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价值工程》2017,(27):35-39
供给侧改革与创新驱动战略都是适应我国高经济增长进入新常态的国家规划,两者相互作用和影响,两者之间和谐联动有助于实现我国经济增长动力转换。供给侧改革与创新驱动战略的联动,符合国家竞争优势理论模型,为了实现两者和谐联动,可以从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的关键要素和影响因素探寻如何实现和谐联动。  相似文献   

2.
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历经30多年的发展,已逐渐成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载体,充分发挥了重要的窗口、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当前,我国经济增速放缓,从高速转向中高速增长;增长动力转换,从要素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国家开发区传统的发展理念、产业战略和管理模式已逐渐不适应新时期的要求,面临着创新发展、转型升级的急迫需求和重大挑战。通过总结知名工业开发区与科技园区的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的经验,本文针对性地提出了国家开发区创新发展和转型升级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3.
我国制造业面临着外部发达国家"再工业化"和东南亚国家低成本优势的双重挤压;内部面临着制造成本不断上升、资源环境瓶颈日益凸现、原有比较优势逐渐消退等矛盾。加快推动制造业战略转型,实现在全球制造业价值链中的升级,是保持和提升我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4.
一、引言 当今社会竞争环境中,创新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源泉。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的创新由于缺乏思考和方法,在竞争中往往处于不利的地位,因此,提升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中小企业的技术进步,实现经济增长要素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的转变,是中小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5.
随着人口红利逐渐消失、资源环境约束日益趋紧,我国制造业成本优势正在逐步削弱,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美的)通过技术创新、体系创新、经营创新、产品创新,实现从成本领先的规模效益型向创新驱动的质量效益型竞争战略转型升级,发展成为集消费电器、暖通空调、机器人与自动化系统、供应链管理、芯片、电梯等产业于一体的科技型企业集团,...  相似文献   

6.
陈惠鹏 《财会通讯》2021,(22):60-63
文章以2011—2018年沪深A股上市制造企业为样本,深入探究环境税收优惠、创新要素流动与制造业企业绿色转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创新要素流动对制造业企业绿色转型具有积极的促进效应;环境税收优惠对制造业企业绿色转型具有积极的促进效应;环境税收优惠对创新要素流动和制造业企业绿色转型间的关系具有显著增强作用.  相似文献   

7.
当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发展动力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同时,北京城市战略定位也发生重大调整,非首都功能加快疏解、京津冀协同发展加速推进.外部宏观环境变化对北京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北京要紧抓机遇在全国率先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加快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有力推动首都经济创新发展和转型升级,打造引领全国、辐射周边的创新发展战略高地.  相似文献   

8.
基于创新驱动的内涵界定,遵循创新驱动系统构建原则,在甄选创新驱动关键影响要素基础上,结合制造业战略指导,构建了河北省制造业创新驱动系统。聚焦创新驱动系统,从四个视角出发提出了河北省制造业创新驱动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9.
新常态下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驱动发展的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新常态经济背景下,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于我国实现产业升级转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创新驱动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在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驱动发展问题分析基础上,提出了新常态下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驱动发展的路径:加大自主创新投入强度,促进经济转型和传统产业升级;打造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撑体系;推动"互联网+"工程,构筑战略性新兴产业竞争新优势;实施集群式发展战略,将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产业集群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强化创新管理,形成有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驱动发展的政策和体制。  相似文献   

10.
马茜  干雄  刘志超 《企业导报》2011,(17):56-57
在经济全球化和创新全球化的背景下,为了持续的发展,企业必须保持自身的竞争优势,在动态和快速变化的环境中,战略转型是企业保持和增强已有竞争优势的有效手段之一,因此,在实施战略转型的过程中,推进战略风险管理和提升战略风险管理能力也不容小觑。本文从战略风险、战略转型与企业竞争优势三者的关系入手,阐述了战略转型在对企业竞争优势起到作用的同时应注意战略风险的防范,指出了企业进行战略转型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相似文献   

