕文明、工业文明,并迈向互联共享文明。在线旅游作为互联网+的杰作,在重构旅游市场、重建旅游产业链、变革旅游营销方式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与此形成强烈反差的是旅游电商人才的缺失问题。作为旅游人才培养的主要场所,高校应该怎样培养旅游电商人才,是关系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课题。本文通过与传统旅游市场的比较,分析了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旅游电商市场的优势和旅游电商人才的市场需求特征,从民族地区高校旅游专业的办学定位、课程设置、师资结构、学业评价等方面探讨了旅游电商人才培养的问题所在,并提出不破不立的思想和相应的解决方案,旨在突破目前民族地区高校旅游人才的培养瓶颈。  相似文献   

12.
乡村旅游是一种现代旅游模式,发展乡村旅游是促进城乡互动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我国乡村旅游起步晚,管理机制及配套设施建设相对滞后,旅游产品单一,服务水平低下,不利于城乡互动发展。为此,应发挥各级政府的导航作用,科学规划乡村旅游,建立城乡互动型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促进城乡互动型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张颖 《时代金融》2013,(14):246-247
根据天津旅游发展现状以及天津旅游发展规划,分析天津旅游人才需求。进而在现有旅游教育资源的基础上,探究天津高职旅游教育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4.
麻栗坡县沿边区位优势明显,旅游资源丰富、特色鲜明,但因旅游开发起步较晚,旅游景区建设滞后,麻栗坡边境旅游发展较慢,本文通过对麻栗坡县边境旅游资源、旅游市场现存的问题及旅游业发展前景进行梳理分析,对麻栗坡县边境旅游提出相应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5.
文化旅游在旅游文化和旅游产业中居于重要地位。河南是一个旅游资源大省,但对于文化旅游的开发缺乏足够的调研、设计和提升,旅游业发展存在基础不牢、创意不足等问题。重新认识文化旅游的地位与作用,加强文化旅游的创意开发,对于加快发展河南旅游产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赵媛媛  李雪 《中国外资》2013,(10):223-223
邮轮旅游已成为中国休闲旅游新业态和新需求之一,三亚作为中国最具备发展邮轮旅游条件的城市已着手将邮轮旅游打造成海南旅游的新名片,2012年三亚市审议通过了《三亚市邮轮旅游发展专项规划(2012—2022)》,更加显示了政府发展邮轮旅游产业的决心。本文在分析三亚邮轮旅游产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之上提出了开发三亚市邮轮旅游市场的策略,对推动三亚市邮轮旅游产业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边文玉  薛真 《中国外资》2009,(16):183-183
社区旅游是以社区自身为主要吸引力的旅游方式,是社区与旅游的有机结合。2010世博会的召开,有效推动了上海都市社区旅游的发展,通过丰富社区文化内涵、改善社区环境、完善社区管理、保障社区旅游安全、细化社区旅游操作流程实现上海都市社区旅游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胡文娟 《中国外资》2013,(21):204-204
旅游景区的发展需要重视游客的旅游体验。游客的旅游体验是旅游景区生存的基础,同时也是促进国内旅游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本篇文章在分析了当前国内旅游景区发展现状之后,提出注重游客旅游体验是旅游景区生存的关键,并在此基础上对体验经济时代下,旅游景区的管理模式进行探讨和分析,以供相关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旅游消费文化视角研究乡村旅游产品开发,视角是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的:一方面是从旅游消费主体文化入手,分析乡村旅游市场文化特性。市场是现代旅游产品开发和设计的方向。另一方面是从旅游消费客体文化入手分析乡村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为提高产品质量增强竞争力提供依据。对这两方面分析其目的在于针对现阶段市场需求开发能够体现乡村文化内涵的旅游产品,使我国乡村旅游走上一条健康、持久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20.
滨海旅游新业态,是传统滨海旅游在业态创新和产业融合下的有机延伸,涉及众多新兴产品业态和产业。三亚市的滨海旅游新业态如邮轮游艇、低空旅游、婚庆旅游、养老旅游等迅速发展,本文针对三亚滨海旅游新业态发展的保障措施研究,以期能为三亚和国内其他滨海旅游地区的新业态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