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1 毫秒
1.
为什么,中国的好品牌总是被外资收购或控股?为什么中国的好企业总是不能坚持到最后?这一次,外资再掀收购潮。今年2月,法国SEB国际溢价收购苏泊尔创始股东股份,将股权比例扩至71.31%;3月,瑞士诺华制药1.25亿美元收购浙江天元  相似文献   

2.
外资并购浪潮正在汹涌而来。无论是美国航空LDC成功控股海南航空,还是新加坡第一食品公司与健力宝失之交臂,一切都在说明,实力强大的外国资本正在虎视中国企业,期望通过成功的并购,找到新的市场与利润。2002年11月初,国家经贸委、财政部、中国证监会等联合发布了《关于向外商转让上市公司国有股和法人股有关问题的通知》和《利用外资改组国有企业暂行规定》,同时,《外资收购国有大中型企业管理暂行办法》以及《外商投资并购条例》等也有望近期出台,这标志着国有企业改革和外资并购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在对待外资并购的认识问…  相似文献   

3.
自1995年以来,跨国公司在我国的并购金额逐年提高,1999年全国跨国直接投资的总额为8400亿美元,其中外资并购金额为7200亿美元,占跨国直接投资的85%以上.2000年单项交易超过10亿美元的外资并购有109起。可以说并购已经成为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的重要方式之一。随着中国加入WTO。  相似文献   

4.
从2004年开始,国外资本流入中国房地产业的速度明显加快。据商务部统计,2004年房地产业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1767家,合同外资金额1349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金额56.2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3.8%和48.1%,各项增长指标均超过全国利用外资平均增长幅度,房地产业连续三年成为全国第二大外商投资行业。  相似文献   

5.
自从1979年7月,中国颁布了第一个利用外资的法律《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条例》,截止2005年11月底,全国共批准外商投资企业548620家,合同外资金额12638.21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金额6152.28亿美元。2004年中国实际吸收的外国投资达到606.3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了13.32%,这是从2000年以来连续第四年的增长,也是外资重返中国市场以来又一次出现了欣欣向荣的景象。然而另二组数据耐人寻味:一是国家税务总局最近公布,2004年中国外资企业纳税百强的纳税额约为628亿元人民币,与2003年基本持平,增长为零。  相似文献   

6.
外资企业在华投资经营概况1、投资总量。以2004年统计为据,中国已经成为发展中国家最重要的FDI接受国,2004年中国实际利用外资占发展中国家的26%,占全世界的9%,是仅次于美国和英国的世界第三大FDI接受国。2005年前三个季度,中国累计设立外商投资企业55.76万家,合同外资金额12,924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金额6276亿美元。在世界500强企业中,在华投资  相似文献   

7.
《中外物流》2007,(3):63-63
外资进入中国物流业客观上带来的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外资进入中国物流业的影响及其政策建议》报告提出了促进外资进入中国物流业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数字     
《巴蜀质量跟踪》2001,(1):12-12
今年1至11月,全国共新批外商投资企业19700个,比去年同期增长29.12%,合同外资金额48.67亿美元。同比增长36.28%,实际使用外资金额362.40亿美元,同比下降2.20%。  相似文献   

9.
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一直是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重要内容。截至2004年,我国实际利用外资累计达到5621.01亿美元,累计合同利用外资金额达到10966.08亿美元,累计设立外商投资企业达到508941家。2004年外商对华投资新设立企业43660,家,合同外资金额1534.79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金额606.30亿美元。中国已经成为发展中国家最大的外商投资的接受国,2004年中国实际利用外资占发展中国家的26%,占全世界的9%,是仅次于美国和英国的世界第三大外商投资接受国。但是,截至2004年5月1日,外商投资企业年度所得税汇算清缴表明:外商投资企业亏损面在1988m1993年约占35%-40%,在1994-1995年已达50%-60%,在1996-2003年平均达60%-65%。外资企业“长亏不倒”和“越亏损越投资”的“迷局”背后,隐含的是巨大的税收漏洞。2004年外资企业纳税百强的纳税额为627.77亿元,与2003年的纳税627.65亿元持平,与上年度超过40%的增长率相比,增长为零,中国的外资企业亏损已被看成是非正常的,实际上多数外资企业均在逃税避税,“实盈假亏”。  相似文献   

10.
弥尔沙 《英才》2005,(3):57-57
中国企业正在加速全球化,外资投行要获得为这些企业服务的机会,必须抢先与中国企业联姻。瑞士银行进入鸡年就为其在中国的发展路程,稳稳地垫上了一层基石。该公司宣布,将购人中融基金管理公司49%的股份,与国家开发投资公司组建合资基金管理公司。中融基金管理公司所管理资产的规模为3.86亿美元。  相似文献   

