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还处在城镇化和工业化阶段,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是一种必然的历史过程。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成为我国当前城镇化发展的突出问题。本文主要从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城市融入的意义及困境出发,对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城市融入困境的破解之道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2.
孙冉  焦靖仁  郭仪凤 《山西农经》2021,(7):75-78,154
着眼于“建筑之乡”河南省林州市两代建筑业农民工群体,基于林州市茶点后子岗村、五龙镇渔村、桂林镇七泉村、东岗镇教场村4个村庄调研收集的数据,从受教育情况、社会关系网络、外出务工情况、城市感知与城市融入等视角剖析林州市建筑业农民工的代际差异,从家庭负担、社会保险、城市融入等角度分析潜在问题,为我国建筑业农民工的后续发展提供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3.
<正>随着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大量的农村青壮年外出打工,主动选择离开农村的土地,而新生代农民工对土地的"陌生",留守在农村的农业人群呈现出总量相对不足、整体素质偏低、结构不尽合理等问题。"谁来种地"和"怎样种地",如何完成党的十八大指出的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  相似文献   

4.
返乡农民工是助推乡村治理有效的重要力量。本文将道路修建作为农村公共事务治理的重要表征,实证考察了外出务工经历对返乡农民工农村公共事务治理参与意愿的影响。结果显示:外出务工经历显著提高了返乡农民工的农村公共事务治理参与意愿,相比于未外出的留守村民,返乡农民工更愿意参与农村公共事务治理;长期返乡农民工、返乡五年以上的农民工和主动返乡农民工的农村公共事务治理参与意愿更强。治理机制分析发现,外出务工经历能够通过强化返乡农民工对村庄的生活依赖提升其农村公共事务治理参与意愿,但也会通过弱化他们对村庄的农业生产依赖降低其农村公共事务治理参与意愿。异质性分析发现,在村容村貌整治、公共服务供给和基础设施配置更好的村庄,外出务工经历能够对返乡农民工的农村公共事务治理参与意愿发挥更加显著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新生代农民工在融入城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进程中面临着严峻的身份认同问题。研究阐述基于未来归属的新生代农民工身份认同问题的内涵及其意义;从新生代农民工身份认同的制度困境、文化困境及人际困境等方面阐述新生代农民工在融入城市社会过程中所面临的身份认同困境;从制度认同、人际认同及文化认同等层面给出基于未来归属的新生代农民工身份认同的可行对策。  相似文献   

6.
江苏省农民工城市融入程度的代际差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军 《农业经济问题》2012,(1):52-59,111
文章基于江苏省农民工调查数据对第一代农民工和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程度的代际差异及其决定因素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目前江苏省农民工的城市融入程度总体上已经达到"半"市民化以上的水平,但存在着显著的代际差异,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入程度高于第一代农民工;Gfilds分解结果表明,两代农民工内部城市融入程度差距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受教育水平、收入、社会资本和外出务工目的;进一步的Oaxaca-Blinder分解结果显示,第一代农民工和新生代农民工之间城市融入程度差距的89.03%应归结为禀赋差异,系数差异所导致的城市融入程度差异仅占10.94%。  相似文献   

7.
统筹城乡视野下农民工身份认同重塑与调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工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主体,如何在社会结构中找到适当而合理的身份定位,既是个体生存和发展的现实选择,也是统筹城乡发展战略实施的基础性问题.针对农民工身份认同困境,建议通过制度创新,促进农村社会发展,还原农民身份的职业内涵,提升农民职业发展能力,重塑农民工身份认同,以增强农民工主体意识,形成城乡有序流动、良性融入的人口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8.
基于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在我国城市化建设和工业化发展的浪潮之下,新一代的农民工在对我国城乡的认同方面有别于第一代进城的农民工。这批农民工主要在城乡之间进行徘徊,在城市文化的逐渐熏陶下已经无法适应农村地区的生活方式,而且对于乡村地区的情感认同以及心理上的依恋正逐渐减弱;受到城乡之间的二元结构方面、生活习惯方面、社会资本方面、人力资本方面等因素的影响,农民工还未完全构建对城市方面的认同感,导致其无法融入城市又难以融入农村。本文主要对农民工目前社会融入方面的情况和阻碍其社会融入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以期寻找出突破困境的相应措施,进而促进其社会融入。  相似文献   

9.
农民工融入城市的困境与出路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认为,农民工收入水平低、融入城市门槛高和参加社会保障难是农民工难融入城市的三大困境,为此,;亟需从提高农民工收入水平、降低农民工融入城市门槛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为农民工顺利融入城市扫清障碍.  相似文献   

10.
基于城市融入的视角,通过对2014年重庆市农民工"农转非"意愿调查的实证,梳理农民工"农转非"的个人决策影响因素,并检验重庆市关于农民工"农转非"相关政策的效果。研究发现,城市就业、生活情况和农村联系情况对农民工将"农转非"的决策都有显著的影响。工作稳定性、家庭收入水平、城市住宅条件、城市社会保障参与度越高,在农村没有经济利益牵绊的农民工往往能够更好地融入城市,因而其"农转非"的倾向越强。据此提出: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投入力度;将农民工纳入城市住房公积金体系,并赋予优先分配权;完善土地弹性退出机制,创造和谐就业环境是促进农民工融入城市,影响其"农转非"个人决策的重要策略。  相似文献   

