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志杰 《活力》2005,(5):225-225
近年来,由于市场经济的影响。人们的社会生活已与经济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于是,作为反映社会真实的新闻,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出现了一些把社会新闻与经济新闻结合起来写的新文种,有人称之为社会经济新闻。尽管这是一种边界不十分清楚、内涵不十分确定的边缘性新闻文体,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它类似于新闻调查和新闻分析,而不是单纯的经济报道,它是从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经济现象切入,进行深入探讨分析,而非简单的现象报道。社会经济新闻是以辩证的分析,帮助读者了解某种经济现象,或某一经济领域的形势、成就与问题,而不再是过去那种单纯的“成就报道”和“批评报道”。  相似文献   

2.
魏红影 《活力》2014,(7):102-102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生活早已经不是政府经济部门的专利。上到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下到柴米油盐、衣食住行,经济活动已经成为百姓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鉴于此,经济报道不再只是很多人狭义理解的,仅仅是财经记者的专利,农业、工业等众多领域的记者,报道内容都与经济密不可分。过去谈到经济报道,往往让人想到的是一串串枯燥的数字和专业术语,“数字加成就”的报道范式,犹如食之无味的“鸡肋”,晦涩难懂,很难形成良好的传播效果。那么记者如何才能做好经济报道呢?  相似文献   

3.
张敏 《活力》2013,(1):51-51
著名新闻人王小丫说过,“经济”它很通俗,也很感性,感性得和漂亮、舒服这样的词一样。的确,经济生活丰富多彩,经济不仅是理性的,也是感性的,经济报道也应该是丰富而灵动的。所以,我们在从事经济报道的过程中.一直在努力探索如何把经济新闻做“活”,更具贴近性和可读性,增加经济新闻的亲和力。  相似文献   

4.
李克强总理强调要用勇气和智慧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随后一些省市也提出要打造区域经济“升级版”。而经济“升级版”的主体是企业,作为引领、支撑企业发展的企业文化,如何打造“升级版”,是经济“升级版”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5.
林梦达 《长三角》2011,(11):70-71
伴随着对未来经济环境的各种揣测,2011年秋季拍卖时节如期而至。尽管连续几年的文物艺术品拍场屡创天价,但未来经济走势的不确定性,始终是漂浮在人们心头的一块阴云。与此同时,中国艺术品流通领域繁荣背后的各种“灯下黑”时有报道,也引发了一些藏家对“中国艺术品市场还能走多远”的忧虑。不过,举足轻重的香港苏富比2011年秋拍近日...  相似文献   

6.
2005年4月22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科片“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课题组召集了“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2005年春季座谈会”。这是该课题组自1990年成立以来召开的第30次座谈会。来自国家有关部委、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及部分省市的专家学者出席了座谈会。一些媒体的新闻工作者到会进行了采访、报道。  相似文献   

7.
《辽宁经济统计》2006,(7):38-39
据6月22日《经济参考报》报道。在不久前举行的全国土地执法会议上,国土资源部执法监察局负责人用“面广量大”来形容近年来的土地违法现状。自2004年9月以来,一些城市的违法用地少的在60%左右,多的甚至在90%以上。这个触目惊心的数字后面,是一波又一波的“地产招商”热潮,是一些城市严重的“房地产依赖症”。地价与房价轮番上涨创造了“城市繁荣”。  相似文献   

8.
周嘉媛 《活力》2003,(10):53-53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经济将逐步融入全球经济之中,经济报道应在扩大需求,尤其是扩大内需上多挖掘一些题材。因此,投资需求应当是经济报道的一个亮点。目前,我国许多产业都是属于初级技术结构,很难适应“入世”后国内外市场的激烈竞争,因此全面更新技术手段、生产工艺和设备是经济报道围绕产业调整升级这个目标,把短期投资与中长期投资、需求政策与供给政策密切结合起来。另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住房建设带来的旺盛投资也不可忽视。目前,民间投资能力和投资需求已具一定的规模。这些都是经济报道应当密切注意的一个新动向。  相似文献   

9.
日前,国际上一些人在唱空中国,“中国经济要崩溃”。国内的房市正出现价量拐点,又一些人纷纷要求放松银根“保增长”。到底怎么看中国经济?2012年中国经济该如何发展?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决定。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极大地加快了中国的经济建设。然而,伴随着经济改革的发展,也出现了一些颇令人忧虑的新问题新情况,如一些领域道德失范,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滋长等等。于是有人惊呼“道德滑坡”,有人则说,这是经济改革必须付出的代价,是”二律背反”。  相似文献   

11.
冯莹 《审计文汇》2007,(12):42-43
在台安大地有这样一支队伍:他们“活跃”在各项资金使用的每个环节,行使着经济监督的神圣使命,护卫着每笔资金的安全、有效运行。他们是谁?请看一组来自“前沿”的报道:  相似文献   