11.
投资银行高盛也开始“养猪”了。随着2008年开始的WTO关于外资企业进入中国粮食流通领域的过渡期结束,外资开始悄然进军中国农产品众多领域。具备了在中国国内从事粮食的收购、销售、储存、运输、加工、进出口等经营活动资格的外资,已掌控了中国植物油定价权,其进一步延伸的触角引起了国内企业的恐慌。  相似文献   

12.
CEO行踪     
李嘉诚欲再购英国第二大电网 自去年大手笔收购英国电网后,华人首富李嘉诚将目光再次投向了英伦大陆。据《星期日泰晤士报》报道,李嘉诚欲出价35亿英镑(约合56亿美元,1英镑=10.4974元人民币)收购德国公司E.ON位于英国中部的电力资产,该资产为英国第二大电网。如果收购成功,李嘉诚旗下的电力网络将能覆盖3000万英国人...  相似文献   

13.
1.利用外资基本情况 (1)1994年实际利用外资继续增长。全年实际使用外资458亿美元,比1993年增长17.6%。其中外商直接投资338亿美元,增长22.8%。到1994年年来,已经注册的外商投资企业达20.6万家,比1993年末增加4万家。注册资本总额3122.8亿美元。已投产开业的外商投资企业近10万家,吸收就业人员超过1200万人。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浪潮风起云涌,几乎每隔几个月就会传出中国企业收购欧美知名企业的消息.去年TCL收购了法国汤姆逊公司的电视业务,随后又收购了阿尔卡特的手机部门;今年5月,17.5亿美元收购IBM公司PC业务的新联想正式起航.  相似文献   

15.
王玉信 《现代企业》2001,(11):53-54
自 1978年我国对外打开经济“大门”以来 ,随着外商的涌入和“三资”企业的兴起 ,大量的外资进入中国。据有关部门统计 ,1980年至 1999年末 ,我国实际利用外资总额达 2 843 5亿美元 ,其中国外贷款 971亿美元。随着外资不断深入 ,外商投资企业迅速发展 ,至目前 ,全国外商投资企业已达 30 2 7万户 ,比 2 0 0 0年末增加 38万户 ,注册资本总额 4132 7亿元。仅今年第一季度广东就引进台资比去年同期增长 5 1%。此外 ,有关外贸银行也纷纷涌入中国 ,成了我国对外引资的一条重要渠道。从 1979年首家外资金融机构在中国设立代表处以来 ,共有全球 33…  相似文献   

16.
贺军 《英才》2006,(8):20-20
凯雷收购徐工一案,目前已成了外资并购中国企业的标志性案例,其发展和结果,有着很强的政策风向标的意味。它的意义早已超过了公司并购的市场范畴,凸显出海外投资者在中国面临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17.
悦读     
《新前程》2010,(6):93-93
《中国反围堵:迎接即将到来的产业战争》 中国产业正面临着来自于外资的巨大竞争压力,中国制造也亟需产业结构升级,在这种大背景下中国企业应当慎重选择突围方向,收购位于产业链上游的海外企业。因此,在资源、能源、金融领域打破外资控制及产业链高端垄断是中国强国之路上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8.
一、投资的机遇与投资环境 前段时间,全球经济尤其是美国经济趋向低迷,而中国经济一枝独秀。进入中国的外资已经有明显增长。“9.11”美国遭袭,一度全球经济雪上加霜,在这种情况下,本来就被国际资本看好的中国,这种“看好度”自然也会大提升。我国刚刚加入WTO,游戏规则将逐步与国际接轨。中国政府又适时制定了新的外资政策,允许跨国公司收购国有大中型企业,除少数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产业须由中方控股外,其它产业都可以允许外商持股超过49%。中国还将允许外资项目开展包括人民币在内的项目融资。2001年8月,国家外…  相似文献   

19.
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产业安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加入WTO,在中国掀起了新一轮外商投资高潮。据外经贸部统计,2002年1至8月,全国新批外商投资企业21470家,同比增长31.36%,合同外资金额623.07亿美元,同比增长42.42%,实际使用外资金额344.42亿美元,同比增长25.52%。全球500强已有400多家来中国投资。据估算,从中国开始引入外资以来,中国经济增长率中的2%至3%应当归功于外资的贡献。随着我国对外开放领域和范围的不断扩大,除个别领域外,外资已分布于我国绝大多数产业、行业和地区,对我国各产业的市场份额及市场结构产…  相似文献   

20.
吴刚 《中外物流》2006,(1):22-23
2005年12月11日,中国物流业开始对外资全面放开,外资物流企业从此可以在中国设立独资的分公司。虽然有媒体报导说并没有引起外资物流势力的大举进入,但就在国内物流企业热衷于信息化、中心化、港区化的同时,早已进入的巨头们的排兵布阵和整合市场也许早已从侧面反映出:本土物流业与狼共舞的“舞步”还未练好。提升物流企业的竞争力一方面依赖于硬件基础的有效提升,另一方面,如何加强物流企业的服务水平?也许打造企业服务的“可视化”是一个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