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连片特困地区是当前扶贫攻坚和区域协调发展的主战场,湘西地区是这一区域的典型。基于系统科学的视角分析,区域系统开放是湘西地区区域协调发展的前提条件,子系统的竞争与协同是湘西地区区域协调发展的内在驱动力,超循环是湘西地区区域协调发展的内部实现途径。推进湘西地区区域协调发展,必须构建区域市场协调发展模式——区域一体化市场体系,构建区域产业协调发展模式——区域特色产业体系,构建区域基础设施协调建设模式——基础设施区域网络体系,构建区域经济、社会和生态协调发展模式——生态文明建设战略。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的过程中,科技创新如何作为新的增长动力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由于目前中国科技创新驱动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是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依据创新中心的形成与其所在区域发展历史关系的密切程度,可以将各国的科技创新驱动区域发展的模式分为延伸发展模式、新建发展模式以及转型发展模式。从战略计划引导、法律制度保障、财政金融支持、人力资源供给四个方面总结各国关于科技创新和区域协调发展的制度与政策,对于总结国际经验,实现中国科技创新驱动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区域一体化创新体系构建模式及实施策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区域一体化创新体系,是面向国家经济发展的层次和格局,立足于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需要,基于地区间经济联系和国家经济战略布局,在一个大的经济区域范围内引入新的区域经济发展要素或这些要素的新组合,并有效协调、协同、整合各地区创新系统及其发展,实现对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利用,提高区域创新能力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区域一体化创新体系结构框架可以表达为要素、空间与环境、子系统组成的三维矩阵。区域一体化创新体系实施的关键因素是:地区间创新功能的合理定位与创新战略匹配;共同利益机制的形成;从区域一体化出发的创新政策体系与政府行为;创新绩效评估与考评体系。推进区域一体化创新体系实现的主要措施包括:推进经济和要素的集聚;深化产业分工和跨地区产业联动;推进企业生产模式、技术创新模式的转型;强化共享性基础设施建设。  相似文献   

4.
区域协调发展在本质上是区域间交易效率、制度、资源、产业、环境和社会在发展中不断优化组合的动态过程,区域协调发展是经济、社会、环境多方面协调发展的有机整合。实现协调发展需要逐步实现交易效率从低向高的过渡,经济结构从二元经济向现代产业经济过渡,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经济发展模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过渡,发展战略由单一发展战略向有机发展战略过渡。处理好政府与企业、制度、资本与政府推动等关系。  相似文献   

5.
长江中游城市群行政、产业、基础设施等的协调发展是长江中游城市群经济增长的基础,在新常态下,区域经济发展包含了更广泛的含义。首先分析了城市集群经济增长与协调发展的内在统一,长江中游城市集群经济的未来发展就是要促进区域内的协调发展,接下来分析了长江中游城市群经济发展的成就,以及城市群协调发展的现状和不足,最后针对性提出了组建区域合作委员会、建立区域产业协作分工体系、加强功能区规划、全区域生态协调发展规划、政府规划与民间参与的协调以及三省人才交流机制等对策,为长江中游城市集群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些政策思考。  相似文献   

6.
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区域经济的空间格局受到政界和学界的高度重视。"十三五"规划提出了到2020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七大类目标、33个主要指标,充分体现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其中有两个篇章专门讲述区域发展问题,分别是第八篇"推进新型城镇化"和第九篇"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对于"十三五"时期中国区域经济问题,学界则主要围绕区域政策的重点、任务、目标及三大战略;区域差距、城乡差距以及影响区域差距的相关问题;城市发展模式、城市规模效应以及关于城市群建设等问题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7.
在第二十届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年会暨区域协调发展与区域合作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围绕中国经济地理的理论与方向、区域协调发展重大问题、区域合作途径与模式、经济带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区域创新与转型等领域进行了深入交流和探讨,为新常态下中国区域创新发展、开放合作、区域协调发展建言献策,反映了"十三五"时期中国经济地理和区域合作的新动态、新进展。  相似文献   

8.
政府作用与产业有序转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业有序转移是指符合产业转移规律且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产业转移。具有客观性、政府引导性、规划性、整体性和差异性五大特点。为推动产业有序转移,政府应加强中央政府或上级行政区政府、转入区与转出区地方政府的分工与互动,从产业空间布局规划、区域差异性产业发展政策、区域差异性要素供给政策、区域产业发展协调机制和区域差异性产业发展财政支持政策等5个方面构建政府作用体系,系统地引导产业有序转移。  相似文献   

9.
李娅 《经济界》2010,(4):74-77
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是我国东部地区加入国际分工体系,并实现产业升级的重要途径。文章认为,集聚在东部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出现了向外转移的“双向需求”,一方面通过向西部转移产业,东部地区可以不断向国际分工体系高端环节攀升,实现自身产业升级;另一方面,东部地区可以将国际产业链转移模式运用到我国的区际产业转移战略中,延伸在国内的产业链条,通过产业链在区域间的传递和转移,拉动中西部地区参与国际分工体系,以产业转移来协调产业升级、缩小地区间的发展差距并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0.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经历了由低水平的区域均衡发展到区域非均衡协调发展,再到强调区域协调发展的转变,区域发展政策日益完善,区域发展格局不断优化。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演变经历了三大发展阶段:重点发展内地、追求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的阶段,实施东部沿海优先发展、先富带动后富的区域非均衡协调发展战略阶段,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阶段。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未来走向在四个方面: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将进一步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将进一步创新优化,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将不断发挥引领作用,老少边穷地区将成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突破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