12.
《企业研究报告》2004,(162):F002-F002
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大城市之间竞争的加强以及现代服务业的崛起,一种新的城市经济发展理念——“楼宇经济”在我国一些大城市逐渐兴起,首先出现在深圳和上海,随后向一些沿海经济发达城市(宁波、福州、大连、天津等)渗透。楼宇经济的崛起是城  相似文献   

13.
乡镇企业须超越“供销员经济”□周善乔“供销员经济”,是指一些乡镇企业的产品销售和市场开拓主要依靠供销员的“能量”及其构筑的关系网络,企业的兴衰维系在供销员身上。不可否认,乡镇企业供销员为乡镇企业的辉煌立下了汗马功劳。由于他们发扬“四千四万”(跑遍千山...  相似文献   

14.
一、目前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突出问题 《审计法》明确规定.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是对领导干部进行有效监督的一种重要手段。但在审计实践中,一些地方常常是“先离后审”、“先升后审”,或者“边离边审”,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据不完全统计,近几年来。某市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离任审计高达99%,区县亦为97.5%,一些区县甚至达100%。  相似文献   

15.
中国在改革期间持续保持10%左右的经济增长率,被称为“中国奇迹”。创造这个奇迹主要归功于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但是,一些特殊的因素,例如,良好的国际经济环境、低估的要素价格和“人口红利”等。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不过,现在,这些因素已经或者即将开始消失,这将推动中国经济的下一个重要转型:从“经济奇迹”到常规增长。  相似文献   

16.
张蕊 《活力》2013,(15):95-95
经济新闻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近些年来各级电视台的经济类新闻报道日益增多,节目形式也愈发多样化,拥有了一批广大的受众群体。但是,地方台的经济新闻报道目前却还难以摆脱“数字加成就”的报道模式。不能全面地得到地方受众的认可。为改变地方台经济新闻报道的处境。就要把经济新闻写“活”,就要在采写中努力做到站在“人”的角度看问题.在语言上下“软”功夫。寻找与读者的接近点.增强实用性和服务性。一、在新闻语言中凸显“亮点” 要在语言上下“软”工夫。要让相对专业的经济新闻“活”起来.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让新闻语言“软”下来。语言“软”了,老百姓就容易看明白。而这,就需要在写作中下工夫,注意语言、字句的写法,用通俗轻快的语言来描写生硬的物体,形象的比喻和生动的拟人手法等语言艺术可以极大地增加新闻的吸引力。要走在时代的前沿.巧用流行语和俗语。流行语与俗语是穿插在广大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通用词汇,其使用频率高、受众接受度广、趣味性强。譬如当下网络流行词汇,或者具有当地特色的方言俗语等,将这些语言融入到经济类新闻报道的标题当中,去代替一些专业性词汇,加大生活贴切度.提升老百姓的观看兴趣,拉近经济类新闻与普通大众的距离。拓宽新闻的受众面。  相似文献   

17.
自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逐渐出现了一些与改革不和谐的音符,这就是“隐形经济”。它是社会经济活动过程中出现的“不良经济”行为,它脱离国家政府的监督和管理,干扰了正常的社会主义经济秩序,它的日益膨胀,使国家和政府公开掌握的统计、会计数据的代表性、真实性逐渐降低,使职能部门的管理力度淡化。为了更好地对国民经济的真实性、准确性进行充分、全面的了解,确保社会主义经济活动的良好运行,维护社会主义经济的稳定,为科学决策和科学研究创造良好的经济环境,因此,需要对“隐形经济”的存在和蔓延进行分析研究,并制定出相应的办法和措施,使之得到有效的抑制。  相似文献   

18.
一些城市住房供应结构性矛盾突出,已变成了一个“老不解决”的“老”问题,而深入关注经济适用住房和税收,也许是解决这一问题的良方。  相似文献   

19.
近日,许多媒体都在报道日本经济糟糕的状况。各种负增长的数据、各类悲观的论调充斥着整个国际舆论。那么,日本真实情况到底怎样?笔者在日本旅居20多年,亲身感受到日本国民的境遇,或许与媒体报道的有一些不同之处。虽然日本经济被描绘得一塌糊涂,好像是发达国家中最不堪一击的,但日本经济在发达国家中,还是最具抵御危机强度的,其国民“恐而不慌”的心理,更是值得我们深思。  相似文献   

20.
新时期经济报道如何突破常规思维的束缚,增强经济新闻的时代性、理论性、前瞻性和思辨性,需从三个方面转变报道思维方式:由国内视角向国际视角转变,由工作视角向受众视角转变,由微观视角向宏观视角转变,以小见大,增强贴近性;高屋建瓴,增强权威性;从而改变以往经济报道中存在的“外行看不懂,内行看不上”的尴尬局面,较好地反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和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