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当前,我国所采取的财政税收体制是于1994年实行的分税制管理体制中演变来的。随着国家财政税收体系的不断推进与深入,财政税收体制改革也是适应国家宏观经济调控政策,保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措施。本文在分析当前我国财政税收体制存在的弊端及发展瓶颈的前提下,尝试探索新形势下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的方向,并针对现有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2.
谈当前粮食财会工作的主要任务李俊玲在新形势下,粮食财会工作的主要任务是:第一,在国家各项综合经济改革政策出台后,要及时调整粮食财会工作的重点。当前,随着分税制财政体制的建立,粮食企业与财政的关系发生了一些变化,财政补贴的来源、数量、方式都受到影响。在...  相似文献   

3.
财政税收在国家经济建设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不仅能为经济建设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同时还能为国家的经济发展战略提供支持,因此建立完善的财政税收体制至关重要。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财政税收体制也要进行改革与创新,过去的体制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经济发展需要,对财政税收体制进行改革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文章就对利用创新思维改革财政税收体制的有效路径进行研究,让财政税收体制能保持活力。  相似文献   

4.
分析地方土地财政形成的经济、政治、社会驱动因素,选用分税制改革后样本区间为1995~2010年16年间的中央、地方财政与土地出让金及税费收入数据,定量分析得出:一是分税制财政体制致使地方财政总收入在全国财政收入中的比例与土地财政收入在地方财政总收入中的比例是此消彼长的关系;二是地方财政总收入对于土地财政存在较强的依赖性。在此基础上,提出治理与完善地方土地财政与国家财政体制关系的具体对策建议,为构建地方政府可持续的土地财税收益(经营)模式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是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财政的省直管县有利于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增强基层政府公共服务能力,但不能期望仅此改革就能从根本上改变公共服务的基本状况。省直管县改革需要相应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与行政区划的调整。政府转型构成财政省直管县改革的持续动力。重构政府间财政关系,重建分税制财政体制亦需摆上议事日程。  相似文献   

6.
随着社会经济与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与提高,我国财政体制不断得到改革和完善。事业单位为适应财政改革,也做出了适应调整,以实现财政改革背景下事业单位管理制度的完善,推动事业单位的发展,提高事业单位的市场竞争力。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制度作为我国财政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财务会计制度进行完善与改革,是适应财政改革的必然选择。对此,本文根据自身对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制度的了解,详细分析了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制度适应财政改革需要的完善措施。  相似文献   

7.
经济改革即为经济体制的改革。在之前,世界上许多国家均进行过经济体制的改革,为我国实行经济改革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但是我们不能完全效仿其他国家的改革方法,因为我国走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指推进关键环节及重点领域的改革,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深化改革与保持社会经济稳定、巧妙应对当前的挑战和完善原有体制机制之间的关系,更加重视改革的总体规划和顶层设计,加速破除约束科学发展的体制障碍,促进中国的经济发展的方式发生改变,推动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全面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正>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财税体制在治国安邦中始终发挥着基础性、制度性、保障性作用。过去的财税改革是市场化改革的突破口,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突破口,是一场关系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深刻变革,是立足全局、着眼长远的制度创新。财政改革不断推进,成效逐步显现。由于整个改革进入深水区,加上经济进入新常态和国际环境影响,财政改革仍面临着风险与挑战,财政改革的任务依然十  相似文献   

9.
<正>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的财政关系,是以集权与分权划分为核心的社会政治组织联系。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财政关系是否融洽直接关乎着政府的运行效率。财政的集权分权必须寻找一个平衡,有了这种平衡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才能够和谐融洽,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的财政关系受国家政治结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不同时期政府的治理目标等的制约,因此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需要不断调整。近年来,我国随着"营改增"进程的大力推进以及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对财税体制完善  相似文献   

10.
<正> 财税体制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财税领域的改革主要是沿着两个方面进行的:一是“分灶吃饭”,实行地方财政包干体制,扩大地方的权限;二是“减税让利”,实行承包责任制等,调整国家与企业的关系,给经营者增添活力。这两个方面的改革,积极有力地推进了整个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的进程,应予肯定。但同时也伴随着两个值得重视的问题,其一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越来越小;其二财力过于分散的倾向越来越严重。从总体上看,原有的财税体制已经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必须尽快深化改革。为此,党中央、国务院决定,1994年实施以分税制为特征的财政体制改革和以增值税为特征的税制改革。  相似文献   