11.
新生代农民工已经成为中国社会一个新的阶层,他们的走向直接影响了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本文分析了新生代农民工双重边缘化的内涵与新生代农民工已经具备融入城市的条件,剖析了影响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的因素,提出了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的对策建议,其目的是加快其走出双重边缘化困境融入城市的步伐,从而实现中国经济社会稳定协调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2.
本文基于2013年全国东部、中部、西部21个省份的进城农民工问卷调查数据,实证分析了农民工城市融入的影响因素,并对农民工城市融入的群体差异进行OaxacaBlinder分解。研究结果表明,以教育和培训为主要形式的人力资本对农民工的城市融入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健康人力资本是农民工实现低层次融入向高层次融入转变的重要因素。基于"三缘关系网络"形成的初级社会资本对农民工的城市融入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而基于"市民网络"形成的新型社会资本能显著促进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心理资本、迁移模式、户籍地等因素也在不同程度上显著影响农民工的城市融入。农民工城市融入的性别差异和代际差异主要归因于群体内的特征差异,而城市融入的户籍地差异则主要由户籍地歧视性因素所造成。  相似文献   

13.
正作为城市外来务工人员的主体,农民工目前在总量缓增的同时结构上正发生变化,逐渐完成"更新换代"。第一代农民工开始逐步退出劳动力市场,第二代农民工开始成为城市外来务工的主体力量。统计数据显示,当前中国外出农民工总量逾1.6亿人,30岁以下的新生代农民工约占6成。农民工结构的变动给城市社会治理带来新的挑战。同第一代农民  相似文献   

14.
城市化的本质是外来人口真正融入城市生活而实现市民化的过程。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民工的城市融入问题日益成为城市政府管理面临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解决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不应是一种模式,而应是多种模式的共存。天津滨海新区在解决外来人口城市融入问题上探索了多元化的融入模式,包括企业员工蓝白领公寓模式、农民工"建设者之家"模式、优秀外来建设者奖励模式、青年农民工社区融入模式等,这种多元化模式为其它城市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城市融入问题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5.
农民工是我国在深化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转型过程中衍生出的一种特殊群体,构成农民工主要要素有:农村户籍、具有土地承包权、从事非土地生产劳动、生活主要收入来源为工资[1]。"农民工"这种特殊群体主要就是游离农村和城市之间,甚至成为农村和城市的"边缘群体",因此可知农民工很好的融入城市中还面临很大的困难。本文针对农民工在城市融合中面临的困难进行研究,提出农民工难与城市融合的根本要素就是缺失文化资本。因此,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措施为累计文化资本。  相似文献   

16.
品质城市建设中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不可回避。城市既存在先进文明的吸引力,也存在不小的排斥力,相当多的农民工群体候鸟式游离在城市和农村之间,始终无法完成向市民的彻底过渡。这其中影响因素很多,从政府的视角来看主要包括社会转型的利益纠结与选择偏差、自利型政府缺乏为农民工服务的动力和意愿、政府有形之手配置资源的低效或无效以及制度安排缺陷等原因,为此在农民工群体城市融入有序实现中政府职能必须准确定位:即发展区域经济,构筑包容性的城市产业体系,发展均等化公共服务,重构地理空间,实施素质提升工程、完善"输出机制"以及建构政府主导的多元推动体系等。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分析温州农民工的调查数据,研究了农民工的定居地选择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多数农民工选择回老家的城市定居,城市化意愿强烈,县城和地级市等中等规模城市是农民工选择定居的主要城市类型;年龄、受教育程度、收入水平、婚姻状况、社会融入程度、来源地与定居地距离等因素显著影响农民工的定居地选择意愿;年龄、受教育程度、收入水平、举家外出打工、婚姻状况以及来源地发展程度等因素显著影响农民工定居地的城乡选择意愿以及城市类型选择意愿。本文还发现,外出打工时间对农民工的定居地选择意愿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8.
深入研究现代农业建设中的新情况新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 近年来,农村劳动力转移呈明显加快趋势.据农业部统计,2006年,进城务工农民1.19亿人,在乡镇企业就业1.48亿人,扣除重复计算部分,农村转移劳动力在2.1亿人左右.今年上半年,外出劳动力同比又增加867万人,增长8.1%.从结构看,外出劳动力大多是有一定文化的青壮年,平均年龄为31.3岁,男性占66%,平均受教育年限为8.4年,比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高1.3年.从流向看,主要是中、西部流向东部,在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地区务工的农民工占87%.农村劳动力转移,既促进了城市和工业的发展,又带动了农业和农村的发展,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社会质量理论为指导,从"制度—非制度"、"集体—个体"两大维度,梳理影响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主要因素,构建其城市融入的社会质量分析框架,明晰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关键因素和主要路径。在此基础上,运用该分析框架对成渝地区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问题进行分析,发现问题集中体现在公共服务质量较低、人力资源开发不足、身份认同不高三个方面。据此,当前成渝地区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工作的重点,应当是在逐步完善无差异公共服务供给的基础上,改善其融入条件,开展职业教育、技能培训等人力资源开发,以强化融入能力、提升融入动力,进而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积极参与社区治理,增进他们融入城市的文化归属和身份认同,实现"高质量"的融入。  相似文献   

20.
作为我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的特殊社会群体,新生代农民工正日益成为我国现代产业工人的主体和现代化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然而由于制度以及个人自身等方面因素影响,新生代农民工心理状况面临着严重困境。因而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应高度重视,采取多方面措施,帮助新生代农民工消除"心理壁垒",提高心理调适能力,构建和谐心理,使其真正融入城市,确保新生代农民工的健康成长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