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0 毫秒
1.
辞职     
A对B说:“我要离开这个公司。我恨这个公司”B建议道:“我举双手赞成你报复破公司一定要给它点颜色看看。不过你现在离开,还不是最好的时机。”A问:为什么?B说:“如果你现在走,公司的损失并不大。你应该趁着在公司的机会,拼命去为自己拉一些客户,成为公司独当一面的人物,然后带着这些客户突然离开公司,公司才会受到重大损失,非常被动。”A觉得B说的非常有理。于是努力工作,事遂所愿,半年多的努力工作后,他有了许多的忠实客户。再见面时B问A:“现在是时机了,要跳赶快行动哦”A淡然笑道:“老总跟我长谈过,准备升我做总经理助理,我暂时没有…  相似文献   

2.
上帝的机会     
乔治不到50岁就死了。在那个世界,他见到了上帝。乔治向上帝说:“主啊,我在人间活了50年,一次飞黄腾达的机会您也没给我。因为这,我平庸度过了此生。” 上帝说:“是吗?您认为哪些机会没有给你呢?”  相似文献   

3.
文硕 《公司》2003,(Z1)
在美国农村,住着一个老头,他有三个儿子。大儿子、二儿子都在城里工作,小儿子和他在一起,父子相依为命。突然有一天,一个人找到老头,对他说:“尊敬的老人家,我想把你的小儿子带到城里去工作。”老头气愤地说:“不行,绝对不行,你滚出去吧!”这个人说:“如果我在城里给你的儿子找个对象,可以吗?”老头摇摇头:“不行,快滚出去吧!”这个人又说:“如果我给你儿子找的对象,也就是你未来的儿媳妇,是洛克菲勒的女儿呢?”老头想了又想,终于被让儿子当上洛克菲勒的女婿这件事打动了。 过了几天,这个人找到了美国首富、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对他说:“尊敬的洛克菲勒先生,我想给你的女儿找个对象。”洛克菲勒说:“快滚出去吧!”这个人又说:“如果我给你女儿找的对象,也就是你未来的女婿,是世界银行的副总裁,可以吗?”洛克菲勒同意了。 又过了几天,这个人找到了世界银行总裁,对他说:“尊敬的总裁先生,你应该马上任命一个副总裁!”总裁先生摇头说:“不可能,我这儿有那么多副总裁,为什么还要任命一个副总裁呢,而且要马上?”这个人说:“如果你任命的这个副总裁是洛克菲勒的女婿,可以吗?”——总裁先生于是也同意了。 这当然只是个故事。这个故事虽然简单,却充分体现了资源整合的巨大魅力! 创造了票房奇迹的《英雄》,树  相似文献   

4.
当我从报纸上得知武汉市洪山区和随州市公开选拔县处级领导干部时,就忙将消息告诉我们处里的年轻人,结果有两个人报考了。我的两个副手也同我商量,给他们些时间复习考试,将他们手中的活儿分给我们在家的人做。在家的人都有谁?除了三个处长,还有一个“兵”。这“兵”怎么不去报考?我又问了他几次,可他幽默地说:“我们都走了,不只剩你一个光杆司令?”哦,我无话可说,也如此回了他一句:“那么好,我们北大的高材生,他们两个人的活儿你就多揽点儿哟。”这个高材生本是“牛郎”在南,“织女”在北,也隔了条长江“银河”,可那两个周末就是没有回家,只为分担他们两个留在处里的工作。难道他不敢报考?我想不是,别人也是从基层考到湖北省这个首脑机关的呀!  相似文献   

5.
《中外管理》2010,(2):124-128,130,131
在新的一年,你有什幺计划?这是我们常常会思考的问题。曾经和一位老总聊天,他说:“每膈五年,我一定要折腾点儿事儿出来。要么买个房子,要不装修房子,要不就换辆车……”这样的成功人士大有人在。就像有些经理人,每年都会给自己设计一条旅游线路,享受旅途的乐趣;或者每年去实现攀登一个新高峰的目标……成功人士之所以可以获得成功,  相似文献   

6.
我的一个朋友对我说过这么一句话:一个人要想运势好,他的性格首先要好。前些日子,这个朋友开车去上班,突然马路上冲出一个醉汉,拦住他的车,说撞了他,非要朋友下车给他道歉。用朋友的话说,这在以前,他会上去给他两拳的。这一次,他没有这么做。他想了想,就下了车,然后和颜悦色地对那个醉汉说:“对不起,请你原谅我。”那个人拍了拍他的肩膀,说:“哥们儿,冲你这句话,走人。”朋友回到车上,一点儿也没觉得是受了委屈,反而有一种战胜自我的愉悦感。所以,他总结出:其实,人是一条鱼,社会是一缸水,如果我们是一条热带鱼的话,那么我们必须要降低自己的…  相似文献   

7.
小区里有一位退休的司机,自称“成功人士”。大家常常感到奇怪,此人何来成功?老人自豪地说,他在几十年的司机生涯中,始终保持着安全行车的纪录,为了修身养性,克服急躁,他几十年如一日地在旧报纸上练书法,并远离了曾经最喜欢的老酒。想想也真是这样。作为司机这个职业,还有什么比终身安全行车更能体现它的成功呢?小区里还有一位卖葱姜的老太。老先生也将该老太称作成功人士。老先生说:“不要把‘成功人士’狭隘地理解为‘发财人士’。老太卖葱姜多年,不少人曾用假币骗她,但均被一一识破。一个不识字的文盲做这点小生意,为了不…  相似文献   

8.
刘铮 《东方企业家》2011,(2):116-116
为什么啊,2012很快就来了,我还耍写这篇文章?我为什么不把房子卖了,周游世界呢?我要对编辑说“不”,把房贷像一块生牛肉一样甩到海里去!可是看到美国科学家做的一件事,我打消了这个念头。  相似文献   