11.
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家的经济体制要不断的深化改革,财政税收体制作为国家和政府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改革利于国计民生。深化财政税收体制改革,是政府加强社会公共服务的表现,有利于改善国民生活水平,推进政府的职能向服务型进行转变,优化财政预算体制,完成了税制转型。本文首先介绍深化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其次分析了几点财政税收体制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几点深化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的措施。  相似文献   

12.
与税收改革同步,财政体制也面临调整性改革,即在总支出不变的前提下,增加社保、教育、卫生等公共领域的份额。  相似文献   

13.
税收是我国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税收政策的修改调整关系着未来财政体系的变动。我国在税收政策改革历程中,长期以来都坚持"中央集权,地方分权"的管理模式,稳定了内部财政制度的有序运行。改革开放之后,财政体制面临了新的局面,地方税收政策的执行与理想税收状态之间差距更加显著。对地方税收政策进行调整优化是不可缺少的工作,本文就这一问题开展分析。  相似文献   

14.
目前我国正在进行的财政体制改革,旨在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型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关系。比较和借鉴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在这方面的做法和经验,对搞好我国的改革具有积极意义。 一、财政体制的共同特征 美国、法国、日本财政体制,分别是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分权型、集权型和集权与分权结合型财政体制的代表。无论其在具体运作上存在多大差异,至少在运行模式上有以下几点共同特征: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我国学术界对财政理论与实践问题展开了较为广泛的研究。其中有。财政基本理论问题,如社会主义财政的地位和实质,分配结构与经济结构及社会结构的关系,综合财政理论,财政分配规律和量的界限;有关财政管理体制的改革问题,如财政的集中与分权关系,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之间的权责划分,税收及企业财务体制改革以及财政  相似文献   

16.
王玮 《财贸研究》2010,21(2):63-69
德国财政平衡体制的实践表明并不是所有实行分级财政体制的国家都适合建立横向财政平衡机制,它的有效实施需要具备特定的前提条件,而中国现阶段并不具备这些条件。"对口支援"具有显著的横向财政转移支付特征,尽管它在加快中国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加强民族团结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毕竟只是一种非制度化的方法,而且其横向财政平衡效应也并不显著。在新的社会经济形势下,需要对"对口支援"进行适当的调整,改革方向是将其定位为临时性的应急措施,不宜继续扩大规模和使其常态化。  相似文献   

17.
财政分权和绩效管理是目前世界上公共经济领域两个热门的改革话题。本文在梳理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两方面研究了财政分权与绩效管理之间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关系,并提出应明确各级政府职能,深化我国财政分权,推进绩效管理的建设。  相似文献   

18.
税收体制改革一直是我国近些年来的热点话题,而且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也是如此。税制改革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理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财权和事权的关系从而提高财政收支的效率,对经济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税制改革属于财政分权的范畴,而且和经济增长之间也存在着一些关系,这样搞清楚税制改革,财政分权和经济增长的关系就非常重要。本文的目的就是对这方面代表性的文献进行的一些总结,对这些文献的理论框架和经验检验的方法进行了概括同时提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9.
财政税收与人们的生活和经济水平有着极大的关系.为了提高财政收入,我国财政税收体制不断完善和改革,但财政税收体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有待完善.在文章中,笔者针对新形势下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创新开展了研究.  相似文献   

20.
伴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及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国家对于财政税收工作也给予了高度重视。 国家在对市场经济进行宏观调控期间,财政税收是其应用的重要杠杆,利于社会资源的优化与配置,在对社会分配、生产、交换及消费等进行有效调节的同时,进而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但就当前的财政税收体制而言,其中仍存在较多问题从而使得社会经济的长远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 因此,在新时代背景下,对财政税收体制加以深化并改革则显得至关重要,可通过完善财政税收体制,制定科学化的税收管理制度,对财政转移支付情况加以规范,使得我国的财政税收质量得到显著提高的同时对国家经济的高度发展也发挥了其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