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城市可持续水生态系统初探——以中新天津生态城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资源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条件,本文以中新天津生态城为案例,探讨了在水资源严重短缺地区构建城市可持续水生态系统的理念、方法及注意的问题,提出了以节水为核心,构建安全、高效、人水和谐的水循环利用模式的规划设想。  相似文献   

2.
张文君  陈丹良 《城市发展研究》2021,28(7):中插1-中插7
新时代下城市文化空间成为城市空间治理的重要对象之一.城市文化空间治理既要解决过去快速城镇化所导致的"城市特性消失、归属感认可度差"等系列问题,又要符合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生活的新要求.通过构建"目标—驱动—路径"的治理框架,提出"历史挖掘、多元融合和设施均衡"的治理路径及其行动方案,结合江安城市文化空间治理实际工作,在问卷调查统计和研究梳理"历史底蕴、文化特征、空间建设"的基础上进行实践验证,为实现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支撑和完善城市空间治理体系进行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3.
针对重庆都市区域复杂的地理环境以及城市快速拓展的实际,在可持续目标导向下,本文提出通过持续强化"多中心、组团式"城市空间形态实现与自然共生、通过紧凑型混合土地利用的组团组织减轻对资源的消耗、通过绿色交通系统的建设降低对小汽车的依赖、通过绿色开敞空间控制保护自然生态基础等城市形态组织对策,达到城市可持续的空间建设目的.  相似文献   

4.
城市气候承载力作为城市适应气候变化的核心测度,反映城市系统与气候系统之间互馈关系,其空间状态关乎城市安全与可持续发展。基于DPSIR和状态空间法,构建城市气候承载空间概念模型、气候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与评测模型,提出气候承载—空间适应方法体系;结合GIS,以厦门为具体案例城市,定性、定量、定位进行城市气候承载空间模拟分析,创建城市气候承载地图(UCC Map),判定气候承载—空间适应热点区域,进而提出城市气候承载—空间适应优化建议。以补充"气候变化"与"城市空间"相互调节适应的空白,为我国城市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5.
现代主义城市中不能以空间形式实现的权利不具有真实性,儿童参与空间建设是儿童能否平等的使用和塑造城市空间的一种"城市权利".但儿童参与空间建设的能力不会随着年龄的发展而出现,需要通过社会经历和与他人的互动来培养,成人规划师队伍需学会适应儿童能力成长的阶段性,探索与儿童协作的有效参与方式.德国雷根斯堡市和我国深圳市在儿童参与空间建设的信息提供、组织支撑、能力培养等方面的先行探索,为儿童能够有效、可持续地参与制订城市规划和城市空间发展政策提供了一个适应性构架,有助于利用城市发展和城市规划的工具来保障儿童空间权利、实现建成适宜儿童成长的城市目标.  相似文献   

6.
对生态足迹理论的"空间互斥性"假设提出质疑,并阐述其局限性。结合当前都市农业、建成环境光伏一体化等城市土地混合利用新形式,提出打破"空间互斥性"的方法:置换与叠加。以天津市为例,分别计算空间"互斥"与"兼容"两种前提下的生态足迹与承载力,探讨打破"空间互斥性"假设对既有城市生态足迹分析的影响。结果显示,空间兼容后天津市建设用地的生态承载力提高了约63.5%,生态赤字缩小了约12.4%。"空间兼容性"实质是对城市的绿色生产性复垦,将应对资源短缺的着眼点由节流转向开源,以更好地引导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建设的空间模式和基本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国崛起需要世界城市的支撑,中国先后有多个城市提出建设世界城市的构想;北京、上海和香港均具备"世界城市品质",建设世界城市既有必要,也有一定的可行性。可采取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相结合、创新驱动和产业要素驱动相结合的方式,打造北东南呼应、京沪港分工协作的世界城市体系空间格局:国家层面上京沪港联手协作,互补定位;市域层面上加速构建网络化大都市;区域层面上依托周边地区,构建区域城市网络。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城镇化进程中,城市基础设施可持续建设具有必要性和迫切性.本文将城市基础设施可持续建设的终极目标指向民生改善,从环境保护、资源节约、人类健康、洁净生产等角度阐释了可持续建设方式存在的理由,强调城市基础设施采取可持续建设的重要性,并深入分析了可持续建设中的困境,然后,基于民生视角构建出集成了各种民生要素的成本分析与评价模型(SC-BSC),让城市基础设施可持续建设目标和民生改善目标同步实现.同时,对城市基础设施可持续建设中的多重角色进行重新定位,提出“政府+市场+社会”的三角增进机制,以绩效评价为基础建立了一套带前馈反馈的协同监管体系,辅助指导城市基础设施可持续建设工作.  相似文献   

9.
"城市病"的正确译法应为"urban problem",强调城市发展中出现的诸多问题,但有解决的可能。已有的内涵界定往往针对单个城市,没有考虑城市的内外空间结构关系,因而需要在外延上扩展。特大城市的"城市病"更多是由于空间结构缺陷引起,即特大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布局不合理、城市间体系空间结构不协调,引起了要素的过度集聚,从而出现了各种"城市病"症状。这种空间缺陷可以通过特大城市1的通勤指标及效用指标来量化考量,并据此提出特大城市"城市病"的治理应通过优化空间结构,疏散城市功能,建设复合型城市等途径来实现。  相似文献   

10.
按照"带动全省、辐射华南、影响东南亚"的现代化大都市和"适宜居住、适宜创业"新的广州城市定位,以及满足即将于2010年举办的第16届亚运会的需要,广州市于2006年编制完成了"广州城市交通发展纲要(草案)"。新制定的"广州城市交通发展纲要(草案)"确定了广州交通发展总体战略将以海陆空立体交通为主旨,以城市路网和轨网为支撑,积极构筑以轨道交通为骨干、常规公交为主体、多种方式相协调的客运交通体系。并明确了以打造珠三角枢纽,强化区域辐射能力;以构建双快体系,支撑城市空间发展;以整合交通系统,优化交通模式结构的三大战略任务。随着新的"广州城市交通发展纲要(草案)"逐步实施,这些路网、轨网、交通骨架的建设不仅为广州城市的扩展和延伸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也将为周边社区的建设和升值产生积极的催化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