9.
“他完全不像是北京什刹海体校出来的小孩、一个习武之人。他非常睿智——这是我所能找到的最合适的形容词。”李连杰壹基金的义务咨询律师盛军这样形容他的朋友。“每一次和他见面,我总有一种错觉:其实平时他根本没在拍戏,似乎他所有的时间都在做这个  相似文献   

10.
龚虹嘉一度怀疑自己,自叹处于“主流”之外,却能从互联网大腕丁磊那里得到慰籍从1994年创立后来成为中国收音机第一品牌的“德生”以来,龚虹嘉说他至少创立和投资了15家公司。既为成功人士提供过健康服务,也做过智能卡之类的高科技。1998年,他创立的做移动计费的德康与亚信合并,后者在2000年成为第一家到纳斯达克上市的中国概念股。2005年,他参与创立的握奇数据又一次在纳斯达克挂牌,却因为不愿与投资银行在发行价上妥协,正式交易被无限期搁置。  相似文献   

11.
首席财务官     
记得第一次去现在的东家总部学习,首席财务官门口贴的一组漫画,给我这个新员工上了堂轻松的“文化烙印”课。以后凡是有机会带人去那个象征公司最高权力却完全不张扬的“十号楼”(Building10).我首先向大家推荐的第一个“景点”就是参观那组漫画。在判断上,我大概是属于先感性而后理性的那种。  相似文献   

12.
一个做股票的朋友,有一次语重心长地对我说,人一辈子只能遇到6次牛市话还没说完,我就一个激灵:"是从开始投资开始,还是说从生下来开始,无论你做不做投资,都只有6次机会?"他肯定地回答说,从生下来开始算可能有点夸张,咱们就从25岁开始吧。无论你做不做投资,也只有6次旁观牛市的机会,是抓住机会还是与之擦肩而过,就看你自己的了。  相似文献   

13.
万正和是河南省固始县三河尖乡的一个农民,可他却常年住在美国做着柳编生意的大买卖。自从2000年去美国开公司后,万正和回家的次数就很少了,但是每次回国,他都要抽空到自家办的老厂看望那些昔日和他一块出来打天下的老员工。万正和对现场采访他的记者说:“你现在看到的这个厂就是我的老厂。现在这个老板娘还有这个老板是我培养十几年的人。他们也在我那个厂干过很多年,他们有技术,所以,我把这个老厂发展成一个二级企业,所有税收、所有订单都是我给。我给纳税,他生产。”万正和这次又从美国带回了300万美元的柳编制品订单。今天的万正和已经…  相似文献   

14.
时刻准备着     
<正>A 在合资公司做白领,觉得自己满腔抱负没有得到上级的赏识,经常想:如果有一天能见到老总,有机会展示一下自己的才干就好了!A 的同事 B,也有同样的想法,他更进一步,去打听老总上下班的时间,算好他大概会在何时进电梯,他也在这个时候去坐电梯,希望能遇到老总,有机会可以打个招呼。他们的同事 C 更进一  相似文献   

15.
宋晓东 《人力资源》2016,(10):86-87
做教务的痛苦经历 在我研究生即将毕业那一年,学校的一个教务部门正好缺人.我通过老师的推荐,非常幸运地得到了去这个部门实习的机会.对很多人来说,这是一次非常难得的机会.因为把握住这个机会就可以留校工作,而且还能进入事业编制.  相似文献   

16.
推销有术     
百货公司经理核查新到的售货员的工作情况时问道:“你今天有几个顾客?”售货员回答“:一个。”“只有一个吗?卖了多少钱的货呢?”售货员回答:“五万八千多美元。”经理大为惊奇,要他详细解释。售货员说道:“我先卖给那男人一枚钓钩,接着卖给他钓竿和钓丝。我再问他打算去哪里钓鱼,他说要到南方海岸去。我说该有艘小船才方便,也卖了那只6米长的小汽艇。他又说他的汽车可能拖不动汽艇。于是我带他去汽车部,卖给他一辆大车。”经理喜出望外,问道:“那人来买一枚钓钩,你竟能向他推销那么多东西?”售货员答道“:不,其实是他老婆偏头疼,他来为她买…  相似文献   

17.
一次,去拜会一位事业上颇有成就的朋友,闲聊中谈起了命运。我问:“这个世界到底有没有命运?”他说:“当然有啊。”我再问:“命运究竟是怎么回事?既然命中注定,那奋斗又有什么用?”  相似文献   

18.
<正>曾经有人采访比尔盖次成功的秘决。比尔盖次说:因为又有更多的成功人士在为我工作。陈安之的超级成功学也有提到:先为成功的人工作.再与成功的人合作.最后是让成功的人为你工作。成功的人很多.但在我生活中我不认识.也没有办法去为他工作.而让成功的人为我工作,在现  相似文献   

19.
在一次参访企业的行程中,有位企业老板对于底下员工处理顾客抱怨的反应不甚满意,并认为在这方面损失了很多有形无形的成本,故希望邀我去讲授“如何说服顾客”。我听了,就跟他说,与其讲“如何说服顾客”,不如先谈“如何说服老板”!他一听,就不解地问:“为什么要讲这个,这跟顾客服务有什么关  相似文献   

20.
《中外管理》2007,(4):57-57
哲理的故事 从前有一位建筑师,远近的人都听说过他的大名。于是有一天,有一个人问他说:“先生您究竟有些什么特长呢?”建筑师颇为自豪地回答这个人道:“我呀,最擅长于衡量木材,按照要建造的房屋的情况,根据木材的具体特点来选择恰当的木料。我对整幢要建的房子的细节都了然于心,懂得什么地方应该分派什么人去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