11.
王瑞萍 《价值工程》2014,(27):195-196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已成为培育企业与产业核心竞争力和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必经之路。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成为企业创造竞争优势的重要要素,而知识密集型服务业(KIBS)已成为技术创新的必然选择。目前我国KIBS发展仍相对滞后,不能够有效支撑制造业战略转型升级。因此,促进制造业升级有待KIBS的快速发展支持,改变低端竞争的局面。  相似文献   

12.
《企业活力》2014,(3):96
<正>编者按:中共第十八次代表大会明确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尤其是在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结构升级的关键时期,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正在成为区域经济发展主要动力的背景下,如何变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规模驱动为创新驱动,如何正确认识创新,如何把握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创新驱动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与空间结构,谋求区域发展新动力,以创新驱动区域转型升级,已成为新常态下我国区域发展的主攻方向。2016年在桂林召开的"创新驱动区域发展"学术研讨会上,与会学者从不同侧面和视角,就创新驱动发展的国内外背景、要素协同与区域联合创新、运行机制与区域创新绩效、产业组织与区域创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区域创新模式、主体功能区战略与区域创新等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基本共识是,技术、制度及资源配置模式的创新,将成为驱动我国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动力。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以来,通过积极引进和利用外资,我国在制造业的加工组装环节,成功实施了进口替代战略,制造业的总体水平和国际竞争力有了明显提升,跨入了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在此过程中,存在着"重出口、轻进口"和"重生产、轻消费"及"重引进、轻创新"的问题。实施积极的进口战略,有利于推动我国外贸发展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转变、从成本优势向综合竞争优势转变,是"十二五"和未来20年促进发展方式转变、产业  相似文献   

15.
面对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我国产业发展需结合自身结构优势和资源禀赋,抓住战略机遇,打造非对称优势,推动传统产业结构和形态的转型升级。人力资源作为产业现代化发展的关键要素支撑,是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就业优先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抓手,也是支撑相关产业实现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的重要内容。可以说,人力资源供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相关产业是否能够顺利实现转型升级,对国民经济发展至关重要。但是在当前的产业现代化进程中依然存在一系列人力资源供给相关问题,需要精准地识别,并寻求有效的破局之策。  相似文献   

16.
<正>当今世界,创新是人类发展的时代主旋律。创新是全要素、全系统、全方位的变革,是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我国"十三五"规划提出,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科技创新在创新驱动战略中居核心地位,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和动力源泉,是全面创新的决定要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谁走好了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近年来,我国科技创新取得长足发展,无论是研发投入、基础研究、应用技术还是对经济社会的  相似文献   

17.
创新创业像铺天盖地的浪潮在中华大地激荡,成为推动经济发展和转型升级的强大动力.在全球国家间竞争日趋激烈的态势下,把汹涌的创新创业浪潮变为奔腾不息的发展洪流,为加快由制造大国向创造大国的转变,加快国家竞争力由粗放的要素驱动增长转型为创新驱动增长提供不竭的强大力量,需要从四个方面着力.  相似文献   

18.
前不久,世界经济论坛发布了《全球竞争力报告2012-2013》,把竞争力发展从低到高分为三个阶段:要素驱动发展阶段、效率驱动发展阶段和创新驱动发展阶段。随着要素驱动的野蛮生长日渐成为历史,企业必须学会从粗放式发展向集约化发展转型,学会通过管理来赢得竞争优势。而要做到这一点,如何高效地开发、培养、构建一支优秀的管理者队伍,  相似文献   

19.
"十二五"时期上海将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上实现新的飞跃,率先实现城市发展向创新驱动转变。这是上海在更高起点上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经济转型是"十二五"乃至未来时期上海在更高起点上推动科学发展的战略抉择和必由之路,贯穿于上海  相似文献   

20.
创新驱动发展是经济发展的一种崭新模式。它不仅解决了发展的效率问题,而且实现了要素的新组合,创造了新的增长要素,对于优化产业结构、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是应对新常态,实现经济发展动力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的重大举措,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抉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必须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同时必须明确推进创新驱动发展的主要着力点,以大无畏的改革创新精神,建立形成一整套促进创新驱动发展的体制机制,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提供强大动力、良好环境和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